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买了好用的吸尘纸,打扫卫生时省了不少力气。
拿了一些到婆婆家,兴冲冲和她分享用吸尘纸的便利,同时告诉她,我们的小家我已经清扫过,请她不用再特意过去打扫了。
我话音刚落,婆婆说:“哎呀,你那个扫了更糟糕,我今天过去看到到处都是灰。”
我第一反应是她说吸尘纸不好用,核对后才知道她说的是电视柜后面的墙灰(受潮,易脱落)。于是,本能地辩解:“哦,那可能是我不小心碰落了。那个也没办法呀,用什么拖把都会碰到的。”
然后带着灰溜溜、失落的心情,离开婆婆家。
事后反刍,发现那一份失落,源自于和婆婆对话的不同频。
1.我和婆婆说吸尘纸,婆婆却越过吸尘纸,和我说墙灰。
2.我用心仔细地打扫了房子,婆婆没有看见和肯定扫得干净的部分,却只说掉落的墙灰。
3.我拿来吸尘纸,同时几次和婆婆沟通,让她不必特意过来帮我打扫,是体谅婆婆腰痛,希望减轻她的负担,但一片好意送出,结果都是扑空。
这场对话过后,对于不同频的沟通,有了更加切身的体会——原来,不被看见,真的有种被“无视”和穿透、无力的感觉,你明明就站在对面,对方却越过你,关注你身后的另一个人和另一件事,或者根本没有抬头看你,只停留在自己想说的和想做的。
虽然我是一个成熟的成人,可以理解婆婆说这句话背后隐藏的需要——以指出我做得不够好的方式,满足她的重要性,然而,我依然会因此而失落。
如果是孩子不被看见,甚至被直接忽视呢?可想而知,那份失落会更加巨大。
而回顾生活中和孩子的互动,哪怕是作为亲子沟通讲师的我,依然会有这样一些无意识忽视孩子的时刻。
比如,孩子兴冲冲和我分享他的手工作品,和我讲解作品的细节,我却只关注睡觉时间到了,他说:“妈妈,你看这里!”我说:“赶紧上床。”一个沟通的空洞就生成了。这种不满足会停留在孩子的身体和潜意识里,于是,后续的不配合甚至挑衅就发生了。
幸而,孩子也有孩子率直的好处,大部分时候,当他们不满足,都会直接用语言来表达。我就曾多次在忽视孩子时,听到他叹气:“哎呀,妈妈你怎么不听我说话?”然后赶紧调回倾听频道。
你和孩子同频吗?
做一个“专心”的妈妈,是对孩子最大的爱和支持。
做“专心”的妈妈,别让沟通南辕北辙扫码加我,了解学习人本主义父母课程P.E.T.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