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佳五岁,在和家里人玩游戏的过程中,只要赢了就很开心,一旦输了,就又哭又闹,非要自己“赢”了才行。
有次朋友带他孩子来家里玩,佳佳和朋友孩子一起玩跳棋,佳佳输了,就当场又大哭起来,哄了半天才好,弄得大家都很尴尬。
佳佳父母很无奈,小小的孩子,怎么就那么在乎输赢,怎么就“输不起”呢?
其实很多孩子都有“输不起”的现象,这本来是很正常的,可如果父母为了照顾孩子的情绪,一味地迁就孩子,用假装输给孩子来哄骗孩子,那就不对了。
这种假装和迁就会给孩子一种假象:“我很厉害,比你们任何人都厉害。”这种假象会让孩子形成对事物的错误判断。长此以往,孩子会自负、目中无人。
所以,面对输不起的孩子,父母就需要换一种方式,让孩子认识到输赢是正常的。
我家孩子以前也是“输不起”的孩子。
他从小学围棋,围棋赛场上,每场比赛结束后,都能看到不少孩子因为输了棋而痛哭流涕。我家孩子当然也不例外。
记得刚开始参加比赛时,只要输了棋出来就哭。这一哭情绪受影响,肯定又影响下一场比赛,看到孩子发挥不好,我就更生气了,真的就是一个不好的循环。
后来,我分析原因,改变了态度,和孩子一起努力,才练就了孩子强大的内心,让孩子有了“输得起”底气。
每个孩子都是稚嫩的小苗,不经历风雨的洗礼是难以长成参天大树的。挫折就是孩子学习和成长的好课堂。
可怎样通过实际行动,将“输得起”的心态“注入”孩子体内呢?
想要孩子输得起,父母要先输得起
自从我家孩子学围棋后,大大小小的围棋比赛参加了很多。发现了一个规律,如果孩子上一轮比赛输棋了,出来后如果父母不说孩子,不板着脸,很大几率孩子就不会哭,可如果父母一听孩子输棋了,脸色立刻沉下来,孩子就会哭。
为什么呢?原因很简单,父母输不起。
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赢得比赛,这种求胜心理让父母无法坦然面对孩子的失败。父母在心里指责孩子:为什么别的孩子能赢,而你不行?浪费了那么多的时间和精力,怎么就没有成绩呢?
本来孩子输了棋心里就难过,再看到父母的表情、听到父母的责怪,就更难过了。而哭能让孩子逃避失败的指责,我都已经伤心地哭了,父母还怎么好意思再责怪我呢?这是一些孩子的内心所想。
所以,如果父母想让孩子“输得起”,就要先平衡自己的心态,正确看待孩子的输赢得失。
当孩子在学习或生活中遭遇失败、心理受挫时,父母应该教孩子克服沮丧和悲观的思想,帮助孩子分析失败的原因,是孩子拥有“输得起”的底气,从而以正向的心态来面对眼前的困难。
提高孩子的面对挫折时的承受能力
生活中,很多父母把孩子保护得很好,不让孩子受一点挫折,承受一点失败,但却忘了失败、挫折,是我们每个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环节。
曾见过一个家长,每学期都要自己买好奖状,拿到学校老师那里,说如果孩子没有得到奖状会很伤心,请老师在给别的孩子发奖状时也给自己的孩子发一张。
老师评三好学生、发奖状,是要综合考虑孩子各方面的表现,一个班不可能每个人都有奖状,没有得到奖状本是很正常的事,可这位妈妈如此刻意地帮助孩子排除环境中遇到的困难,大事小事都伸出手来帮忙,不让孩子受一点点挫折。这样做,实际上是剥夺了孩子自己面对失败、挫折的机会。
父母要知道,孩子克服挫折的能力和动机,正是源于遭遇过的挫折,当孩子有足够的应对经验时,就不会对失败、挫折感到恐惧,不会因为遭到挫折而一蹶不振。
多让孩子参加一些集体活动或比赛
集体活动中,不可能人人都得到满足,孩子在参与过程中可能会经历一些挫折和失败。这不要紧,让孩子在这些集体活动中通过对自己和他人的审视,认识自己,看到自己的缺点和他人的长处,意识到“天外有天”的道理,这样孩子自然就能“输得起”,因为孩子知道自己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下一次会做得更好。
多参加比赛也是一个很好的锻炼方式。
我儿子围棋近五年,我问他:“你觉得学了这么长时间,有什么收获吗?”
儿子回答说:“不怕输、不放弃的精神”。
听到儿子的回答我都有些感动,从开始一输棋就哭,到如今能坦然面对输赢,赛场上能自己调整心态,这中间经历了多少次的失败和挫折,恐怕数都数不清了。
可正是这些失败和挫折锻炼了孩子,让孩子拥有了强大的内心,有了“不怕输、不放弃”的精神。
所以,多让孩子参加一些集体活动或比赛,多孩子来说是很有帮助的。
总而言之,我们父母不能因为自己自私的爱,导致孩子不敢接受挫折、不能正确面对失败。让孩子体验失败、克服困难、建立进取向上的自信心,让孩子赢得起也输得起,这才是家庭教育的精髓。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