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婚姻家庭篇亲子教育心理与社会
17岁男孩跳桥自杀:是谁给了他连死都不怕的绝望?

17岁男孩跳桥自杀:是谁给了他连死都不怕的绝望?

作者: 我是雪珊呀 | 来源:发表于2019-04-20 20:35 被阅读10次


青葱少年在妈妈眼皮下赴死

这两天,到处都在刷着关于一名17岁男孩自杀的消息,看得人心里憋得慌。

4月17日晚10时左右,上海卢浦大桥,一名17岁在校职高2学生打开车门,冲向大桥的护栏一跃而下。几秒钟,一个鲜活的生命就没有了。

从视频里面看到,那个大男孩冲出去的身影快如闪电,没有一点犹豫和不舍,所以,即使他的妈妈马上就追出车门,依然没有抓住他。

眼看着孩子跳下去,妈妈一下子就软下来,痛苦得跪在地上大哭……

据说,起因是在男孩在学校和同学发生了矛盾,遭批评后,母亲载其回家。途径卢浦大桥时,车子停在桥中间,可能妈妈一路都在继续批评孩子,这个孩子打开车门就跳下去了。

把一个孩子养到十七八岁,这要付出多少心血?

那位妈妈肯定还记得她的儿子刚刚呱呱坠地时候的情景,记得他第一次学会走路、学会自己吃饭时的小骄傲,可能也记得第一次离开妈妈去上学时候的不舍……

那么多陪伴,那么多期待,从此一些都成空了。

没有价值感,就没有生命力

我不知道平时妈妈与儿子是怎么相处、怎么互动的,但是那个少年选择了结束自己的生命,看起来有可能是一时冲动,但追根到底,绝对不是一天两天种下的因。

17岁的人对生死已经有了足够的认知,他肯定知道死亡的含义是什么,之所以纵身一跃,一定是在那一刻,他觉得结束自己的生命就是当下最好的选择。

为什么?因为这个世界已经没有让他留恋的东西了,他没有体会到生命的价值感和归属感。

说实话,来到这个世界30多年,我曾经也不只一次觉得“人间不值得”。

小时候,跟小伙伴们玩闹,不知怎么就引起冲突了,父母往往都是不问原委首先就对自家孩子一顿语言暴力和表情暴力,不会去问问孩子是怎么回事,有没有什么需要帮助的,只进行批评教育。这大概是上一代父母的集体风格吧。

前两天,听妈妈讲那过去的故事。她说小时候罚过我的跪,后来被一位老太太批评。

其实我已经不太记得是因为一些什么,不过倒是突然想起有一次被罚跪在院子里的泥地上,刚下过雨,地面是湿漉漉的,她让我把裤子卷起来跪。

现在想起来有点奇葩,难道是怕把裤子弄脏了吗?后来学习了天生气质,我才体会到她那么做的时候其实很心痛、很知道不对但是又不能停止互相伤害,因为她就是典型的奉献型。(参考《我妈妈有两个外孙女了,还如此玻璃心》)

还有很多次,跟小伙伴去玩,回来晚了,或者事先没有征得父母同意就去了,回家后等着的肯定是训斥,有时候还少不了写保证书什么的贴在墙上。那些时候,再多的快乐都填不满心里的委屈、失望和羞耻。

另外,还有一种冰冷的东西在心里慢慢沉淀下来。

然而,后来他们又每天在我耳边说叫我胆子大一点、叫我活泼一点多跟人家一起玩儿,然后我始终做不到,就觉得自己怎么这么笨这么懦弱,为什么不敢大大方方的与人互动呢?

你的每一句话,都是有能量的

很多父母,他们不是不爱自己的孩子,只是,他们一直在用他们以为最好的方式去爱,结果,孩子感受到的,全都是伤害。

孩子犯了错,家长马上批评,生怕孩子没有意识到错误,就算意识到了也怕他们没有记在心里,怕孩子转身就忘,怕孩子以后又犯,所以他们一定要狠狠的批评,为的就是让孩子吃一堑长一智。

大多数孩子本来都不傻,根本不用说他就知道错了,听到第一遍的时候可能还坦然接受,家长继续唠叨,甚至升级为对孩子全盘否定,久而久之,孩子感到父母对自己深深的不信任。

父母是谁啊?是孩子在这个世界上最亲的、最值得依靠的人呐,连父母都不信任自己,你说孩子还怎么自信、怎么面对各种挑战?

有科学研究表明,人在幼年的时候,是没有办法自我肯定的,他对自己的全部判定都是通过外界的评判来形成。

不知大家有没有听过那个关于公主的故事,大意是:一位非常漂亮的公主生下来不久就被巫婆带走了,独自生活在一个城堡,巫婆每天跟她说她很丑,所以公主也深以为然。直到后来,一位王子偶然遇到这位公主,夸赞她很漂亮,想娶她做往后。公主听后觉得王子的话简直是奇耻大辱,因为夸一位丑陋的人漂亮肯定是讽刺嘛。她根本不信自己是漂亮的。

每次类似孩子选择轻生的新闻出来后,都有这样的观点:现在的孩子太脆弱了,经不起一点挫折,真是打不的骂不得!

是的,如果不是那么脆弱,怎么会经不住批评呢?可是你想想:孩子为什么会那么脆弱?还不是因为家长一句一句的责骂、否定加持而来的!

勇敢和自信从来都不是靠批评、指责、打骂来喂养的,而是通过五大天性需求的满足而获得的。

心理营养概念的首创者、亚洲顶级萨提亚亲子专家林文采博士说,人有五大天性需求,分别是:爱的能力、与别人连接、价值感、独立自主和安全感。

人的五大天性需求

爱的能力:他愿意、他喜欢、他要去爱别人,他也喜欢、能够、需要别人去爱他。

与别人链接:如果一个人不与任何人连接,就会很孤独、很寂寞、很难受。

价值感:我这个生命是有意义的、有价值的,不但要活,还要活得有意义。

独立自主:能做出选择

安全感:无论遇到什么情况,都不会绝望,永远觉得自己是有希望的。

只要家长给孩子足够的心理营养,孩子的天性需求得到了满足,他的生命之花就会自然而然美丽绽放。

具体要怎么做呢?篇幅有限,下次再分享吧。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17岁男孩跳桥自杀:是谁给了他连死都不怕的绝望?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rbhcg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