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经济学的思维方式》的笔记

《经济学的思维方式》的笔记

作者: 深思宜写 | 来源:发表于2017-11-11 19:00 被阅读0次

1.9 偏倚还是结论?

对任何种类的知识的探索都必然是从求知者一方的某种约定或信念开始的,我们不可能带着一个完全开放的头脑去接触世界,因为我们不是昨天刚刚出生的。不管在什么情况下,完全开放的头脑意味着完全空白的头脑,什么也学不到

以前的知识影响现在知识的理解,以前的思维方式同此。

2017-05-05

任何讨论、探寻,甚至每一次观察都根植于信念,并从中生长出来。我们必须从某处出发,头脑中也必然有一些现成的东西。即便是经济学家,也得面对有限的资源进行选择和权衡。我们首先要知道自己在哪里,然后以我们认为真实、重要、有用或者有启发性的东西为基础向前走。当然我们的判断可能是错的。的确,我们在某种程度上总是错的,因为每个所谓“正确”的陈述都必然遗漏或忽略大量同样正确信息。即使最详细的地图也是对现实必要而有用的简化。

认知起于信念,信息的绝对不完善性影响认知,信息量的多少轻重及个人的信念态度决定认知的深度广度,没有绝对正确的认知,只有相对的

2017-05-05

有些人建议用避开理论的方法来避免这种风险,对此我们不敢苟同。经济学是关于选择及其无意后果的理论。有些人嘲笑“花哨的理论”,更愿意依靠常识和日常经验,其实这些人常常成为极端模糊和笼统的假设的牺牲品。常识可能会让人相信,抽大麻会导致将来吸食烈性的毒品,因为烈性毒品吸食者往往是从抽大麻开始的。然而,很多抽大麻的人从前都喝牛奶,那么是不是能推论出喝牛奶会导致抽大麻呢?即使牛奶含有大量能导致上瘾的L-色氨酸(火鸡里也含有同样的氨基酸,会导致人昏昏欲睡),当然这样的“事实”本身并不能证明某一事实是另一事实的原因。

日常经验的因果可能就是巧合,要多检验考虑和质疑熟悉的理论和因果,越熟悉的可能越陌生。要用更好的思维理论和思考工具和方法

2017-05-05

。如果你仅凭事实之间的关联和统计相关性就认为其间存在某种因果关系,就会沦为这种极其平常而又完全错误的推理的牺牲品。事实上,这可能只不过是个巧合。

巧合是有关联性的,有的因果关系其实就是一种巧合,而不是真的因果关系,所以要怀疑所有因果关系的因果双方。

2017-05-05

1.10 没有理论就是糟糕的理论

这一点很简单,但很重要。我们能观察事实,但必须用理论来解释其原因——要用关于因果关系的理论把相关事实和不相关的事实区分开来

认知系统化,区分因果和相关性。任何认知都需要一定的前提理论为基础

2017-05-05

本书围绕一组概念展开讨论,这些概念共同构成了经济学家的基本知识工具箱。这些工具,实际上也就是技能,与我们前面讨论过的基本假设有密切的联系,而且数目少得令人吃惊。但是其用途极其广泛,能解开诸多谜团,比如汇率、追求利润愿赌服输的公司、货币的本质、“同一”商品定价不同,等等。

一些基本概念是复杂认知的基础。掌握好基本概念,才能掌握好认知

2017-05-05

然而,仅靠经济理论本身并不能回答任何有趣或重要的社会问题,认识到这一点很重要。经济学的思维方式要补充其他领域的知识:历史、文化、政治、心理学以及塑造人们价值观和行为的社会制度。仅仅学习经济分析的技术本身,要比合理并富有说服力地将其运用于无限复杂的实际社会问题容易得多,后者是一种艺术的掌握。最好的经济学家和经济学学生不仅仅是技术匠人,他们能把经济学的思维方式运用自如。

跨界思维

2017-05-05

经济学的思考会让人上癮,一旦你深入理解一些经济学推理的原则,并将其内化,你就会发现运用的机会层出不穷

经济学思维是一种好的有效的思维方式,是一种相对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017-05-05

你开始“突破常规的框框”想问题,这是一种稀缺、强大并能带来回报的智识技能。

许多精彩论道都源于经济学的思维模式

2017-05-05

简短回顾

经济学的思维方式由社会理论家创造,为的是解释秩序与协作产生的原因,因为从表面看来,个体间的互动并无协调,人人都追逐自己的利益,对于自己合作伙伴的利益几乎一无所知。经济学是关于选择及其无意后果的理论。

协作秩序是个体选择的综合结果,两者相互影响,互为因果,既是因又是果。有时带来的最大价值的影响不是计划中的,而是相关的副产品

2017-05-05

经济学的思维方式的基本假设是:所有社会现象均源于个体的行为以及与他人的互动,其间人们根据各自期望的收益和成本进行选择。只有个体进行选择,他们可能会自己作决定,也可能因为在集体(家庭、企业、政府机构等)中与他人协作而做出决定。但是这不应该使我们忽略下述事实:以集体名义的选择实际上是由个体做出的,他们在追求自己目标和计划的过程中衡量取舍,并进行优化。人们因为资源稀缺进行优化,这为他人创造了多种选择机会,他们的行为产生不断变动的净收益,而对此净收益持续的相互调整过程协调了个体间的互动。

