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利老师为我们讲解的《戏剧在青少年教育中的作用》,可谓心随戏动,中国的戏曲博大精深,是我国古老的艺术,更是历史长河中重要的表现形式,对于戏曲似乎不怎么陌生,从小生活的环境中一直是听戏长大,但是至现在也没有完全系统的了解过,陈老师今天的讲解深入浅出,以前以为老家的秦腔就是戏曲,可能是耳濡目染听得多了也慢慢听戏、看戏,对里面的剧情也有逐渐的了解,在大学里学习美术理论时也会对戏曲的形式与历史发展做相关的记录,当从事教育后无形中对于很多好的事物也慢慢留意,原来戏曲艺术可以把一个听众很快的吸引,置于情景中成为一个参与者,这也许就是戏曲的艺术性与神奇性。
由于紧急开会中断了,回来立刻重新听,真正去了解到戏曲艺术才能更好的与实践运用,陈老师有这样几个关键词让我深受感动,“一个都不能少”,足以体现每个人的重要性和个人的真正价值,也就是并不是一个主角和配角或者群演戏份的多少,这就是人的独特性。“传承”经典是需要传承的,戏曲艺术更需要我们年轻人来学习,我们一直讲工匠精神,因为老艺术家的坚持让我们的每一个动作,神情惟妙惟肖,这是艺术的高雅与生活化,让人心痛。悲伤亦欢喜,尤其北京人艺经典话剧《茶馆》,在简书中详细分享,“戏剧在青少年成长中的作用。
”让戏曲走进生活,就是让他以另一种形式活起来,用话剧的手段传播戏曲的知识,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想象力,创造力、观察力会慢慢提高,我们确实不缺如何学好这一门课程或某个知识,而更重要的是能衍生出什么,通过这个事又能看到些什么,这节课确实让一个带语文美术老师对戏曲有很深的兴趣,以下在简书会通过几个案例来思考如何让戏曲艺术真正如何没有渗透,更好的促进青少年成长,对陈老师辛苦的授课表示诚挚的感谢,希望我们能够通过一节课能够真正的学有所用,学有所思,学有所得。
老家每年三、五、八、十二月都会有社戏,现统称为秦腔,至现在听可以,时而也会随吟唱两句,甘肃很多地区还是有唱大戏的习俗,如什么秦剧团下乡,是农村人们最期待的时刻,对于他们如同盛大的演唱会,这也是每个孩子童年最有印象的记忆。(未完待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