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陋室铭》教学设计
长安区第三初级中学 肖娜
教材分析:
《陋室铭》是语文统编教材第四单元七年级下册第17课《短文两篇》中的第一篇文章。作者是刘禹锡,唐代诗人,他一生坎坷多难,多次被贬,远离家乡,但他始终不忘自己的初心,乐观积极,安贫乐道。从这篇文章中我们可以深刻地体会到他的这些精神品质。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经历及“铭”的特点,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掌握本文的文言词汇。
2.背诵课文,学习本文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3.学习作者安贫乐道以及高洁伟岸的情操。
教学重点:
背诵课文,学习本文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安贫乐道以及高洁伟岸的情操。
教学方法:
朗读法、讨论法、圈点批注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上学期我们学习了刘禹锡的《秋词》,请同学们齐声背诵一下。
在诗人眼中,秋天不再是萧瑟冷清的,而是比春天还要美丽的。在这首诗中我们看到了一个积极乐观的刘禹锡;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他的一篇文章《陋室铭》,在这篇文章中你又会认识一个怎样的刘禹锡?
(设计意图:通过学过的诗词对比,让学生更加了解作者,引入文章内容。)
二、走进作者刘禹锡
1.作者介绍
刘禹锡,唐代诗人,字梦得,文学家、哲学家,有“诗豪”之称。留下《陋室铭》《竹枝词》《杨柳枝词》《乌衣巷》等名篇。
2.作者经历(结合时代背景)
刘禹锡生活在中唐时期,因参加王叔文的政治革新运动得罪了当朝的权贵,被贬为安徽省和州通判。在此背景下,刘禹锡创作了《陋室铭》。
3.铭”的文体
结合注释1,圈点勾画出“铭”的文体特点
“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设计意图:通过了解作者的介绍、经历,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掌握基本的文体特点。)
三、初读感知音韵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圈画出生字词,自己感受朗读节奏。
2.师范读,同时让学生给生字词注音标上朗读节奏,体会情感。
3.指名学生读,初步感知文章的音韵美。
师小结:
同学们这篇文章读起来朗朗上口,和谐押韵。让我们齐声来诵读文章,感受文章的音韵美。
(设计意图: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让学生体会文章的音韵美,更利于文章内容的把握。)
四、再读疏通文意
1.学生默读文章,感受文章的内容。
2.生疏通文意,同桌之间可以讨论,把不理解的句子进行圈点勾画。
3.答疑解惑(参考注释或工具书)
师小结:
通过同学们的共同努力,我们理解了文章的基本内容,请同学们再次齐读文章,深入文本,进一步感受文章内容和作者情感。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结合注释疏通文意,进行质疑,并生生答疑解惑,老师再进行点拨,可以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体现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性。)
五、三读感悟情感
1.小组讨论:
四人一组,请找出文章中你最喜欢的句子,以“我喜欢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因为__________________。”的句式来回答(可以动笔写一写)。
例如:我喜欢“苔痕上皆绿,草色入帘青”因为这两句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苔藓、青草人格化,他们也想听听主人在干什么、说些什么?不仅写出了陋室环境的清幽也表现了作者的喜悦心情,陋室也不觉得简陋了。
学生回答:
生1:我喜欢“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因为这两句写出了作者交往的人都是学识渊博、有才华的人,也可以衬托出作者也是一名高雅之士,表现他高洁的品质。
生2:我喜欢“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因为这几句写出了作者生活的悠闲自在,表现出他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
生3:我喜欢“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因为这几句富有音韵美,读起来朗朗上口,感觉很有意思,十分吸引人。
生4:我喜欢“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因为这写出了刘禹锡虽然居住在简陋的屋子,但是他的品德高尚,房子也就不再简陋了。写出陋室不陋,是因为主人的品德高尚,我觉得点出中心。
……
师小结:
同学们的回答让老师出乎意料,也让老师看到了大家的认真和努力,深入理解了文章的内容,值得表扬和肯定,请同学们再读课文感受的文章的美。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的活动,让他们对文章内容进一步进行深入的理解,进一步感悟体会,也可以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
2.陋室“不陋”
师:通过同学们的讨论你们觉得陋室简陋吗?
生回答后师归纳:
陋室不陋,因为文中写到“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居住环境优雅;居住者品行高尚;生活情趣高雅。
(设计意图:通过这一问题,让学生掌握课文内容和层次,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
3. 说一说你眼中的刘禹锡。
师:刘禹锡一生多次被贬,历经磨难,“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但他从不向生活妥协坚强乐观。从文中你认识到了一个怎样的刘禹锡?
生1:我眼中的刘禹锡是乐观积极的人。
生2:我眼中的刘禹锡悠闲自在的,耐得住寂寞的人。
生3:我眼中的刘禹锡是不被生活所压倒,不像命运屈服的人。
生4:我眼中的刘禹锡是安贫乐道,志趣高洁的人。
师小结:
大家的回答很精彩,正是诗人的这些精神让他的很多诗篇广为流传。“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我们看到了一个高洁傲岸、安贫乐道的形象。
(设计意图:通过文章的学习,让学生谈谈对刘禹锡的认识,有利于掌握文章的情感,理解文章的主旨。同时对作者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六、主旨
这篇文章通过陋室的描写,表明了“陋室不陋”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安贫乐道的生活态度和高洁傲岸的道德情操。
七、学习本文写法
1.托物言志
托物言志:作者把自己的情感寄予在“陋室”之中,通过对“陋室”的环境、作者的交往、脱俗生活来表达自己的高洁情趣,点明“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的中心。文章引用孔子的话,“何陋之有”表明陋室不陋的特点。
2.运用类比,突出中心
文章开头由“山”“水”进行类比,引出“陋室”的“名”和“灵”,表明陋室不陋,点明文章主旨“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结尾以“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与陋室进行类比,从而衬托出“陋室不陋”的特点。
3. 韵律和谐精美
文章押韵、音韵和谐,有五言、四言、六言,错落有致,读起来抑扬顿挫给人美的享受。
通过学习本文大家都对刘禹锡有了一定的了解,“言为心声”,他用语言文字表达自己的心境,希望同学们也可以写一写自己的心声。
(设计意图:通过对本文写法的学习,让学生更加清楚文章的内容层次,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理解文章运用的托物言志的手法以及作者要表达的思想。)
八、作业
1.背诵课文
2.小练笔《我眼中的刘禹锡》200~300字
3.有兴趣的同学可以画一下刘禹锡人生经历思维导图,深入了解刘禹锡。
(设计意图:基于学生的学习情况,作业分层布置,有利于培优帮补和发现问题以及因材施教。)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