国家企业政策也是个人或几个人的选择,个人的选择和互动的综合组成了社会。

2017-05-05

经济学理论在研究人类行为和协作互动的时候,特别重视个体的选择。个体一直在比较期望的额外收益与成本,我们常常称之为优化行为。尽管这种视角有偏倚或局限,但是,若要理解复杂的社会生活现象,理论是必不可少的。

许多国家企业政策其实都是当权着的选择。这种选择权影响巨大。个人的选择对整体的影响是有差异的,或大或小

2017-05-05

经济学的思维方式还强调游规则的重要性,以及游戏规则影响我们选择的方式。产权是游戏规则的一个关键要素,它通过法律来指定稀缺物品的所有权。“社会产权”是指把所有权指派给全社会,而不是某个特定的人。但问题在于社会自身并不能做出选择或决策,只有个体才可以。私有产权制度把所有权指派给特定的个体,产权可以自由交易。正因为如此,私有产权能帮我们澄清不同的选择和机会,同时也构成了市场交换经济的基础。

游戏规则也是一种知识,是选择的长期积累和平衡的结果。其核心是稀缺权衡的不统一力的最终平衡和稳定

2017-05-05

2.1 好品和坏品

免费品是不用付出代价就能获得的好品;稀缺品则必须以别的东西为代价才能得到。

空气目前是免费品,排队领免费票不是免费品,支付的是时间。

2017-05-05

你的室友愿意排队领取“免费”音乐会票,说明这些票对她而言是稀缺品

时间也是价值和稀缺

2017-05-05

。她愿意以时间为代价换取这些票,而这些时间本来能做其他她认为有价值的事情。这么说吧,如果某人必须付出代价才能得到一个东西,那它就是稀缺的:

2017-05-05

一个东西仅当不需代价就能获得时才是免费品。免费品不大容易想象,但确实存在。其实这只是个语境问题。对带着氧气瓶的潜水员来说,空气是稀缺品,但对大学课堂里的学生来说则是标准的免费品。温暖的热带阳光对巴哈马群岛土生土长的孩子来说是免费品,但对从密尔沃基出发去热带度寒假的一家人来说则是稀缺品。

需要代价的得到是稀缺品,免费与稀缺有时可以相互转化。在不同人,不同环境,不同时间中,同一东西的价值可鞥是不同的。

2017-05-05

不仅如此,还存在经济学意义上的“坏品”。如果好品是多多益善,那么你一定已经猜到了,坏品就是越少越好的东西。夏天的蚊虫叮咬、洛杉矶的光化学烟雾、“9·11”的恐怖,就是坏品的一些例子。别忘了,经济学意义上的好品和坏品的概念都是主观的。以我们三位作者为例,勃特克讨厌蓝草音乐,

而普雷契特科则很喜欢。我们无法确知保罗·海恩对这种音乐是爱憎分明还是持无所谓的态度。一个人认为是坏品的东西,在另一个人看来很可能是好品,对第三个人则可能无所谓好坏。

优有时,好品与坏品是因人,因情况,因拥有多少而增减或转变的

2017-05-05

2.2 物质财富的误区

不同的人可以(也确实)有不同的价值观。额外的水对一个想要浇地的农民来说是额外的财富,而对一个遭受密西西比河水灾的农民来说就不是。两尺高的新雪对滑雪胜地的老板来说是额外的财富,对道路清洁工来说大概只是个会把腰累断的负担。手风琴对一个波尔卡乐队的乐手来说是财富,对重金属乐队来说就不是。

价值观不同,需求不同,环境不同,则判拥有财富的多寡的界定也不同。

2017-05-05

经济增长并不在于生产更多的东西,而在于生产更多的财富。当然,有形的东西能对财富的产出有所贡献,而且从某种意义上说必不可少(手风琴是用某些物质材料做成的,而造雪机可以进行人工造雪)。甚至像健康、爱和心灵的宁静这类“非物质”的东西,最终也有某种物质载体。但是,财富的增长和物质产品的体积、重量或数量增长没有必然的联系,我们必须从根本上抛弃“财富等于有形物质”这一见解。它讲不通,而且会妨碍我们理解经济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比如专业化和交换,而它们正是亚当·斯密所谓“商业社会”的核心。

财富是有形和无形的结合的总和,不是与数量呈正比,有时过尤不及。穷苦的科学家可能比有钱的土鳖社会财富多,思想知识也是财富。

2017-05-05

2.3 贸易创造財富

这些怀疑倾向于认为,自愿的交换总是(或应该是)等值交换。其实反过来才对:自愿的交换从来就不是等值交换。如果是的话,交换就不会发生了。交易双方互相合作,都得到了获得更大价值的机会。对于双方来说,获益的机会就是一种激励。在信息公开且自愿的交换当中,双方都期待通过放弃某种价值较小的东西来获取某种价值较大的东西。如果杰克用自己的篮球向吉姆换取棒球手套,就表明杰克认为手套比篮球价值大,而吉姆认为篮球比手套价值大。

交换是不等价的,同样的物品,在每个人心中的价值是有所不同的,用1000元买的手机其实是你觉得拥有手机比拥有1000元重要,也就是手机目前的价值高于1000元。用a交换了有价值的东西b,是因为b的价值高于a的,才有交换的动力或激励,另一交换方也同理认为a的价值高于b。

2017-05-05

们观察到,人们都是以一种自己认为有价值的东西为代价,自愿换取另一种他认为价值更大的东西。从任何一方来看,交换都不是平等的,因为双方对价值的判断不一样;否则,他们就不会重新安排篮球和手套的产权(“现在手套是你的了”)。而这正是贸易的生产性的根源。杰克的财富比以前多了,吉姆也一样。交换是生产性的,因为双方的财富都增加了。

