下班回家,姥爷说,妈妈回来了,正扶着电视柜站着玩的涂涂,立即调转方向“噌噌噌”爬来,抱着我的腿,仰起小脸,叫“妈妈妈妈”,手脚早已四下里抓住我,让抱抱。
涂涂会说的第一个词是“妈妈”,那时他八个多月大。有天夜里他头戳过来,喊了一句“啊妈妈”,我又惊又喜,觉得这个呼唤甜蜜极了。
孩子说话并非突然开口,他们先是三个月大能笑出声儿,再是四五个月大能“嗯嗯啊啊”拖着长腔与大人对答。高兴时,会把自己全部放进喜悦里,纯粹地开怀。
孩童是最真切深情的,不会说话的时候尤是。丰子恺曾言孩子过了十岁就失了天真,失了人之为人最本真的趣味。初通了人情世故,智力思维固然在增益,朴拙却因开口而渐次散去。难得的是刚开始学说话的时候,积攒了许久对世间之物的好奇,积攒了许久的留心观摩,还有与生俱来的依赖眷恋一并都叫在一声声的“爸爸妈妈”里。
语言的本质是以言达意,以能指表达所指,比如“杯子”表达那个供人喝水的小型容器。随着人类文明的演进,语言成为了“符号”,“妈妈”成了生育自己的女性的“统称”名词,因其符号化,失却了母体的温度。孩童学语时喊的“妈妈”不同,他们口中的“妈妈”确切地指向自己的母亲,“妈妈”是一个人,还不是一个“词”。他们的“妈妈”是临睡前的抚摸,是分离时的想念,是陪伴时的唯一。他们的第一声“妈妈”和第一次伸手要“抱抱”一样,都是在表达情感需要。
描述孩子学说话的专有名词是“牙牙学语”,一直以来我都只识得这个词的“符号”意义,却不知其中的细节,是以不能体味“牙牙学语”的鲜活贴切。
“牙牙”是拟声词,说的是孩子学说话的时候咿咿呀呀的样子,我曾以为,孩子学说话就是嗯嗯啊啊随意说,不知“牙牙”就是孩子的学语发音。八个月到一岁之间,涂涂常说单个字词,“妈”、“爸”、“啊”,接近一岁时,开始说“呀呀呀呀呀”,将一个字多次重复变着声调说,听上去似乎是在模仿说整句话。
涂涂从小是个爱说笑的孩子,半岁以前我时常把他放在腿上,面对面唱歌给他,他吃着手指痴痴的听。有一段时间我学视唱练耳,把他抱在怀里唱练习的简谱,他听睡过去好几次,现在爱听的《划小船》和《小星星》都是那时听惯了的。大人每每和他说话,他都兴奋的回应,有时没有人理他,他也自言自语,哼一串婴儿语。
七八个月大时,他已爱主动和人打招呼,主动表达自己的想法。小婴儿喜欢用哭表达一切诉求,不管是饿了,困了,还是热了,尿了,都要哭出来,大一点之后就开始用肢体和表情作“肢体语言”,这时候如果要抱抱,他就伸出双手,小腿蹬着,嘴里“啊啊”的喊,非让人抱不可。
涂涂喊完第一声“妈妈”后,很久都没有再喊,听姥爷说白天我不在家时,他偶尔会喊“妈妈”。他八个月大时,爸爸出差五个月,每天都要和爸爸视频通话,开始喊“爸爸”,因为在家听我喊姥爷“爸爸”,他也跟着叫“爸”。我们只得每次都和他说,“姥爷是妈妈的爸爸,不是你的爸爸”。涂涂喊“爸爸”时,我会凑在旁边,引导他喊“妈妈”,他还是会喊“爸爸”,大概是“ba”要比“ma”容易说。
一岁生日时给涂涂买了一个玩具娃娃,会喊“妈妈”,会哭、会笑、还会“呀呀呀呀”,涂涂跟着玩具娃娃学了字正腔圆的“妈妈”,爷爷奶奶来,他学会了“爷爷奶奶”,回老家,他喊大哥哥为“大”,或者“de”,喊跑动的小猫小狗为“跑”,想让抱时直接说“抱抱”。
我们把带孩子出门成为“上门门儿”,涂涂从满月就被抱出去晒太阳,一直是在外面玩野了的,出去遛弯儿是每天必做的事,听到“上门门儿”,就会迫不及待往外跑。冬天出门需穿厚外衣,出门前姥爷经常给他穿上浅黄色的棉服和蓝色的帽子。一岁以后涂涂自己主动提出上门门儿了,他把黄衣服和帽子拎给姥爷,嘴里说着“门”,他已经把穿黄色衣服和出门捆绑在一起,孩子的世界真是童真可爱。
晚饭后到睡觉的时间是段空闲,我时常带着涂涂一起整理房间。有一天涂涂爸帮忙叠衣服,涂涂听到了“叠衣服”三个字,也说“叠衣服”,发音有八九成相像。下楼遇到一个小姐姐,名字叫“毛茸茸”,涂涂也说“毛茸茸”,还会自称“娃娃”。他有时粘着我,一直喊“妈妈妈妈”,我一直“哎哎”答应,有一天我喊“妈妈”、“妈妈”,他“哎”着答应。
涂涂有时还说梦话,叫“爸爸妈妈”。看到一首诗叫《我在天上挑妈妈》,有一句是“我敲了一千个肚皮的门,才来到你的肚子里”,孩子大约是觉得我还不错,才来找我的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