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王昌龄
(一)生平
698年—757年,陕西西安人。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誉,又被后人誉为“七绝圣手”。
他家境贫寒,早年在故乡躬耕读书。于开元十五年(727年),登进士第,任秘书省校书郎。二十七年(739年),因事被贬谪岭南。安史之乱起,由贬所赴江宁,后为濠州刺史闾丘晓所杀。
王昌龄其诗境雄浑开阔,自成一格。明王世贞论盛唐七绝时,认为只有王昌龄可与李白争胜,列为“神品”。
(二)诗歌创作
1、边塞诗成就最高。
代表作:《出塞》《塞下曲》《从军行》。
《从军行七首·其四》: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译文:青海湖上乌云密布,连绵雪山一片黯淡。边塞古城,玉门雄关,远隔千里,遥遥相望。守边将士,身经百战,铠甲磨穿,壮志不灭,不打败进犯之敌,誓不返回家乡。
《从军行七首》:
其一
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上海风秋。
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译文:在烽火台的西边高高地耸着一座戍楼,黄昏时分,独坐在戍楼上任凭从湖面吹来的秋风撩起自己的战袍。此时又传来一阵幽怨的羌笛声,吹奏的是《关山月》调子,无奈这笛声更增添了对万里之外的妻子的相思。
王昌龄的边塞诗不仅描绘了边关的壮丽景色和战争的残酷,还表达了对士兵的深切同情和对国家命运的关注。
在他的边塞诗中,矛盾、尚武之情和思乡之情交织、纠缠交融,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2、宫怨、闺情诗。
《长信秋词五首·其三》:
奉帚平明金殿开,暂将团扇共徘徊。
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昭阳日影来。
译文:天亮就拿起扫帚打扫金殿尘埃,百无聊赖时手执团扇且共徘徊。美丽的容颜还不如乌鸦的姿色,它还能带着昭阳殿的日影飞来。
《闺怨》: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译文:闺阁中的少妇不知愁是什么滋味,春光中浓妆艳抹,独自登上翠楼。忽然望见路边的杨柳吐青色,悔不该叫夫君为求功名征战边关。
这首诗描写了闺中少妇赏春时的心理变化。诗的首句写她“不知愁”,第二句写她登楼赏春,第三句急转,写忽见柳色而勾起情思,四句写她的省悟:悔恨当初怂恿“夫婿觅封侯”。诗无刻意写怨愁,但怨之深,愁之重,已裸露无余。
诗贵曲而忌直,王昌龄的这首七绝含蓄、曲折,深得其妙,通篇叙别情而不着别字,言离愁而无愁字,写法极经济,意韵极深婉,以最少的文字容纳了最多的语意。
明代文学家顾璘评论:宫情闺怨作者多矣,未有如此篇与《青楼曲》二首,雍容浑含,明白简易,真有雅音,绝句中之极品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