交换提高每个人认为的价值。

2017-05-05

每个人都用一种稀缺而有价值的东西换取另一种更有价值的东西。每个人都发生了成本。实际上,任何选择或行为都伴随着代价,一个被舍弃的机会。按照经济学的思维方式,获得某物的成本就是获得它必须付出的代价的价值。为了强调,我们称之为机会成本。杰克认为篮球有价值,但他自愿用篮球作为代价换取了他认为更有价值的手套。吉姆认为手套有价值,但他用手套作为代价换取了他认为更有价值的篮球。每个人都认为收益大于成本,他们都享有净收益——财富的增加。

干任何事都需要成本和代价。有的必有失,只是多少而已。学习知识也是交换,失去的是时间,买书的价格,脑细胞的能量,情绪调节所做的功等,得到的是更有价值的思想知识。

2017-05-05

这种额外的收益是从哪儿来的?如果杰克在交易之后享有更多财富,看起来这额外的收益一定来自吉姆。但要知道,吉姆也享有更多的财富。这不可能是从杰克那里拿走的。正相反,自由贸易是一个机会,能同时为交易双方创造更多的财富。每个人在交换中合作,就能找到一个增加自己财富的方式。

每个人买卖交流互动的自由,创造和增加了社会财富。

2017-05-05

2.4 值不值?效率与价值

简单地说,“值不值”这种问题问的就是经济效率。我们对此的回答可能因人而异。办公室里,一个员工开悍马车来上班,第二个坐公共汽车上班,第三个骑自行车上班。每个人都对额外的成本和额外的收益进行比较,然后选择他们认为最好的交通方式。每个人都在追求一种“有经济效率”的上班方式。他们在办公室里对哪种上班方式最好看法不一致,说到底是因为他们的价值观不一致。

不同的价值观有不同的行为,额外收益与额外成本的不同理解,导致不同。舒服比钱重要的买车,钱比舒服重要的不买车。

2017-05-05

我们的价值观决定了我们对效率问题的看法。社会上对于某个特定项目的相对效率的争议,往往是对某种东西是相对有价值还是相对没价值的争议。了解这一点本身并不能解决任何争端,但是如果连争的是什么都不知道,那么解决争端肯定就会更加困难。

价值观影响个人的选择和付出

2017-05-05

问题不在于“到底哪一个效率更高”,而是“谁有权做出某个特定的决策”

对效率高低的看法因人而异。让所有人满意的决策只是权决策者的一厢情愿

2017-05-05

在游戏规则建立起明晰和有保障的产权的同时,它也暗中决定了用什么样的程序来衡量期望的成本和收益,以达到决策目标。

个人所拥有的明确和有保障,决定了成本和收益

2017-05-06

当产权是清晰、稳定而且可交换的时候,稀缺资源会倾向于产生一个能反映其相对稀缺性的货币价格,然后决策者会使用这些价格信息追求(其所认为的)效率

产权,稀缺,货币衡量,效率

2017-05-06

当有人批评某些价格没有反映特定成本或收益的真正价值因而是“错误”的时候,相当于是在反对决定这些价格的市场过程不合理——这并非对“效率”这个概念本身的批评,而是对现存产权制度安排和其所构成游戏规则的批评。有些反对者虽然激进,但是却能很清楚地意识到这些;但其他批评者对此往往缺乏深入的理解。

比如楼价,古玩

2017-05-06

2.5 学会权衡:比较生产的机会成本

但是生产能力本身并不能衡量效率。我们必须比较代价和收获,因为两种啤酒都不是免费品。换句话说,我们必须看生产淡啤酒和黑啤酒的机会成本,并对琼斯和布朗的机会成本加以比较。

生产力不代表效率。生产a会代表失去生产b的机会。

2017-05-06

我们可以想象他们各自会作何选择,就好像他们在岔路口一样。走了这条路,就不能走另一条路。琼斯可以选择生产淡啤酒,也可以选择生产黑啤酒。他生产1加仑黑啤酒(选了这条路)意味着以第二种机会——生产2加仑淡啤酒(放弃的那条路)为代价。布朗也面临类似的选择,但是她的成本就不一样了。对她来说,生产1加仑黑啤酒的成本只有3/4加仑淡啤酒。这就是机会成本的含义。

得失想一条路的分叉口,选择往右走,就失去了往左走的机会。效率成本是个人自体的选择得到和成本的数学性的比较,不是个体之间的比较,但与个体之间的比较相联系。

2017-05-06

2.6 从专业化和交换中获益

从专业化和交换中获益

专业化及交换,各取所长的互补,都在比较优势中发挥生产,在适当范围内都能获益。

2017-05-06

2.7 为什么要专业化?

