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湖南省随笔散文散文随笔专题投稿
在“假诗”飞扬跋扈的时代,作家唐国明的“鹅毛诗”还在

在“假诗”飞扬跋扈的时代,作家唐国明的“鹅毛诗”还在

作者: 唐国明 | 来源:发表于2018-05-08 14:25 被阅读102次

在“假诗”飞扬跋扈的时代,作家唐国明的“鹅毛诗”还在

由于写不出理想的“真诗”,我感到空无,与活着的无意义,那时“死亡”的意识时刻冲击着我,所以1992年还是一个高二学生不想写“假诗”的我放弃了写诗。并且,当自己读到一些发表在刊物上的诗歌时,我惊讶这就是诗吗?这也能发表出来吗?我开始质疑自己,从而开始质疑起那些刊物上的“诗歌”,并且厌恶那些“假诗”,发誓不再写诗,做一个诗人。并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对凡沾上“诗”的东西就觉得沾上“屎”一样。

直到2008年的某一天,通过媒介结识了一个16岁的女孩,一进入她的世界,我当时感觉到她就是诗骨词肌。我们每个星期只能说一次话,每次在媒介上给她留言,等待她的回话,就像一场漫长的旅行。她很喜欢写一些才华横溢灵气四射带有诗调的散文。她有一天跟我说,她有一个遗憾,她还从来没有读到过海子之后自己想读的诗,她读到一些书上的、发表出来的,她很怀疑那是不是诗。她的那番话,几乎说出了我的痛感。她是一个很情绪化的女孩,她那时说出这番话时很忧伤。从1992年起到2008年,我几乎没写过诗了,只偶尔保留了1994年写的自己还认为是诗的诗,有点徐志摩《再别康桥》味道的《别离的管箫》。我当时不敢把这诗发给她看,而是另外写了一首。经过一个星期的反复阅读,确认后之后,才发给了她。她在媒介回复我说,她读到真正的诗了,她好像一下子忘掉了忧伤,似乎这一生能遇上我没有白来人世。于是后来每有“诗感”就试着写一首发给她。即使她喜欢,我并不认为我写了好诗,写出了自己理想的诗,其时,我仍遨游在写长篇小说的激情里,沉醉在贝多芬、莫扎特……一批人的古典音乐里。

直到2009年4月10日到4月15日一个星期里,一抓着笔,往纸上写字,就是一首首诗歌,第一天我写了16首,第二天写了30多首,几乎每天写20多首以上。写好以后,我几乎放了一个月,才用电脑打出来,发给她,后来越看那些诗越感觉到自己是一个作家,是一个诗人了。于是放到2010年9月份后,我开始感到我可以将这些投稿了。于是2010年12月在《星星》诗刊上第一次发表了我写的这些诗作中的三首。我沉醉在第一次发表了自己写出的理想的“真诗”中而快乐不已。

2010年9月,女孩来到了长沙念大学,她已经18岁,我们见了面,从灵魂与容貌上、才华上,我们都有想在一起的冲动;但从物质与现实上,我们只能望而却步。她当时跟我说,我如果想娶她,我必须得挣很多钱。我当时只是很没底气的说,当她大学毕业时,我应该成名了。没想到,到2013年6月我的红学作品《红楼梦八十回后曹文考古复原:第81至100回》第一次全文在浙江《浮玉》杂志刊载,引起媒体关注,数不清的网络报刊、媒体、电视媒体纷纷传播着我隐居麓山10多年,只为考古复原《红楼梦》八十回后的事。同时我的清贫也几乎被众人所知,文化圈里的还有人把我当作一个段子流传,说我在麓山里打了个茅棚,饿了就喝点山泉水充饥,然后执笔写作。

女孩在2013年秋已经大四,2014年夏天就要毕业。她与我上了一期节目。因这期节目挂到网上,我在自己的微博上转播时,其题目在她看来有利用她炒作自己的味道。另外,她觉得我的清贫处境几乎影响到她什么,所以从此两人在观念上产生了分歧,而断了联系。我也归于宁静,继续着从2009年4月后开始的诗歌写作,将2009年4月那一星期写的诗歌不断修正,直到只剩自己认为是“真诗”的100多首。

直到2015年情人节前,《诗刊》第二次发出我的诗作《雪白的鹅毛雪白的墙》。有一个朋友与我相遇,见面就跟我调侃说:有一个女的“睡觉诗歌”走红了,你的诗总比“口水”“下半身”“睡觉诗歌”要高出无穷,“睡觉诗歌”给我们“千里送阴毛”,你就当给我们这些被“假诗”包围的读者来个“千里送鹅毛”吧,亮出你不让诗歌再变脏下去的“鹅毛体”,让你这个守身如玉的“老男孩”也在新媒体上亮亮相!

