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向阳花
荆紫关高中校史馆建设前言

荆紫关高中校史馆建设前言

作者: 秋阳杲杲121 | 来源:发表于2021-03-11 09:02 被阅读0次
         中国名镇荆紫关,雄居豫、鄂、陕三省交界处。自古水陆并通,为南北交通要塞。丹江上游穿境而过,为“南水北调”水源地。古镇背倚群山,下临清流,南通鄂渚,西接秦川。因地理位置的独特和优越性,而成为历代商旅、兵家竞争之地。荆紫关有上千年的历史文化。蜿蜒南北的清代五里长街,粉墙黛瓦、黑木店铺鳞次栉比。古建筑气势恢弘,规模庞大,整齐划一,飞檐翘角,独具神韵。完好保存了平浪宫、万寿宫、禹王宫、山峡会馆、清真寺、荆紫关镇革命纪念馆等古迹、遗址。2001年8 月,荆紫关古街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荆紫关高中就坐落在清代古街南门外五百米处的“永安城”(清千总、副将主将驻地)。该校建于1901年,始称荆紫关学堂。她在淅川全县创建最早,是具有光荣革命历史传统的学校。在反帝反封建和中华民族解放事业中,涌现过一批优秀的地下共产党员和爱国青年、为争取民族独立、自由而进行革命斗争。抗日战争时期,河南大学于1944年9月从嵩县潭头迁至荆紫关。带动了本校教育事业的发展,并和本地百姓和师生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1948年,荆紫关解放,该校回归新中国的怀抱。优秀的教师队伍、高水平的教育教学手段,为高校输送了大批合格新生,也为荆紫关家乡的建设造就了大量文化功底扎实的有用人才,成为万千学子成才的摇篮。文革十年,学校受到了不良撞击,但也引进了像胡克刚、马光锐、赵一鄂、姚秀瑞、乔文法、衡丰伟、董显洲等一批优秀的高级知识分子先后进山任教。他们在困境中坚守教坛,辛勤耕耘、对学生谆谆教诲。他们以高超的文化功底、深厚的爱国主义思想,影响和培育了一大批积极向上的青年学生。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本校教育开始了新的创业历程,高考成绩在全县16个乡镇中名列前茅。多次被评为教育先进单位。80年代末90年代初,由于县城高中和加强点高中的大量兴办,本校学生在生源和学生质量上受到了很大冲击,使其办学困难重重。但不甘落后的本校教职工在艰难困惑中不断探索办学的新思路,较早提出并实践“普通高中职业化”的路子,使学校焕发了新的生机。从严治校、从严治教、端正教风和学风,不断学习同类学校先进的办学理念,教育教学方法。并想方设法调动师生工作、学习的积极性。21世纪以来,学校的建校规模较以前有很大提升,由原来的不足200人增加到900多人。升学率也逐年提高。出现过一大批高素质和高水平的教师、学生。好人好事层出不穷,有拾金不昧的,有舍己救人的,也有救火避灾的……学校被评为综合治理先进单位、德育示范学校、先进工作单位、教学质量先进单位。工作事迹被多家报刊、电视台报导。
    

    近十年来,学校在上级的关心和扶持下,学校办学环境、教学设备和教师待遇有了很大改善。在“科教兴国”的旗帜感召下,荆紫关高中这艘大船正昂扬百年大桅,乘风再创辉煌。
    蓦然回首中,荆紫关高中已走过了近120年的历程。回顾那跨世纪的光辉历史,人们一提到“荆紫关”,就会在在脑海里浮现起那映掩在青山绿水中的雄关漫道,铭记着古镇关门上那苍古遒劲的“荆紫关”三个大字。而从荆紫关高中奋斗过、学习过、工作过的无数新老学友,一定不会忘记曾出入过千百次的、古朴壮观的老校门;和那象征教育圣地的石鼓、石狮,古色古香的抚台衙门建筑;还有那历尽千年风霜,至今仍是绿荫匝地的古皂荚树;以及一代代恩师们殷殷期待的目光……那是多么令人难以忘怀的地方。
    一百多年的沧桑历史,凝聚了无数勤勤恳恳、励精图治的教育工作者们的血汗,汇集了多少莘莘学子胸怀壮志、发奋图强的故事。家乡老一辈群众不会忘记他们,而我们下一代也应了解、铭记这段光荣历史。悠悠百年,丰功可鉴。为弘扬老校遗风,再创新时代的辉煌,为国家的教育事业尽一分绵力,为家乡民众造福,我们特建立校史馆,来记录、再现这百年的建校历史。由于年代久远,时间仓促,水平有限。还望广大新老学友们多提供线索和有价值的信息资料。承蒙上级领导的关心支持和广大志士全力协助,对此我校现任领导班子代表本校深表谢意。
    2021年3月10日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荆紫关高中校史馆建设前言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rarnq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