专业化是“追求比较优势”的另一种说法。现在我们要理解专业化的动机。人们追求专业化是因为这样做能增加他们的财富。专业化使得生产者能通过贸易获得那些若他们自己生产要花费更多的产品,从而扩大其生产可能性,市场经济的规则允许人们用这种方式交换他们的私有产权。这对经济学的思维方式至关重要,经济学家把这叫做“比较优势法则”。比较优势解释了专业化的动机,也解释了由此带来的经济增长。这也说明了人们为什么不愿做“三脚猫”,而要从事高度专业化的职业

专业化是一种比较优势,专业间的互动,能增加社会生产效率,增加个人财富

2017-05-06

2.9 交易成本

自愿的贸易是互惠互利的;否则,贸易就不会发生。在一个私有产权体系中,人们有强烈的动机进行专业化,因为比较优势能产生个人财富。游戏规则鼓励这些活动。

贸易最终是个人的事,使个人间互惠互利。专业化后有了比较优势,产生了财富增加

2017-05-06

交易成本是指在相关各方之间安排合同或契约,或者广义上说安排交易的成本。

交易成本与空间,时间,关税,政策的差异有关。时间空间也属于成本的一部分。网络缩短了时间空间的界限,减少了成本。

2017-05-06

交易成本是对额外财富的生产真实而重要的阻碍。

交易成本降低了效率。

2017-05-06

2.10 降低交易成本的激励:中间人

我们习惯于把实际情况和虽然更好但并不存在的情况相比较,对中间人的不良评价很大程度上是由此造成的。我们所作的交换有时对我们不大有利,当然,要是我们什么都知道,我们就能作更有利的交换。因此,我们的结论是,中间人利用了我们的无知。但为什么要这么看呢?用同样的论证,你可以说医生利用了你的病,他们不应该收钱,因为如果你一直不生病,他们就一分钱也挣不到。这没错,但和我们的问题无关。我们既不可能一直不生病,也不可能什么都知道。医生和中间人都是真正的财富生产者,因为他们给我们创造了更多令人满意的选择机会

知识和信息也是一种交易成本。

2017-05-06

2.11 中间人创造信息

一个将作为本书反复讨论的话题是:在自由市场的进程中,供求创造了价格,而价格作为一种“信息”,可以让人们评估不同商品和服务的稀缺程度、更好地协调人们的生产和消费计划。这有一个极重要但又极不为人重视的优点,就是市场参与者可以从中获取高质量、低成本的信息。中间人是这一过程中的重要角色,这个过程反映了他们的比较优势。

有时交换价值影响生产成本价值,其中知识信息的不对等性影响物物交换价值,信息的价值越大,双方物物交换的获益越小。信息知识掠夺了部分物物交换的获益。信息知识的价值的大小与交易过程中相关个人知道的多少有关。

2017-05-06

每一个价格都是一条具有潜在价值的信息,人们可以用它来判断有没有适合的机会。这样的价格越多,价格的表述就越清晰、越准确,知道的人就越多,可供人们选择的机会也就越多。总之,人们的财富就越多。

价格的信息也是价值。

2017-05-06

中间人是组织市场的专家,因而也是创造有价值信息的专家。他们之所以能从事这样的专业活动,大概是因为他们认为自己在信息生产方面具有比较优势。想想eBay那个拍卖网站。开发eBay的人发现了一种方式,可以帮那些使用其服务的人们降低交易成本,并提供有价值的信息。简而言之,中间人可以减少交换过程中的障碍,从而为他人进一步提供专业化和交换的机会,无论他们是否能充分意识到这一点。

中间人可以促进信息交流,减少交流信息阻力

2017-05-06

2.12 市场作为发现过程

经济学家对于良好的市场运行无关紧要!市场中的个体从事他们自己认为有比较优势的行业,人们根据行为衡量自己相应的成本和收益,经济学家则试图解释指导人们进行选择的逻辑和原则。

良好的市场可能不需要经济学家的建议。市场是自发按照利益进行的,额外的压力或政策,如政府的或经济学家的,可能有害无益。

2017-05-06

在非市场经济体制中,产权不归个体所有,也不能交易,而是归“全社会”所有。一个中央经济计划者为了改善全社会而生产、派送产品和服务,他也得画图表,也得做所有这些令人头大的计算,来协调数以百万计的人和他们各自的计划和目标,那么,他能从哪里得到所有必要的信息,让自己算得又快又好呢?

集体所有制使大部分人没有劳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东西是大家的,不是自己的,个人心理就会变化。

2017-05-06

延伸阅读经济增长:专业化、交换和法治

国家现行的体制往往源于偶然的发现,这当然是人类行为的结果,但并非任何人类设计的执行

社会的发展是偶然,并不是人的意志所致。

2017-05-06

从最卑下的野蛮行为演变到最高级的富裕状态,并不需要什么特别的条件,只要和平、税赋较轻、政府有相当的公义即可;其余的事都由事物的自然过程产生。

发展需要自由的环境

2017-05-06

游戏规则,以及它在经济学中最重要的特征——明确界定并得到充分保护的产权。如果没有对产权的合理保障,人们就不会为将来投资,也不会制订什么有用的计划或是创立某种昂贵的事业。这意味着在实践当中,政府至少必须保护社会成员免遭他人盗窃和抢劫,维持一个相对公允和可预测的司法系统以解决人与人之间的争端,并保证政府不会掠夺公民财产或独断专行。我们当中的许多人在以“法治”为特征的社会里生活了一辈子,因而常常不知道能达到这些标准要求的政府其实很少。

发展需要个人的财产保障和奖励机制。个人的积极才能使社会积极。

2017-05-07

没有法治,商业社会无法成功发展。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2017-05-07

简短回顾

经济效率取决于对价值的评估。尽管物质和技术方面的事实可以直接决定效率,可是它们并不能确定相对于其他生产过程的相对效率。对于一项计划或活动,决策者总会问自己,是否值得为之付出一定的成本,这和问这项活动是不是有经济效率是一个意思,只不过方式不同罢了,因为经济效率的概念就是权衡期望的额外成本和期望的额外收益。

