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齐帆齐微课齐帆齐第3期28天写作营散文
流传千古的薅秧歌已离我们渐行渐远

流传千古的薅秧歌已离我们渐行渐远

作者: 胡天寿01 | 来源:发表于2021-04-23 07:29 被阅读0次

    齐帆齐微课

    南江是巴山茅山歌发源地之一,人们在生产生活中,常常喜欢以唱民歌来活跃气氛,交流感情等。

    儿时,我们常常听着民歌,度过童年的。

    我所知道的,有薅秧歌、薅草歌、巴山背二歌、石工号子,抬工歌、哭嫁歌等等。

    这里重点介绍我最早听到的民歌薅秧歌。

    在杂交水稻出来前,在我老家都有薅秧这一劳作环节。应该说栽秧有多长历史,薅秧就有多长历史了吧。

    薅秧,就是在插秧后不久,秧田里就会长出很多杂草,其中有一种长得跟秧苗很相似的稗草最多。因而人们要进入秧田进行一次除草拔秧的田间劳作。拔秧的目的就是为了给秧苗松松土。

    一般情况下,一季水稻需要三次薅秧,薅秧的动作也极为简单机械,或用脚踩、或用手拔。可以想象,人们一边薅秧,一边拉家常、吹壳子、谝闲话,或者男男女女打情骂俏等,渐渐地,这些相互的交流就成为了简单机械劳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份,也就慢慢演变成了“薅秧歌”。这也是劳动人民当时的一种娱乐方式。

    薅秧歌是一种传统民歌,源远流长,历史悠久。薅秧歌一般由四句的七言歌词组成一个完整的曲调。歌唱过程中有一人领唱,多人合唱,也有两人对唱的形式,内容多以反映田间劳作或男女之间的感情为主,随着时间的推移,流传下来的薅秧歌中多以情歌为主,这在薅秧歌中表现尤为明显。

    薅秧歌歌词以二二三节奏的七言句式为主,一首歌大都为四句,第一句常与薅秧场景有关,如“大田薅秧行对行”、“薅了上丘薅下丘”等,其余几句由第一句引发。薅秧歌的声腔高亢豪放,调式灵活多变,旋律婉转悠扬,节奏相当自由,能够把劳动人民的粗犷旷达、艰苦卓绝的性格表现得淋漓尽致。

    我儿童时候,还是大集体统一做活路的时期。每逢薅秧,生产队每个作业小组的男工妇女,每人手执一根竹棒,在作业小组长的统一安排下,进入秧田,排成一排,开始薅秧。

    因我们这一带田的面积不大,受宽度限制,每个田容纳不了几个人。所以就将人分配到上下左右相邻的几个田块去。人们也不自觉的按分男女性别组合到了不同的田间。

    这时,就有人开始唱起薅秧歌了。

    大田栽秧行对行,

    大姐薅秧忙又忙。

    我在田里扯稗草,

    看到蚂蝗心发慌。

    唱歌的人假装做一个害怕的动作,使劲拍打自己的大腿。因水田里确实蚂蝗比较多,稍不注意,蚂蝗就往腿杆里面钻。听到有蚂蝗,几乎所有的人都会下意识的抬起脚看看自己腿上是否有蚂蝗。

    如果真有蚂蝗,也用手掌打在腿上,只要听到啪啪声,这人腿上准有蚂蝗了。

    随着农业现代化的逐步推进,薅秧这种田间劳作已经退出了人们的生活,而与薅秧息息相关的薅秧歌则也慢慢的从人们的耳畔消失。

    正午时,太阳当顶有些热时,有人唱到:

    太阳当顶吹凉风,

    又扯稗子又捉虫。

    稗子虫虫整干净,

    多收谷子不受穷。

    太阳当顶正午时,

    我在田里扯稗子。

    幺妹家里煮响午(午饭),

    口水流了有一尺。

    这是作业组长就会喊:“莫闹得不得了,大家加紧点,这个田里薅完就放活路。”

    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随着杂交水稻和除草剂的出现,薅秧这一劳动习俗就不需要了。再因土地承包到农户,生产以家庭形式为主了,薅秧歌也慢慢的很少有人唱了。

    到今天,年轻人以在外打工为主,家里会唱薅秧歌的农民渐渐老去。薅秧歌也慢慢的与人们渐行渐远。

    齐帆齐第3期28天写作成长营(17)1288字,累计25289字。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流传千古的薅秧歌已离我们渐行渐远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rbvqr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