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疾病,子路请祷。
子曰:“有诸?”
子路对曰:“有之。《诔》曰:‘祷尔于上下神祇(qí)。’”
子曰:“丘之祷久矣。”
孔子生病,子路请求祈祷。
孔子问:有这回事吗?
子路说:有啊,《诔》里面说,向天上和地上的众神为你祈祷。
孔子说:那我已经祈祷很久了!
这是我们一直到现在,也经常会在生活碰到的情景:平常从来不祈祷,心里面其实也谈不上敬神;一旦碰上事情了、生病了,不知道该怎么办的时候,开始祈祷这个神那个佛,这个祖宗那个祖宗了。
为什么呢?
我们经常性的“临时抱佛脚”,非常明显地显现出我们在对待神这件事上的功利性。
只有当神有用的时候,即便只是安抚自己的心理,比如不让自己那么焦虑、恐惧,才会去拜神、敬神。这也延续到现在的社会,似乎一点都没有变化,我们没有真正的信仰,只有功利之用。
而孔子的最后回答的那句话(那我已经祈祷很久了),意思是什么?孔子可不会当自己需要神的时候去拜神,而是经常有节律的去拜神,他拜神不是因为自己“用得上”神、需要神,而是处于对神的敬畏,敬天、敬地、敬神、敬天理。
孔子也并不觉得一定有神,而是不知道是不是真的有神——也就是可能有、可能没有,那么就当它有,然后“敬而远之”——意思是,我敬畏它,但是也不去谈论它、不去研究它,更不去因它而起什么争执。
这是孔子对“神”的态度,但是中国社会,整体对神没有敬畏之心,只有功利之用,大家并不真的相信。而相对的,西方世界就有对神的信念,这让社会更加平等,因为大家都相信神,而在神面前大家都是子民,不管你是总统还是种田的农民,没有任何区别。但是,正因为深刻地相信自己的神,也就会有巨大的、不可调和的冲突,比如巴以冲突,核心根子其实在信仰上根本的冲突。
所以,神既凝聚了所有人,也和别人冲突埋下了种子,也不知道是福是祸。但是在我们的社会,完全找不到有信仰神的影子,也很难像孔子一样,做到“如有神”般的敬畏,于是对钱的信仰、对权力的信仰就会兴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