效率就是有得有失,得多失少

2017-05-07

信息本身是稀缺品,这导致了交易成本的增加,很多经济活动都可以理解成对信息稀缺的一种回应

信息是有价值的,有时价值很大,比如股票,下一年的房价

2017-05-07

3.1 关于“需要”

读经济学教材需要付出代价。随着代价或成本的升高,学生们读的就少了。他们转而寻求替代品。比如,你可能会问一个读过这一章的同学书上的要点是什么;或者你可能把书放在枕头底下,希望睡觉的时候能吸收一点书里的内容;或者你指望考试的时候撞大运;或者,假如你有足够的勇气,你也可能会在老师答疑的时候请求老师解释书里的内容,向她暗示你已经看过这些内容,只是还没有完全理解。(这些小花招,我们都一清二楚。)这些都是读书的替代品。

读书需要代价,读经济学就失去了读数学的时间,读书需要买书,书的价格也是代价。

2017-05-07

3.2 边际价值

这个回答混淆了不同的语境中不同的权衡,我们的选择是在特定的背景下做出的。我们的选择依赖于我们面临的境况。

环境,背景影响选择的权衡,不同情况下,物的价值有所不同。

2017-05-07

如果你要拍死一只蚊子以免感染上黄热病,一张旧报纸肯定要比莎士比亚全集更有价值。如果玉米皮塞住了你的牙,你难受得要命,一根牙签肯定比一台计算机更有价值。在特定情况下,任何东西都可能比其他东西更有价值,因为和我们的选择一样,价值也依赖于境况。

价值不是不变的。具体情况,具体需求有相异的价值。需求越大,价值越高。

2017-05-07

要紧的价值是边际价值。经济分析本质上就是边际分析。很多经济学家甚至用边际主义这个词来指代我们所谓的 “经济学的思维方式”边际(margin)意味着“在边上”(这一页的“边际”就是页边)。边际收益或边际成本就是额外的收益或成本。经济学理论就是边际分析,因为理论假设了人们的决策是通过比较期望的额外收益和额外成本做出的,收益和成本都是站在决策者所处的边界上来衡量的。在经济决策当中,除了边际收益和边际成本,其他的都不重要。

感觉急需的价值,个人主观需求的强烈程度,与边际价值有关。

2017-05-07

3.3 日常选择就是边际选择

在这种情况下,不是你朋友和物理孰重孰轻的问题;而是在这个边际上(特定的晚上),花额外的两个小时和你朋友一起过还是看物理书相比,哪个更值得的问题。

边际收益就是两个事情都很重要有价值,选择和做目前更值得最更重要的事情。

2017-05-07

你的朋友犯了一个常见的错误:用“非此即彼”的方式想问题。要么是“我”,要么是“物理”。当你的朋友在你考试前一天晚上给你打电话时,你的选择不是“非朋友即考试”。事实上,当我们被要求做出选择的时候,也很少面临这种非此即彼的选择。通常,当我们被要求做出选择时,我们会发现,从我们的境况出发,情况往往是此多彼少或者此少彼多。经济学的思维方式拒绝用非此即彼的方式想问题,而是注意边际收益和边际成本。对于想优化任何稀缺品(包括水这样的“必需品”)的人来说,这样做是正确的。

任何选择的方向都是有价值的,只是价值在目前当下情况下哪个价值更高。非此即彼,此多彼少,这是两种选择思路。a或b,a大于等于b,这是两种解法。是或不是,与,是多少,不是多少,这是两个思路。

2017-05-07

3.4 需求曲线

“需要”这一概念鼓励了非此即彼的思维方式,却没有充分理解边际思维。人们确实有需要。然而,在一个充满了稀缺性的世界里,人们要权衡利弊——少选择一点甲,是为了多选择一点乙。正因为如此,经济学家才发展出了“需求”的概念。需求这个概念把人们想获得某种东西的数量,与他们为了得到这些数量要付出的代价联系在一起。这一概念是边际分析的深入且极其重要的应用。

首先明确一个概念,再明确更多的概念,才能更好的理解。需要与需求的概念是有区别的。当a付出的代价变高时,需求的就量减少。当b稀缺性变高时,需求的量就增加。需求c可以用需求d来替代或部分替代。

2017-05-08

3.5 需求法则

当其他条件不变时,物品价格上涨,则需求量下降;类似地,当其他条件不变时,物品价格下跌,则需求量上升。

物品的价格与需求量负相关。

2017-05-08

这一法则断言,在人们想买的东西的数量和他们要为此付出的价格(代价)之间,存在负的亦即反向变动的关系。价格和需求量朝相反的方向变动。价格较高的时候,消费者就会计划少买些;价格较低的时候,他们就会尽量多买。你觉得这样概括性的推论能被称为法则吗?你能想出例外吗?(胰岛素是不是例外?等会儿再说,我们要先吊吊你的胃口!)真有人会对他们要付出的代价无所谓?或者反而认为代价越高越好?如果真是这样,他们会在价格上涨的时候买更多的东西,而这与现实相反。当其他条件不变时,14.99美元的CD卖得比10.99美元的少;网费降低时,更多人愿意上网;当商店全场打折时,那里更可能会挤满急切的顾客。

a的价格与欲求量朝相反方向变动,反比函数。至少举5个现实生活中的例子。

2017-05-08

3.6 需求和需求量

我们没有说价格下跌的时候需求变大,而是说需求量变大。

价格变化,需求量随之变化,需求本身是不变的。需求是恒定不变的,但有量的变化。

2017-05-08

请注意,在我们的图中,需求曲线并没有移动、偏移或是改变。我们是在沿着给定的需求曲线运动。需求曲线本身表示的是消费者在各个价位愿意购买的不同数量。也许明确这一区别的最佳方式,就是牢记说到需求的时候总是可以称为曲线或者明细表。如果在某种语境下,你说了“需求”却而不能将其替换为“需求曲线”,你就犯了一个常见的错误。你要说的可能不是需求,而是需求量。