于是在这位朋友的调侃鼓动下,我开始在媒介上以“鹅毛体”的名义贴出自己的“鹅毛诗”。在2015年2月14日《西安晚报》就报道了我的“鹅毛体”诗歌走红新媒体的事。当晚深夜凌晨1点左右,写这篇报道的记者来电话告诉我,这篇报道被当时在西安视察的中央领导人看到了,吃饭时不断跟随行的大员提到我的“鹅毛诗”与我“考古复原《红楼梦》八十回后曹雪芹文笔”事,他说他不知道他们会不会告知我所在地的省领导层,会不会给我带来好运气。我们结束通话后,我只觉得空茫,又觉得这事真实又不真实。说给朋友听,他们又会当做段子流传。虽然我的“鹅毛诗”在网上传播持续着它的热度,但无人来投资出版,投入市场,一有人追问我,怎么我的诗怎么没人出版时,我只是搞笑地感叹一句:在“假诗”飞扬跋扈的时代,唐国明的“鹅毛诗”还在。

2017年7月13写于岳麓山下

附:

雪白的鹅毛雪白的墙

唐国明

你是我今夜的粮食

你是我今夜月白色的碗

今夜我离不开你

我离不开我的村庄

我在村庄里担柴取水

我在村庄里喂马放羊

我在村庄里耕种田地

我为我的村庄挥汗如雨

我要生一群太阳的儿子

我要养一群月亮的女儿

我还要砌一面雪白的书墙

我要做村庄里的老实农民

我要把村庄打扮得如同

我的月光新娘

假如一天我累倒了

不要把我的名字刻在雪白的墙上

要把我雪白的鹅毛体

用雪白的鹅毛埋葬

用雪白的鹅毛埋葬

作者简介

唐国明,男,汉族,现居长沙,湖南省作家协会会员,喊出“思危奋发图强,实事求是认知世界真理、修德安和天下,与时俱进改造现实命运”的鹅毛诗人、红楼工匠、数学顽童,分别论证了世界数学难题“哥德巴赫猜想猜想“1+1”与世界数学难题“3x+1”,并从“3x+1”发现了万有规律公式;自发表作品以来,已在国内外书报刊发表文学、红学、数学方面的文章数百篇。2016年出版先后在美国与秘鲁《国际日报》中文版发表连载、以反复阅读的方式考古发掘出埋藏在程高本后40回中的曹雪芹文笔、以考古的科学方式修补复活出符合曹雪芹语韵与曹雪芹创作原意的“红学”作品《红楼梦八十回后曹文考古复原:第81至100回》;2017年中国红学会将其列入《红楼梦学刊》2014年至2016年红学书目。为实现读到一本完整的曹雪芹百回本《红楼梦》,以工匠的精神从2001年至今仍窝居在长沙岳麓山下8平方米内。其刻苦阅读《红楼梦》与其钻研的工匠精神故事于2018年获得河北省第八届“我的读书故事”征文一等奖;其追梦事迹已被湖南卫视、浙江卫视、北京卫视、贵州卫视、辽宁卫视、湖北卫视等电视台,美国《美南新闻日报》《新周刊》《中国日报》《中国文化报》《文史博览(人物版)》《广州日报》《潇湘晨报》《三湘都市报》《长沙晚报》《西安晚报》等无数报刊报道。

附唐国明论证哥德巴赫猜想猜想“1+1”与世界数学难题“3x+1”的结论摘要:

“1+1”:

无论一个多大的素数,除素数2与5外,它的个位数总是1、3、7、9;无论多么大偶数,它的个位数总是0、2、4、6、8,即使随自然正整数越大,素数在区间分布个数在减少,但一个偶数越大,它前面包含的素数就越多,一个偶数能表示成两个素数之和的概率却在不断增大。而一个偶数越小,它前面所包含的素数就越少,一个偶数能表示成两个素数之和的概率却越小,而小到尽头的偶数4,却还有素数2与2之和能表示它;因此可以说,比任一大于2的偶数自身小的素数中至少有一对相同或不同的素数之和等于这个偶数;即除“大于2的偶数除以2”是素数外,所以任一偶数表示为两素数之和时的两素数都分布在“这个偶数除以2”两边的区间,并且两素数与“这个偶数除以2”的数差相等。所以大于2的偶数可以是两素数之和。在已知的偶数素数区间是成立的,面对我们未知的偶数素数区间只能说理论上是成立的,但对于无穷无尽的偶数素数你不可能全部完成验证,我们只能在一个区间数一个区间数的推进验证中认可这个理论,但谁也保证不了在超出某一区间外不会万一出现反例。你不能说它不对,在一定条件下是绝对的,而放置于你不可把握的条件下,又只能是相对的。所以,除素数2之外,任一两个素数相加必是偶数,而一个偶数能表示为两个素数之和,只能在没超出某个大偶数区间成立,在超出某个大偶数区间之后,面对无穷无尽的偶数,谁也难以保证成立,并且难以验证,也无法验证。因此哥德巴赫猜想即

“3x+1”:2的n次方是所有遵循“3x+1”猜想“奇变”“偶变”规则抵达4、2、1数流的终结线,又是从4、2、1回归无穷数据宇宙的起始线。在这条2的n次方线上,有无数从4、2、1回时的分流点与抵达4、2、1数流的汇聚点,这些点却是在2的n次方合4+6n形式的数点上。因此遵循“3x+1”猜想“奇变”“偶变”规则经过2的n次方合4+6n数的汇聚点,可以回流分流出奇数x合1+2n或合2+3n的数群,所以“3x+1”猜想无论怎样成立。公式(万有规律公式)为:

……2x→x→3x+1→(3x+1)÷2→……2的n次方→……→4、2、1……

↑↓

……2x←x←3x+1←(3x+1)÷2←……2的n次方←……←4、2、1……

……2+4n→1+2n→4+6n→2+3n……→2的n次方→……→4、2、1……

↑↓

……2+4n←1+2n←4+6n←2+3n……←2的n次方←……←4、2、1……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在“假诗”飞扬跋扈的时代,作家唐国明的“鹅毛诗”还在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qzzir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