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突然有一个想法,就是发现“我”这样的个体,既是被自己塑造的,也有被环境影响的成分。于是想做一个系列#和优秀的人儿学到的事儿#,记录下我从经历过、合作过的优秀人儿们身上,学到的东西。

01
先说说工作对接这个环节遇到的宝藏女孩儿。
本科毕业到现在将近六年,换过行业和工作。但每份工作都免不了和外界对接的大大小小的场合。各种场合里,大多数场合平平常常,同时有遇到百年一遇让我原地爆炸的奇葩,也有让我眼前一亮、如沐春风的合作伙伴。印象深刻的是其中两位姐姐。
一位姐姐可以说是本地甚至区域内少见的兼具互联网基因的产品型、管理型人才,言谈举止温文尔雅、不卑不亢;依靠过人的洞察力和敏锐度,在团队成员七嘴八舌的争吵间能细致地捋出逻辑、要害和关键点,并且稳稳当当地推动话题的走向,直至推动团队梳理出落地方案。
另一位姐姐的洞察力和敏锐度也在普通人之上。于事,通达;于人,一针见血。她能透过迷雾般的现状,简要精炼地点破事情卡壳背后的人性矛盾之处,并尽己所能地调动资源,想方设法向前推进。
只是这些的话,其实还不足以打动我。
真正打动我的,是她们身上的“信念感”,对职业的信念感,对事业的信念感,对行业的信念感。这三种信念感的基础,是靠谱的做事方式、专业的业务能力、复合的能力结构、向上的负责态度,以及想要改变些什么和实现些什么的珍贵野心。
在我看来,“信念感”是稀缺品质。
为什么说“信念感”是稀缺品质呢?一部分职场人,往前走、往上走的代价,是牺牲自己的真实、迎合上级和环境,变得油腻无比;而且,另一个很无奈且悲哀的事情是,当女性到了一定的年龄,人生的重心发生主动或者被动发生改变的时候,或者在恋爱和婚姻里获得足够的归属感和安全感的时候,原已领先同龄人的部分精英女性,会不自觉地放宽自己在工作上的标准和要求,这是我觉得很可惜的部分。
拥有安全感十足的恋爱和婚姻,是幸运的事儿,但不足以成为自我松懈的借口和理由。
和两位姐姐的工作对接已经是好长时间以前的事儿。对接过程中的愉悦氛围却依然铭记在我的心里,外在的安全感和归属感没有成为她们的软肋,而是成为了铠甲。对她们前进的道路上来说,我只是路上的一次交集;但她们身上的“信念感”,在我要走的路上,是一束光。这束光照耀我的,是职场形象中的理想轮廓:靠谱的做事方式、专业的业务能力、复合的能力结构、随时随地的负责态度,以及想要改变些什么和实现些什么的珍贵野心。
02
这一次的学习对象,是一位来自奶茶行业的品牌创始人。
他的项目成立时间不到两年,在全国有600个加盟店,属于本地奶茶行业的后起之秀。我从去年年中就开始跟踪,隔一个季度就和项目的核心成员、合伙人探讨项目的发展情况。外人觉得这个项目火,多是凭运气以及创始人在餐饮行业里的积累,而通过创始人了解了项目的细节和历程,又是另一个崭新鲜活的角度。
创始人是一位90后的男生,军人家庭出身,29岁,还不到而立之年。原以艺术生的身份考上某音乐学院,后因为坚持从商,因此退档、入学某大专院校的营销策划专业。毕业后进入某饮用水品牌,负责市场拓展,由于该品牌当时的市场地位属于守势,因此跳槽到另一个处于攻势地位的饮用水公司,在公司保持着至今速度最快的企业晋升记录。因与企业价值观难以协调,后辞职创业。
2016年,与朋友共同开启某餐饮品牌、某奶茶在本地的加盟市场。于当年10月已积累近百万的现金收入。后联合多个投资人共同承包某景区的餐饮业态部分,花费数百万。由于某景区经营不善、人流过少,导致亏损,个人承担近两百万负债;2017年,以商铺中介公司的商铺资源继续拓展某餐饮品牌及某奶茶的加盟店面,年底因合伙人意见不一致,将旗下加盟店面全部转手,个人承担近两百万负债。
因合伙人对奶茶行业的认可及对创始人的认可,于2018年正式筹建现在的品牌团队,至2018年6月团队雏形筹建完成。9月1日首家门店开业,因在快消品行业积累的人脉,在10月底完成30家店的加盟。2019年34月迎来创业后的第一个爆发点。品牌知名度大幅提升,储备近三千个加盟商资源。2020年预计新拓1500家门店。疫情期间,国内奶茶行业普遍遭受巨大冲击,但这个品牌逆势而上,拓店速度在全国排第四。
同样是90后,为啥差距就这么大呢?
细数了一下,差距有这些:
对目标的坚定感:因为有从商的目标,尽管有更高的学历机会摆在眼前,也坚定地遵从内心的选择,甚至这个选择在外人眼里是个不够好的选择;
对责任的担当感:以上这些里程碑事件,他在其他的场合也多多少少提到过。但没有提及的是,他在毕业之初就遭受了家庭经济危机,以至于羽翼未丰时就要想法设法贴补家用,在同龄人仅为自己的一日三餐操心的时候,自己已经开始扛起了全家的经济重担,同时为父母创造相对稳定的营业环境;其次,在多次负债的经历里,在曾经的合作伙伴选择明哲保身的时候,作为发起人、创始人,他不可避免地承担最大的责任,没有在大难当头时选择逃避、消沉,在这个年龄属于少见的。
不甘于小富即安的野心:在奶茶这个行业,区域性品牌层出不穷,但都不具备规模化复制到其他省份的能力。这里面,跟创始人本身的格局有很大关系。奶茶行业门槛低、回报周期短,大多人进入无非是挣快钱,便停留在了生意层面;要成其为事业,要突破的不仅仅是“我挣这点钱就够了”的知足想法,还有个人的弱点和惰性。
拥有很强的学习能力,不以本身不高的学历自卑:他此前每段的工作经历都不长,按甲方HR的眼光,基本上都会判定这个人没有定性;放到普通人的就业观里,也会觉得,工作时间不够长,似乎就难以夯实这个行业的基础。但他没有把就业经历短、学历水平不高作为自己的局限,而是在每一个行业或者工作岗位,最大化地延展自己的能力、沉淀自己的人脉,以及逐渐形成自己的职业价值观。这对于一个企业创始人来说,便是在形成自己的能力框架、企业文化框架、人脉框架了。
我从他身上学到了勇敢、坚韧、担当。
03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我对创业故事有源源不断的好奇心,一言一语间,内心那只小老鼠不停地上下翻腾。也许是这些故事有着汩汩的生命力,也许是这些故事在唤醒我内心深处的潜在基因。总之,很过瘾。下期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