需求的是一个需求曲线。

2017-05-08

3.7 需求自身也会变

需求法则是说,当其他条件不变时,如果一种物品的价格变化,那么对这种物品的需求量也会随之变化。这里的关键之处在于“其他条件不变”这个短语。价格对我们的选择有重要影响,但是我们也认识到,除了价格本身,还有其他影响因素在鼓励人们增加或是减少对商品或服务的消费。如果人们的购买意愿发生了变化,即使物品的价格保持不变,那么对该物品的总体需求就必然发生变化。需求曲线本身也可以移动,对某一特定物品的需求可以增加或者减少。

价格只是需求量的一个因素,还有其他因素影响需求量。

2017-05-08

3.8 任何事物都依賴于其他事物

。如果人们的收入增加了,但是人们对某种东西的需求反而变小,这样的东西就是低档品

收入增加,低档品买的就少。但总的消费价格也增加。但占总收入的比例不一定。

2017-05-09

经济学的思维方式认为,万事万物都是互相联系的。经济学家喜欢说,任何事物都依赖于其他事物,他们的确是这么看的。现在我们已经看到,消费者购买某种东西的意愿是和这种东西的价格以及消费者的口味、偏好还有收入相关联的。但是还有其他的因素。当消费者面临不同的选择时,他们也会比较其他物品的价格。其他物品的价格变化很容易引起对消费者正在考虑的物品的需求发生变化。总之,任何单个物品的价格,只有在消费者将其同大量其他物品和服务的价格相比的时候才有意义。

存在是相互联系的,相互依赖的,相互影响作用的。

2017-05-09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一种物品的价格升高(或降低)会导致对其替代品的需求上升(或下降)。

需要的权衡选择。

2017-05-09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一种物品的价格升高(或降低)会导致对其互补品的需求下降(或上升)。

互补品的走量与所依附的产品走量呈正相关。

2017-05-09

对汽油需求的暴涨导致了油价的暴涨!

期望值越高,价值越高。有的事互为因果。

2017-05-09

3.10 时间站在我们这一边

如果你忽视生产者对很多商品的需求,那么你就会忽略许多导致需求曲线向下倾斜的重要因素。

需求是多方面的,对某一物需求的影响因素很多。

2017-05-09

对顾客来说,发现替代品并开始使用替代品都需要时间。生产者也需要时间来开发、生产和推广替代品。因此,价格变动时人们多买或是少买的数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观察这一调整的时间长短。有时,幅度相当大的涨价(或降价)在开始的时候不会导致消费量显著下降(或上升)。这有时甚至会使人得出价格对消费量没有影响的结论。这是个完全错误的结论!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东西是立刻发生的。人们是自身习惯的产物,必须得花一定的时间,才能发现某种东西有替代品。

时间是重要的影响需求量的因素。我们需要时间来适应。

2017-05-09

3.11 需求的价格弹性

如果对于某种东西的较小的价格变化,人们买的数量有很大变化,就说这种东西的需求有弹性。而如果某种东西价格变化很大,但需求量却没有什么变化,就说这种东西的需求缺乏弹性。

价格的变化越大,需求的数量变化越大,需求弹性也越大。

2017-05-09

(如果要说得完全正确,应该说是负的0.5,因为价格和购买量向反方向变动。但是为了简单起见,我们省略了负号,把所有弹性系数都看成是正的。

弹性可以用数学表示。数学也是一种联系,是精确话化的联系。

2017-05-09

弹性受三个因素影响: 时间(我们已经讨论过了)。人们对价格变化调整的时间越长,需求弹性就越大。 已知替代品的可及性和相似性。消费者在面临更高的价格时,通过寻求替代品以达到优化的目的。任何东西都有替代品,但有些东西比另一些东西有更多的已知替代品。替代品越多,需求弹性越大。替代品越少,需求弹性越小。(你能看出时间和已知替代品的可及性之间是如何联系的吗?我们常常需要时间来考虑和发现适当的替代品。) 预算中被用于某种东西的比例。预算中被用于某种东西的比例越小,消费者对价格变化的敏感度就越低,需求就越缺乏弹性。如果预算中被用于某种东西的比例较大,消费者就会更精挑细选,他们对价格变化的敏感度就越高,因此需求就更有弹性。

时间可以改变需求的欲望和心理,可以改善技术和经验。替代品可以形成竞争优势,更对多的选择可替代。预算的比例影响购物量。

2017-05-09

3.12 对弹性的思考

与其说是因为“便宜”使得这些商品的需求高度缺乏弹性,还不如说是因为人们的预算花在这些方面的比例太低。

时间,选择的多样性,所占总预算的比例,影响需求。

2017-05-09

3.13 弹性与总收入

这一点给我们的启示是,有更简便的方式来考虑弹性问题。想一想,需求量总是与价格的变动方向相反。如果价格变化导致总收入与价格反向变化,那么需求必然是有弹性的。需求量的变化幅度必然比价格的变化幅度大,因为总收入正好是价格和数量的乘积。这可以作为需求有弹性的定义。如果价格变化导致总收入与价格同向变化,那么需求必然是缺乏弹性的。需求量的变化幅度不足以超过价格的变化幅度,这正是需求缺乏弹性的含义。

