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普通的小学语文老师,明明没有开学,为什么还要去学校。是的,我们去学习。我将所思所想,记录于此。
一、我们越来越倡导学生自主、探究式学习。
其实,教师教授型的方式也不是完全不好,它能课程的目标更加明确,也能发挥出教师的指导者的作用。但面对当今社会发展的步伐越来越快,学生接受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多,仅仅靠老师教授,肯定是不够的。
教师应该在课堂中,多听取孩子的心声,多引导孩子思考并质疑,甚至让孩子自己去发现问题。有了问题,并不是教师解决,而是学生相互解决,一个学生解决不完整,下个学生接着补充,直到所有学生都将自己的想法一起拿出来探讨。最后,教师才是那个最后总结和评价的发言人。当然,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课程内容目标,作适时的引导也是非常有必要的。因此,可以形成“发现问题——小组讨论——全班探讨——教师总结”的模式。
但问题来了!作为教师,谁不希望能够让学生越来越多的参与到课堂中来,那为什么还是有那么多人没有这么做呢?
我认为有这些原因。一,部分老教师的思维定势和理念、习惯如此,难以更改。二,出于对考试成绩的“威逼利诱”。时间只有40分钟,如果让孩子来讲,肯定会花更多时间,也会把主题扯的很远。老师看着大把大把的时间被学生东拉西扯地度过了,心里也是非常犹豫的。
二、课程标准提出学校可以创新不同的课程,即校本课程。
课程标准的指导下,不同的地域,不同的学校,可以有不同的课程。个人对这点非常感兴趣。我也认为,学校或老师,能设计出让孩子们快乐中学习的课程,那一定是一件非常有价值的事。陈琴的吟诵课程,通过研究古诗词的“平仄”规律,来学习汉语言文字。结合古琴,孩子或低沉,或悠扬地把古诗吟诵出来,一听就会知道诗人的情感和诗歌的画面。韩兴娥的成语故事,以成语接龙来丰富识字量,利用成语笑话,提升孩子的学习兴趣,将谚语儿歌、俗语儿歌融入进去,让孩子识字量达到超出成人水平。丁慈矿的“对课”,将简单的“天对地”一点点延伸和拓展,让孩子丰富识字量,了解古典文化,从而还可以学会文字游戏。最喜欢的还是蒋军晶的群文阅读。另外,随课微写,也是非常睿智的课程方法。太多课程的形式,也让我有了自己的思考。
我喜欢写作,低段时,我尝试写儿童诗的探索。通过对“汉字树”的理解,诗意每一个字,从而诗意我们眼前看到的一切,培养孩子想象力。但随着孩子学段的升高,对考试成绩的在乎,被迫停止进行。孩子们非常喜欢写诗,但是,如果拿课来写诗,孩子们都开始着急了。心想:这老师,怎么还不给我们讲试卷呢!
不过,我想,课程的多样化,每个校本课程的制定和探索,也是必然趋势。相信在未来的一天,一定会有各种各样更加完善的课程出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