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当时我应聘现有工作的时候完全靠的是耐心和自信,耐心的见证是总共有四位应聘者,老板用一个小时的迟到淘汰掉两个竞争者。老板问我的特长是什么的时候,我斗胆的说自己擅长演讲和写作。而实际上这两者的顺序是反过来的。
当然我已忘了当时的演讲是什么,总之声音是洪亮的,讲完还不忘和老板礼貌的握手示意!老板问了我的薪资要求,她说试用期达不到这个标准,但是试用期满了以后如果工作努力是可以满足。然而说,你考虑以下,要是可以,明天可以来签合同。
从用人单位的角度,要么选择最专业的人才,要么选择态度最好的人才。如果你并非专业出生,也没有丰富的从业经验,你手上的底牌是什么?
——当然是态度,在简短的面试过程中怎样体现你的态度呢?充足的准备加上盲目的自信。
今天面试了一位英语老师,尽管自己也短暂的从事过英语教学,但是在试听过程中,我认为自己的口语水平是不如应聘者的,即便我能感觉到她的口语也并不标准,但是比起自己来,还是略胜一筹。起码在强大试听阵容下,她敢于表达自己。
所以,在我作听课记录的口语水平那一栏,我略微犹豫一会,给她写上:口语较好!
在课后的教师讨论中,我才知道自己的无知。几乎所有老师都认为这位试讲老师的口语不标准,也许是我考虑到应聘者的不易,我竟然认为这个应聘者如若经过培训还是有上岗潜质的。经过其他教师的点评以后,我赶紧随声附和,表示对应聘者口语的不满。
除了口语水平,老师们反映的一个突出问题是动作僵硬,没有教学重点。说实话,在这一点我是不能苟同的,作为没有教学经验的应聘者,在试讲环节表现得这些问题是正常得。重点是学校是否愿意来培养这样一个教师。也就是说,应聘者表现得不够自信!
而自信得程度,很大程度上就反映了面试者给应聘者得印象分,就像语文试卷中得卷面整洁分。只要应聘者在面试中表现出自信大方,声音洪亮有激情。那么,大多数面试者很可能会给应聘一个试用得机会。
然而,大多数没有专业得从业经验,又没有丰富面试经验的应聘者都会在面试环节表现出谨慎和保守。谈吐内容被动而拘束,在试讲环节中,声音如蚊子般细微抖擞,面部僵硬,动作不够舒展。然而人都是一群有感情的动物,台下的老师此时正如一群期待精彩节目的观众。如果台上没有什么吸引观众的东西,老师的注意力反而会高度的集中在试讲者细微的举动,点滴语言和语音的内容中。
也就是说,人都是一种感性和理性结合的动物。当我们的情感不能被激发和调动起来的时候,我们的理性会处于一种高度活跃的态度,此时人们会仔细的分辨台上演讲者细微的演讲内容。而如果台下的观众此时被完全的调动起情感配合度的话,他们的理性行为会受到钳制和分散。
此时,观众对于演讲者所演讲的内容其实并没有多大的关注度,因为是容易给演讲者更高的情感分值和印象分值。
因为应聘者在试讲过程中,有一个细微的动作引起了我的注意。当她稍微大声的鼓起掌来的时候,我的情绪分明的被她的举动和声音所刺激,在那一刻,我已经对试讲者产生了一点肯定和赞赏的态度,然而这样的时刻因为太短和不够响亮,所以并没有完全牵制我的理性判断。
我在试想,如果同样是这位应聘者,只是因为她的动作夸张,表情热烈,声音洪亮而又感染力。在十分钟的试讲过程中能够快速的点燃听课者的情绪,我想大家对她的判断绝对会更好,即便她的发音有那么一点不准确,也是容易被大家所认可的。
所以,我想说的是,现实往往和我们想象的完全不同。我们越是不够优秀反而我们应该越更要表现出更多的热情和自信。我们必须点燃台下观众的情绪,暂时关闭他们理性分析的器官,从而为我们赢得更高的情感分值。
写到这里,我又想起了以前在一个机构培训的时候听一位老师的讲课。我总结他讲课的一个特点就是,在理性分析和情感共鸣上反复切换。一会讲故事,一会煽情,一会又把话题拉到讲课的主题上。一节课就这样反复的切换,让台下的学生没有丝毫的倦怠感。一会注意力高度集中,一会又把注意力完全放松,只需被动接受情节和罐装好的笑点。
所以,不论是一个好的演讲者还是听众,你都需要提前准备好自己的罐装材料。当你的理性不能负重的时候,就可以把这些预备好的包袱抖出来,给听众一个关闭理性敞开感性的机会,同时也给自己一个重新准备的机会。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