乘法除法也是一种思维方式,用于理解事物时比加法减法的。思维方式高级。图标表式思维方法使思维更严密广阔。

2017-05-09

3.14 垂直需求的误区

在整个价格范围内,需求曲线不会是完全无弹性的。世间万物无一例外。完全无弹性的需求曲线是一条垂直的线,表示对某种东西来说不存在替代品。你要是明智的话,就不要到现实世界中去寻找这样的需求曲线,这就像是在马的世界中寻找独角兽一样。

就像在人中寻找超人。

2017-05-09

3.15 所有稀缺品都必须以某种方式分配

如果某种东西是稀缺的——人们如果不以某种他们认为有价值的东西为代价,就不能得到他们想要的数量——这样的东西必须被分配(ration)。换句话说,必须建立某种规则或制度,对那些要求得到稀缺品的人加以甄别,决定谁该得到多少。对商品的支付意愿是规则之一,但是我们实际上也使用其他的方式。这是个产权问题。

稀缺的东西,大家都挣时,需要制度规则来限制。挣到的人可能需要的代价比平时更大。

2017-05-10

按需分配”的想法可能对很多人有天然的吸引力,但是对读过本章前半部分的人来说就不会如此了。只要稍微想想,你就能看出,如果要在全社会推广使用,这个方式会变得多么模糊、主观、随意、相对、不确定,而且有被滥用的危险。另一种方式是“先来先得”。无论何时,只要你看见人们在排队购物,你就观察到了这种分配体系的运作,它通常是作为支付意愿的一种补充。还有一种分配稀缺品的方式是抽签。这会触动我们很多人的共鸣,认为其是分配稀缺品的一种公平的方式,因为所有想要的人中没有人比其他人更有机会得到。有时我们也用人人平等的原则来分配稀缺品。我们把蛋糕或比萨饼切成同样大小的小块,然后每人吃一块。动物在争食尸体的时候,通常用“强权就是公理”的原则来分配稀缺品,人类有时候也这样做。人类有时候也以功绩作为标准,即把稀缺品分给值得享有它们的人,不论原因是什么。你能不能举出按照政治

时间的先后,抽签运气,平均分配,权力的强制也是按制度规则分配的方法。

2017-05-10

按照功绩分配不失为一个明智的方式,但前提条件是人们对什么是功绩以及用什么程序来决定某人拥有什么功绩要有一致的认识,而这些条件在很小的社会圈子(比如关系紧密的家庭)之外几乎无法满足。

按功绩分配,难以定义。

2017-05-10

3.16 只有钱重要吗?货币成本、其他成本和经济计算

一项行为的机会成本上升时,选择者会倾向于少发生这种行为;一项行为的机会成本下降时,选择者会倾向于多发生这种行为。人们不仅仅对期望的收益变化做出反应,他们还会比较期望的额外收益与额外成本,无论他们用什么方式来估算此成本。在商业化的市场经济中,货币是一个通用的度量单位,相当于“米尺”,很容易被理解。更准确地说,货币使人们能够计算相对的收益与成本。每个人都会注意钱,因为所有人都能用它推进他们感兴趣的任何事业。

行为的机会成本可以用货币来量来计算。

2017-05-11

简短回顾

权衡,权衡,再权衡——大多数物品是稀缺的,意思是它们只能通过以其他物品为代价才能获得。

得到意味着失去。权衡意味大于小于的比较。

2017-05-11

任何物品都有替代品。人们在追求自己的目标时有多种方式,他们对各种方式期望的额外收益和额外成本进行比较,从而在各种稀缺品之间做出权衡,这就是优化的含义。边际收益和边际成本是在现有条件下的期望额外收益和期望额外成本。

干一件事有许多选择,看哪个选择好坏得失的程度。

2017-05-11

需要”这一概念忽视的内容正是“需求”这一概念强调的内容:达到目的有多种方式以及权衡的重要性。

有很多路通罗马,选择了这条路,就放弃了另一条路。看那条路近,省力和危险小。

2017-05-11

“需求法则”断言,人是会优化的。对于任何商品,他们在价格高的时候会少买,在价格低的时候会多买。

所有的认为的得大于所有认为的失,就是代价小价格低。反之亦然。即得失之差。

2017-05-11

不要把需求量的变动和总体需求的变动搞混!如果某种商品的价格变了,而其他条件不变,那么只有该商品的需求量会发生变化。总体需求也会变化,但是它不是在商品价格变化的时候变化。

需求量和总体需求是有区别的。

2017-05-11

影响总体需求的因素包括:消费者数量的变化、口味和偏好的变化、收入的变化、替代品和互补品的价格变化以及预期的价格变化,所有这些都不和需求法则相冲突。

需求追求受多种因素的相互影响,最终是量子生理心理的得失感和满足感。

2017-05-11

购买者对价格变化究竟有多敏感?某种商品需求的价格弹性主要取决于替代品的供应。替代品的供应越好,商品需求的价格弹性就越大。通常,发现或找到替代品是需要时间的,所以时间在决定需求价格弹性的过程中也发挥作用。此外,某种商品在某人的预算中所占比例对弹性也有影响。

