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夜小篱
01
暑假我回农村老家,收到了比以前更多的赞扬。奶奶每逢和别人聊天,都要把我拉出去展示一番:“我这孙女今年考上了研究生哦。”近至亲朋好友,远至糖水铺上素味平生的老板娘。
于是,当老板娘很夸张地大叫一声:“这么棒啊!”时,店里原本在认真喝糖水的伯伯阿婆们全都刷刷地看向我,听了一会奶奶和老板娘的谈话后,也跟着发出了啧啧称叹。
当说到我暑假在广州当家教薪资是300元一天时,他们更是惊讶得长大了嘴巴,有个伯伯说:“不错,妹仔,你以后有qian途啊!”我只是礼貌地笑笑不说话。
这些伯伯婆婆一定不知道,在大城市里,研究生一抓一大把。和我一起考研的校友中,有的出国留学,有的考到了港澳台,有的实现了从211大学到985大学的跨越,而我只是留在本校。如果要把考上研究生的同学分个层次,我应该在最底下的那一层。
而他们也不知道,在大学里不少人凭借自己的努力已早早实现了经济独立,或兼职、或创业、或开公众号做自媒体。我的同龄阶层中,卷毛维安21岁就出版了人生的第一本书,陈大力凭借写作月薪过万。就连比我小的00后,也因为开公众号月入10万。
因此,面对老乡们的溢美之词,我很是淡然。在小地方里被赋予的光环,到了更大的世界什么都不是。
我,的的确确,只是个普通人罢了。
02
但我不是一开始就接受我是个普通人的。
儿时在村里的小学上学,初中到镇上的中学读书,高中考到了县一中,成绩一直都名列前茅,是当时的佼佼者。身边的亲戚、老师、同学都觉得我们这些成绩好的前途无限,未来璀璨耀眼。
而我,也是这么认为的。
等到上了大学,我渐渐发现身边优秀的人太多,而自己落入了平凡无奇的境地:成绩平平,专业技能平平,在喜欢的事物上天赋平平......渐渐地,泯然众人矣。
一开始是想不通的,原本算是优秀的我,怎么就变这么普通了呢?跟大学的几个朋友聊天时,总不免感慨当年的自己是很风光的,结果绩点4.0、一直被我们奉为“学霸”的J君说:“哇你们这么厉害的啊,我以前在班上是垫底的那个。”
我们不敢相信:“你骗我们吧?”
他坦然地说:“骗你们有什么好处。”原来他的初高中都是市重点中学,而且他还在重点班。在一堆清华北大、985大学的好苗子里面,成绩垫底也不奇怪了。
“所以啊,我一直都觉得自己很普通,而且本来每个人都首先是个普通人嘛,普通有什么好丢脸的?”
“想那么多干嘛?谁不是普普通通地长大,找一份普普通通的工作,再组合一个普普通通的家庭,有普普通通的欢喜与烦恼,然后再普普通通地老去呢?”
是啊,纵观历史,平凡才是人生的常态。古今中外,芸芸众生,如李白、岳飞、毛泽东等名留千史的人是极少数,像秦桧、魏忠贤等遗臭万年的人也很少。人群中比例最大的,毫无疑问是平凡人。
默默无闻、平平凡凡地生活,除了家人和亲戚好友之外,世上便再无人知道有我们这一号人物;等到我们去世了,知道我们的那几个人也逝去了,便再也不会有人记得我们——好像我们从没来过这世上一样。
我开始接受自己是个普通人,或许说,我原本就是个普通人,只是之前小环境的狭隘让我产生了错觉而已。
03
暑假回家,我兴致勃勃地跟爸爸说研究生的生活费我可以如何如何搞定、不用他担心,他不以为然:“养得活自己有什么了不起,有本事就把奶奶的生活费也给负责了!”
“可我还在读书......” “读书不一样能挣钱?你要有想法、要大胆......”然后他“噼里啪啦”地列举了好几个网上看到的大学生创业融资千万的例子,“干不了大事,读多少书都只是形式!”
我默默听着,原本的兴致一下子消失得无影无踪。这场景似曾相识:高考填志愿时我报了师范专业,爷爷毫无我考上重点大学的喜悦:“没有什么政治的专业报吗?”我知道爷爷是什么意思:“阿公,我不想当官。” 爷爷更是不郁:“什么不想,是你当不了吧!”那时候我的无奈与反感,与现在是一模一样的。
我不知道是不是我从小比身边人优秀的错觉让亲人对我有了过高的期待。以前,我会为我完成不了这些期待而焦虑、自责,但现在,我要很大声地说出来:
“对不起,我可能终此一生,都只是个普通人。”
虽然我考了研究生,也许以后还会读博士,但我很有可能将来只是一个重点中学里的小老师,虽然不能过上年薪百万的时尚生活,养得起自己和家庭足矣。
虽然我爱好写作,但我可能一辈子都完成不了出书的梦想,而是单纯把它当成闲暇时光的消遣,写来自娱自乐而已。
所以,请不要对我有太高的期待,特别是不要把自己完成不了的期待强加在我身上。
04
我很喜欢自己如今的心态:认得清自己,也接受得了自己。
在农村面对老乡的溢美之词时,我不沾沾自喜,因为清楚还有天上天、人上人。
在看到网页上某某年轻人又做到月入几万或融资千万的消息时,我不会自卑。我想,我们需要知道世上有这类人存在,知道在某个地方真的有人在过着你想要过的生活,这就够了,而不一定要成为他们。
怀左同学说:“我是一个快乐的普通人,追求不多,只想每天进步一点点。然后,比以前更好一点点。”
而这,也是我的心之所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