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老师在群里让大家有空时看一下唐代诗人杜甫的《三吏》《三别》,还有鲁迅先生的《药》和《祝福》。老师还给我们分享了链接。
说起《三吏》《三别》,上中学时,我们学习过《石壕吏》,对我的印象深刻。老师要求我们课前读,说是课上会讲到。
今天下午时,我把老师分享挨着都看了,当再次读到《三吏三别》时,又一次感受到古时候统治者的残暴,和老百姓生活的疾苦和悲惨生活。
《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构成了杜甫的组诗“三吏”整组诗创作于安史之乱的社会大背景下:乾元元年(758)冬,唐朝大将郭子仪在接连收复了长安、洛阳等地之后,又与其他九位节度使继续攻打安庆绪(安禄山之子)的军队,直至邺郡(即相州,治所在今河南安阳)。但由于唐肃宗的猜疑,军队不设统帅之职,从而导致唐军没有统领,再加上粮草短缺,军队士气消沉。一直到第二年春天,唐军都未能攻破敌军城门。此时,恰逢史思明来援,双方大战,唐军败逃而走。幸运的是,河阳桥被郭子仪所拆,这才没有让对方重占洛阳,继续南下。经此一役唐军兵员散亡不少,急需补充,于是唐军又开始征兵。恰逢杜甫途径新安,便创作了这首《新安吏》。
《新安吏》中的“府帖昨夜下,次选中男行。”“中男绝短小,何以守王城?”肥男有母送,瘦男独伶俜。读了让人心酸,诗人以律法来质问新安吏:“新安县很小,再无壮丁了吧?”对方拿出“府帖”,答道:“昨晚州府下了军贴,依次往下征调中男出征。”杜甫见律法无法问住对方,便从实情出发,问道:“既矮又小的中男,怎么能保卫洛阳呢?”对方可能是哑口无言了,也可能是厌烦杜甫了,没再作答。以下的肥男有母送,瘦男独伶俜,刻画了中男出征前的离别场面。健壮的中男可能家境稍好一些,还有母亲相送,瘦小的青年则无依无靠,独自上路。此情此景,更让人感到悲凉。揭示了战争带给人民的创伤和痛苦。
第二年,诗人赴任途中,到处可见流离失所,呻吟呼号的灾民,《石壕吏》中的“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这是县吏在搜寻无果的情况下发出的第一次“怒呼”:“你家男人都去哪里了?”老妇只能哭诉着说出实情:“三个儿子都被征去守邺城了。一个儿子刚刚捎来一封信,心中说,另外两个儿子已经战死了!……”县吏怎肯因此放过,于是再一次喝道:“其他人呢?快交出来!”老妇只能告诉官吏家中再无人,只有个嗷嗷待哺的孙子。面对官吏的质问,老妇赶紧做出解释,只有个还在吃奶的孙子啊!他母亲要奶孩子,衣服破烂不堪,实在无法出来见人!县吏不听解释,仍要抓人,老妇只好应道:“我虽年老体弱,请允许我今夜就跟您回去,服河阳之役,现在去还来得及做完饭。”县吏这才饶过。
《三吏》读后,让人心情沉重,也明白了老师为什么说文学作品它是跟时代分不开的,跟政治分不开的,政治跟文学艺术有关系。
诗歌通过描写人民的不幸遭遇表现了统治者的残暴,充分说明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巨大灾难。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