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生有涯,如何规划

作者: 金有琐思 | 来源:发表于2018-12-05 22:56 被阅读89次

    此生有涯,如何规划     

    前天,董事长请来一位教育学者,解析“生源规划"这个课题。

    近些年来教育改革的动作非常之大,改革的焦点集中在高考上。学校工作一切围绕高考转,中学课程如何与新高考接驳。不分文理科之后,根据今后大学拟学专业,现在的高中课程有20多个选项,如何优化高中课程配置,从而改变以往大学生就业学非所用、用非所学的问题。应运而生,于是,生涯规划方面的专业培训,在最近几年腾腾火了起来。

    所谓“生涯规划”是指了解自我,发现自我,为了今后的选择和决策,进行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的准备与安排。

    我所理解的规划就是根据自己的切身实际,制订相关奋斗目标,然后一步步落实完成。

    生源规划越早越好,“生源规划”课程对学生最为迫切。其实,对我辈成年人,也可适用。

    美国哈弗大学曾进行过一个长达25年的有趣研究,他们在一群智力与年龄、学历、环境等客观条件相近的年轻人中进行了一次关于人生目标的调查。

    调查发现:他们当中27%的人没有目标;60%的人目标模糊;10%的人有清晰但比较短期的目标;3%的人有清晰而长远的目标。      

    25年之后,没有目标的27%的人:他们几乎都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他们的生活都过得很不如意,常常失业,靠社会救济,并且常常抱怨他人,抱怨社会。

    目标模糊的60%的人:几乎都生活在社会的中下层面,他们能安稳地生活与工作,但都没有什么特别的成绩,有比较清晰的短期目标的10%的人:大都生活在社会的中上层。他们的共同特点是,那些短期目标不断地被达成,生活质量稳步上升,他们成为各行各业不可缺少的专业人士。如医生、律师、工程师、高级主管等等。

    有十分清晰的长期目标的3%的人:25年来几乎都不曾更改过自己的人生目标,他们始终朝着同一个方向不懈的努力,25年后,他们几乎都成了社会各界顶尖成功人士,他们中不乏白手创业者、行业领袖、社会精英。

    对照这个实验,我去观察身边的人,包括亲戚朋友,或者以前的同事。发现每一个类别都能找到典型的对应对象,感觉美国专家做的这个实验有很强的科学道理。

    我有一个远房舅舅,年轻时分配到一个非常棒国营作单位。他在一家地区宾馆做大厨,几乎所有的亲戚朋友都羡慕他。因为单位的福利待遇实在太好了,吃喝住用都是国家的,他不用掏一分钱,也不用操一点心。所以,他天天抽烟、打牌,尽情享受生活。可是,后来单位改制了,舅舅50岁时工龄买断,60岁退休金才2000多元。当农村所有的亲戚,都换了很大的商品房,只有他这个城里人,到现在还住在30年前的那套狭窄的旧居室内,连基本生活都成问题——究其因,他应该属于27%的那种人,即对未来没有任何规划。

    十多年前,我曾在深圳工作。今天,我发现跟我一起同过办公室,同过年级的战友,有好多做了校长或者部门主任,有些甚至成了影响一方、叱咤风云的大人物。

    比如一位姓李的哥们,因为与年级主任不和被单位给开掉了。他发誓要混出个人样来,证明自己比年级主任强,证明学校领导作出了决定是错误的。围绕这个目标,他开始实施自己的“复仇计划”。用两年时间考进广州公办编;用五年时间拿到了阅读教学比赛全国一等奖。由此,他提拔为专管教学的副校长,第二年攫升为正校长。现在,他是全国微笑联盟的领军人物,是特级教师评聘的最有力竞争者。

    再比如一位姓潘的哥们,10多年前,他读了管建刚老师作文指导方面的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成了管老师的忠实粉丝。回到老家的学校后,他放弃了做行政领导的机会,而是踏踏实实拜管建刚为师(他比管老师大了10多岁),踏踏实实做一名小老师,踏踏实实像管老师那样搞作文教学研究。他的目标是,用15年的时间,即在退休之前,成为管建刚一样的知名教师。现在,他已经无限接近这个目标。他是管建刚名师工作室的重要一员,已出版两本有关小学生作文指导的专著,每年到外地讲座十多场。渐渐小有名气,人送外号“小管建刚。”

    我所认识的钟杰老师,就是一位擅长于规划的高效人才。她的目标定位精准,目标分解科学合理。

    她说,我的人生每一阶段,每一步骤,都有统筹、都有规划、都有考量、都有所选择,包括我为什么选择以班级管理为专业发展方向,为什么选择光明新区而不是别的什么区……

    由内心驱动开始,到通盘考虑,到阶段分解,到逐步落实……一环一环,一步一步,我都会在笔记本上一条一条地列出来。

    到大城市去当一名名师,一名著作等身,思想高远的名师。由此改变天命、地命,改变自己及家庭的命运——这应该是她人生的最大目标。 目标是什么?个人最大的优势是什么?达成目标的必要条件有哪些?如何一步步实现?途中可能会遇到哪些困难,如何克服……

    ——把实现人生目标上升到战略的高度,上升到理论的高度,她是我见过的第一人!

    对照哈佛大学的实验研究,无论是钟老师、还是李老师、潘老师,都属于3%群体,那个占极少数人的群体。她们身上有一个共同特点:擅长规划,精于统筹,一旦目标制定,必锲而不舍,持之以恒努力达成。

    反观自己,很少在“规划”、“目标”、“达成”等概念上系统思考,对自己个人的智能、潜能、短板、缺陷也缺乏清晰的厘定与判断。心里想的是:只要兢兢业业干好本职工作就行——带班以学生不闹心,家长不投诉为原则;任课以课堂不枯燥,学生课业负担不重为原则。至于工作之余读读书、看看杂志,偶尔练练笔、投投稿,或者追一追中超、世界杯,那些纯属兴趣爱好。工作、生活都是跟着感觉走。就专业发展、人生追求方面,没有严格的数量指标,没有苛刻的质量要求,没有全力以赴的严格训练……

    所以,量来量去,我应该属于目标模糊的那一类人,即60%群落中的一员吧。    

    “未经审察的人生是不值得过的。”

    “每一个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对生命的辜负。”

    “人生为一大事来,为一大事去。”    

    格拉德威尔在《异类》一书中指出:    

    “人们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并非天资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续不断的努力。一万小时的锤炼,是任何人从平凡变成世界级大师的必要条件。”要成为某个领域的专家,需要10000小时,按比例计算就是:如果每天工作八个小时,一周工作五天,那么成为一个领域的专家至少需要五年。这就是所谓的“一万小时定律”。    

    ——此生有涯,规划求方?临渊慕鱼,退而结网。此刻宁静,冬夜漫长!在这些智者的思想光芒中,我的脑际偶尔火花一溅:从平凡到优秀到卓越的艰辛路途中,芸芸众生的你我,又该穿越多少轮这样的一万小时……                

                        20181205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 蒋铭国江西乐平:此文今日推荐。丁老师好样的,写作热情似如火!
        金有琐思:@蒋铭国 江西景德镇 乐平九小 蒋老师辛苦了,谢谢你的收录、推荐!谢谢你的赏识[抱拳][抱拳][抱拳][咖啡]

      本文标题:此生有涯,如何规划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rbmgc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