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何以幼儿的兴趣为切入点,将有意义的教学运用多种方法和策略,蕴含于幼儿游戏及日常生活活动中,激发幼儿爱探索、爱研究的天性,使他们在特定主题或领域获得最佳的学习与发展,是我们每一位幼师都需深入思考和研究的问题。
通过对自主游戏研究与实践的深入,我们大班孩子在户外活动时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通过自由选材、自由结伴、自主确定想玩什么。
最近,我发现户外建构游戏成了孩子们特别喜欢的游戏形式之一。于是,我开始对他们的游戏进行仔细的观察与指导,力求能让他们在愉悦、轻松的氛围中寻求新的挑战,发展自己的能力。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与研究,我对大班幼儿的自主建构活动有了些许见解……
场景一:搭建前的讨论
又到了户外活动时间,孩子们兴致勃勃地讨论着今天建构活动的内容——我想搭座城堡、我想搭高架桥、我想搭火车站、我想搭恐龙馆、我想搭机器人、我想搭一座五星级豪华大酒店……我肯定了他们的想法,鼓励他们大胆去尝试一下。
解读分析:
孩子们七嘴八舌地交流与讨论,展现了他们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在说出自己想法的同时,还增强了孩子们的沟通协调能力。
教师支持:
我及时地肯定,激发了他们游戏的热情,而这种热情,自然而然地延伸到了搭建游戏当中……
场景二:搭建中的表现
整个游戏过程中,大部分幼儿根据需要合理分工,大展身手。他们有设计指挥的、有负责搭建的、有运送积木的……小小建筑师们结合自己已有的经验与技能,运用垒高、平铺、连接、排列、组合等多种方法进行作品搭建,一会儿便有新作品问世。
“老师,你快看我的滑板车。”
“我们的大炮威力可大了,可以摧毁一切东西。”
“我的机器人可厉害了,它还会变身呢!”
“老师,这是我们的滑梯组合,你来试试吧,可好玩了。”
“……”
解读分析:
搭建前,孩子们心中已有构思,而且对想要搭建的物体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在进入活动场地后,便各自有目的地去挑选所需积木进行搭建。跷跷板、滑板车、机器人、大炮、城堡……每个作品都充分体现了孩子们的创造力。
教师支持:
幼儿创造能力的发展需要教师营造宽松、自由的环境。户外的广阔空间和师的真正放手,意味着幼儿能尽情地用自己的方式和周围事物及他人互动,以更积极的态度投入到游戏当中。教师对幼儿作品的科学评价,也非常有利于激发幼儿的创造意识。
场景三:
活动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
雨锴:“我们把圆柱放下面,把长木板放上边,这样重复叠高,就能盖起一层楼”。
云泽:“我觉得轨道长一点会更好玩。”
但在搭建的过程中,有乐趣也有挑战。有时搭着搭着会突然倒下来,斜着摆放的积木总是站不稳,与合作者意见有分歧,刚搭好的积木又被小伙伴偷偷拿走。
金睿:“你快帮我扶一下,有点不稳定。”
钰钰:“我觉得好像还缺点什么。”
龙月:我们的积木是不是太少了啊!”
馨雨“我搭的东西为什么总是会倒下去?”
孩子们的热情渐渐冷却下来,有的甚至放弃了建构,去别的区域玩了起来。
解读分析:
自主游戏的过程具有很大的随机性和不确定性,经常会给孩子们的游戏带来始料未及的惊喜或困难。如:当玉坤的身高够不到继续搭房子时,他搬来几块积木垫在脚下继续建造,这说明:孩子为了实现自己的游戏意愿,会主动动脑筋、想办法。同时,从其他幼儿学习玉坤垒高的方法中可以看出,幼儿有很强的模仿能力。他们可以从别人的行为中获得生活经验,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
教师支持:
据观察分析,孩子们游戏过程中有两点问题:
一、建构技能的欠缺。
建构技能是建构游戏的基础,是决定幼儿游戏兴趣和质量的关键,而有些孩子没有掌握熟练的建构技巧,所以不能愉快地完成任务。
经查阅资料,了解到幼儿建构游戏的发展一般需经历以下几个阶段:
1、非建构活动:这一阶段幼儿只是摆弄积木,主要针对的是小班幼儿的发展水平,我班幼儿均已达到这种水平。如:赵悦彤将小块积木平铺成一堆,自己坐在旁边扮演卖火柴的小女孩。
2、堆高、平铺和重复:如幼儿将积木有规律地摆放,摆成“火车”,堆成“高楼”并给它们命名。这是幼儿早期建构活动的突出特征,我班幼儿在这一方面完成的较好。
3、架空:即用积木搭成“小桥”“房顶"等,这不仅需要幼儿有一定的目测能力和架空技能,还需要幼儿有细心、耐心、恒心的个性品质。据观察,有不少幼儿未掌握复杂的架空技能,比如像馨雨那样在屡试未果后最终选择了放弃的孩子,需要教师适当地关注和鼓励。
4、围合:幼儿能主动的用大块的积木作围栏,将自己和同伴的作品放在里面。如:张书涵、赵子涵等人的作品水上乐园,就比较明显地呈现了这一技能。
5、模式:即建构物的平衡、对称和形式的装饰。大多幼儿只关注于搭建物品的形态,在对称和装饰方面考虑的较少。
6.表征:这一时期,幼儿开始利用建构材料开展象征性游戏,开始出现有意识地给建构物命名的倾向。随着建构技能的掌握,大班幼儿有目的、有计划地根据自己的想法和愿望来建构的能力进一步增强,利用建构物开展象征性游戏的现象增多。