替代品,时间影响价格弹性。

2017-05-12

稀缺品必须被分配,所谓“分配”顾名思义就是每个人不能想要多少就要多少。尽管很多标准都能用来分配稀缺品,以决定谁得到什么,但是通过私有产权的自愿交换和货币价格标准进行分配,可以促进经济自由并提高个人的力量。这些规则以及它们形成的价格信号,使得人们可以进行计算,并根据各人的独特情况和实际条件进行优化。

以价格和私有化来竞争,排除权力,暴力等影响因素,才能相对公平的竞争,才能促进经济的发展。

2017-05-12

4.2 成本和行为而不是事物相关

从上面这些例子可以明显看出,成本并非是和事物相联系的。成本总是与行为、决策和选择相关联。正因为如此,经济学的思维方式不承认什么“客观成本”,这一点和常识不一致。常识告诉我们,事物确有所谓“真实成本”,这个成本是由物理学定律决定的,而不取决于人们反复多变的心理。跟常识作战很难,但我们必须试一试。同样,跳出常识的框架外思考可能会有收获。

成本与集体中的个人行为,选择,心理价值有关,和客观成本有区别。

2017-05-12

我们可以指出,“事物”根本没有成本,这大概是解除常识武装的最快办法。只有行为才有成本。如果你非要认为事物的确有成本,并且准备用一个例子来证明你的观点,你差不多肯定是偷偷引入了一个行为,以给你所举的事物赋予一个“成本”。

事物本身没有成本,当食物与人的行为心理价值观选择相联系时,才有了成本。

2017-05-12

成本总是对某人而言的成本。获得高等教育的成本通常是对学生而言的成本,但是也可以指对学生家长的成本,这是不一样的。或者如果录取某个学生需要拒绝另一个学生,那么对于约翰(没被录取)来说,成本甚至可以是玛莎被录取为一年级新生。所有这些成本都不一样。

同一事物事件,成本你因人而异。

2017-05-12

关于事物的“真实成本”有大量无效的辩论,这都是因为人们没能认识到只有行为才有成本,而行为对不同的人来说有不同的成本。

行为不同,成本因人因事因时间而异。

2017-05-12

4.3 我现在该干什么?“沉没成本”的无关性

你付的价钱正是经济学家所谓的沉没成本。沉没成本是与经济决策无关的。过去了就是过去了。决策过程中唯一重要的成本是边际成本,即额外的成本,而且边际成本都是将来的事。和你那5美元一样,在刚才的例子里,玛丽婚宴中那5,000美元不能退的押金在支付之后也是沉没成本。把它作为人生的一个重大教训记下来吧,现在你站在一个新的岔路口上。

边际成本是向假设未来的选择的成本。过去的已经过去,影响现在决策的方向是当下和未来。

2017-05-12

4.5 边际机会成本

如果你现在正在想,机会成本和边际成本有什么关系,说明你的问题是很对路的。所有机会成本都是边际成本,而所有边际成本也都是机会成本。机会成本和边际成本是一回事,只不过看问题的角度不一样罢了。机会成本关注的是一项行为所放弃的机会的价值,而边际成本关注的是一项行为会使现在的境况发生怎样的变化。和决策有关的任何成本,全名就是边际机会成本。 所有这样的成本都是行为或决策的成本,都和某个具体的人相关,并会在将来发生。

机会成本和边际成本是一种事物的两个概念。前者是得失假设,后者是影响和未来发展可能假设。

2017-05-12

简短回顾

当下的决策无法影响过去的支出:它们是沉没成本,与决策无关。所有与决策相关的成本都与未来相联系。

没有后悔,只有决策现在和未来。

2017-05-13

笔记来自iReader Plus

相关文章

  • 经济学思维

    经济学思维 李子旸 11个想法 自序 经济学的分析与思维方式是指什么?是指分配与放大吗? >经济学的分析和思维方式...

  • 《经济学的思维方式》

    《经济学的思维方式》 美国亚马逊长居榜首的经济学通识读物,美国公民学习经济学的入门佳作。《经济学的思维方式》: 经...

  • 《经济学的思维方式》的笔记

    一个优秀的机械师能看出你的车有什么毛病,是因为他们知道,你的车在还没出毛病的时候是如何运转的。许多人觉得经济学问题...

  • 《经济学的思维方式》的笔记

    1.9 偏倚还是结论? 对任何种类的知识的探索都必然是从求知者一方的某种约定或信念开始的,我们不可能带着一个完全开...

  • 写好一个故事,故事的八个阶段丨故事经济学

    ——听《故事经济学》笔记 本章从人类最初意识到“我是”开始,到以“故事”为核心的思维方式结束,讲述了人的思维变化。...

  • 管理经济学(1)

    管理经济学的目的 帮助分析规律,建立管理的经济学思维方式; 思维方式一:通过塑造环境改变人的行为; 1.100元掉...

  • 从经济学家的思维方式谈起

    今天在看《经济学的思维方式》一书时,作者谈及经济学家是怎么思考的,他们的思维方式是什么。这时我想到的是,既然经济学...

  • 与其关注基金股票,不如看看经济学原理

    学习经济学,重要的不是记住一个具体的结论,而是学习正确的思维方式。经济学的思维方式,笔者做了几点归纳。 1、人的社...

  • 六月读书计划

    《经济学的思维方式》 You are not listening 《大脑修复术》

  • 晨读分享«经济学的思维方式»

    晨读«经济学的思维方式»,核心内容推荐,有如下分享: 1. 按经济学的思维方式,财富就是人们认为有价值的任何东西。...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经济学的思维方式》的笔记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rbkgm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