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逍遥游》:连叔曰,“然,瞽者无以与乎文章之观,聋者无以与乎钟鼓之声。岂唯形骸有聋盲哉?夫知亦有之。是其言也,犹时女也。之人也,之德也,将旁礴万物以为一,世蕲乎乱,孰弊弊焉以天下为事!之人也,物莫之伤,大浸稽天而不溺,大旱金石流、土山焦而不热。是其尘垢粃糠,将犹陶铸尧舜者也,孰肯以物为事!”
“瞽gǔ”盲人,“文”通纹即纹理,“章”条理、色彩。“文章”古汉语中用青红两色线绣称之为“文”,用红白两色线绣称之为“章”,“文章”二字古意为锦绣。“知”认知引申为心理,“之人”这样的人指前面说的姑射(ye)山神人,“旁礴”通磅礴即宏大、包容与混同,“蕲”qi祈求,“乱”同反义词治理,“弊弊”劳神费力、辛苦疲惫,“大浸”大水,“稽天”到达天际比喻水势很大,“粃”瘪谷子,“陶铸”烧陶熔铸引申培育,“物”世俗杂事。
本段大意:连叔回应肩吾说,“是啊,盲人看不见锦绣花纹,聋子听不到钟鼓乐声,人不是只有身体有毛病,心理也会有毛病,这话说的就是你啊。这个姑射山神人德行圆融,把万事万物作为一个整体看待,一般人会希望一个个事情处理得当,得道者哪用得着劳神费力处理一个个事情呢。这种得道之人,外在人事物都不能伤害他,滔天大水淹不着,炙热大旱伤不着,稍稍用心就能培养出尧舜这样的圣人,那会在乎世俗杂事呢”。
肩吾认为姑射山神人故事不靠谱,大而无当,往而不返,庄子从另一个角度给了反驳,这就是举重若轻和举轻若重的区别。
庄子认为得道者善于举重若轻,“将旁礴万物以为一”,能找出世界事物“对立统一”普遍规律,按照规律应对各不相同事情,也就可以游刃有余。
世间那些烦恼事情在得道者那里,一点也不少甚至更多,看似人家处理非常容易和简单,应对起来毫无压力感,其实大道至简,不过举重若轻应对得当罢了。
这一段,庄子借助连叔话语提出两个观点,一个是人不仅有身体问题也有心理问题,而且心理认知问题对人影响更大,像肩吾这样的人,心理上的看不见听不到更加严重。
再一个是应对问题要找到复杂表象下的内在统一规律,这就是对立统一规律,或者叫做哲学上的辩证法,即好坏对错大知小知有用无用都是相对的,都是既对立又统一,由此需要超越世俗功利心态,也就是“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面对世事纷杂,我们能应对的或许是,坦率承认心理毛病不少,听而不闻,视而不见,自我局限多多,由此努力用发展变化观看待事情,接受任何事情都有好坏两种可能结果,提前做好最差应对罢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