7.为游戏而建构
在这一时期,幼儿利用建构物开展象征性游戏的冲动越来越强,建构是为了象征性游戏而服务的。
二、建构材料不够充足。
建构过程中之所以会出现“偷砖揭瓦”、甚至像龙月他们那样无奈放弃的现象,原因就是建构材料的不丰富、不充足;而有些孩子最终放弃搭建,也是因为找不到足够的材料来完成自己的作品。
教师支持:
针对幼儿建构过程中的困难,我及时进行了分析并思考解决方法。
1、游戏中的示范引导:
在幼儿建构技能上出现困难无法解决时,如:建筑物中的镂空,要求积木摆放的平衡与对称,这样的建构对大部分幼儿来说有些困难。这时,老师对细节进行操作演示可以起到很好的指导作用。我的做法是:主动融入到幼儿的游戏当中,在共同操作实验的基础上,与幼儿讨论部分建构细节,引导幼儿掌握正确的建构方法,帮助幼儿提升新经验。
2、游戏材料的充实与利用
《纲要》中明确指出: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而影响幼儿在游戏中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游戏材料。所以,就建构材料不足这个问题,我和孩子们讨论决定:一是可以有目的、有计划、有针对性地投放、变更和调整游戏材料;二是善于发现与利用身边的其它物品或材料。(如:用石子铺成小河,用纸箱代替柱子等)。三是将建构材料汇集到一起,实施小组合作式的建构活动。
3、游戏后的讨论总结:
与幼儿一起总结今天游戏中所获得的经验。通过发问,引起幼儿对重、难点的思考,共同想办法解决游戏中存在的问题,从而推动幼儿游戏的成功。
由于大班幼儿有较丰富的生活经验、模仿能力与合作意识,因此在建构游戏中能根据自己已有的建构经验、技巧,不断涌现出新的想法和构思,大胆运用各种材料来共同设计、建构,而不再是独立搭建一些小的场景。在接下来的游戏中,我的具体实施步骤如下:
一、共同设计、确定主题。
当我们开始讨论建构主题的时候,孩子们个个脑洞大开,发表自己的想法和创意。如:摩天轮、火车站、游乐场……他们个个都觉得自己的创意是最棒的,最该被采用,这可怎么办?
针对这个问题,我的解决办法是:建议幼儿来一场建构设计大赛,引导他们用形状和颜色来表现自己想象中的整体构思,然后根据公共的兴趣来确定本次活动的主要建构任务,使幼儿能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有兴趣地进行建构活动。
2、自愿组合,协商分工
把游戏的权利还给孩子,且给予孩子们充分的想象空间,孩子们一定会创作出令人惊喜的作品。
3、选择材料、自主合作
要求幼儿根据自己的设计来确定搭建的位置、布局及大小,然后各自按需求去选择、采集建构材料。
孩子们在现实环境中学会协商、谦让、合作,体验挫折、成功,从而实现了合作能力的提升以及个性的全面和谐发展。
4、共同欣赏,科学评价
陈鹤琴先生曾说过:“小孩子是喜欢成功的”。因此,此环节主要以幼儿相互分享游戏中的有效经验为主。如:交流主题建构中的合作与分工、技能的掌握、材料的运用、遇到的问题等方面。教师需认真倾听幼儿的交流,肯定幼儿的表现,引导他们提炼出有用的游戏经验,以此提升幼儿游戏水平,推动游戏发展。
同时,在幼儿分享交流的基础上,教师还应启发幼儿讨论:游戏中遇到哪些问题?对下次游戏你有什么好的建议?还需要添加什么辅助材料等?启发幼儿寻求解决游戏中问题的方法和途径,使幼儿对下次游戏充满期待。
在总结经验与反思后,我发现以下几点是建构游戏前必须具备的:
1、充实材料:投放颜色、形状、大小等特征不一的建构材料,让幼儿可以有多种选择,能灵活运用建构材料去构造物体。
2、丰富经验:儿童愿意去尝试的往往是他们生活中接触过的、且比较感兴趣的事。因此,幼儿在建构游戏中所创造、体现出的场景,都是整合自己对于社会生活的理解和体验。我们需要俯下身来,和孩子们一起去发现、去感受那些隐藏在生活中的美好,把生活中的喜好和愿望与建构游戏自然地融合在一起。
3、设计构思:在活动前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设计、讨论;在建构实践过程中能根据需要随时修改、创新,以取得游戏的成功。
4、掌握技能:会积木的排列、组合、插接、镶嵌、围合等技能,这是幼儿建构的基础。
5、合作能力:在集体建构中能分工和合作,共同完成任务。如:分组协商、多人合作、讨论问题、描述作品、质疑等。
教师:
6、科学观察、有效介入
(1)观察幼儿
实施指导,观察先行。教师应善于观察幼儿的表征行为以及游戏中的合作行为,帮助幼儿增强建构行为的目的性,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创造性和交往的主动性。
(2)关注“问题”
幼儿毕竟不是大人,在游戏中难免遇到无法解决的问题。关注孩子和他们游戏中出现的问题与困难,是游戏指导的根本。
(3)参与游戏
教师还可直接参与到幼儿游戏中,与幼儿共同游戏、共同探索、共解难题,帮助幼儿丰富游戏的内容,提高游戏的能力和水平。
(4)总结经验
在游戏后及时反思,可以更加了解孩子的游戏特性和孩子们在游戏中的各种情况,为以后相同情况保留经验,做到应付自如。
以上就是我在开展大班户外自主建构活动中的点滴经验,我会继续努力,在今后的自主游戏领域取得更大突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