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人本疗法
聚焦之道,“神入与象”

聚焦之道,“神入与象”

作者: 田凯心理 | 来源:发表于2017-02-13 07:58 被阅读35次

    简介:以聚焦的体验,对当前“原型”或者“特别意义的自体客体”的探索和思考。

    元认知:对于思考的思考。

    元认知监测涉及到主动的自我审查(self-scrutiny)姿态,这使得我们可以同时置身于自我的体验之内和体验之外。—Mary Main

    因为专注、静心而神入万物,形成的视觉化表征,又具有启迪和智慧的原型。——关于心象

    关于自体客体:

    神入-拟人是一个更为清晰的阶段,这个阶段。这是超出于拟人和意像的那种感觉的,而如实有般的受益。除了感觉上的细腻和深刻,更有心灵转化的内容。有拟人化的部分在其中。这个阶段融合了所有的感觉,是在集合的基础上的生发出来的,里面有很多记忆,身体的或者情感的记忆,这部分记忆融入了以上的讯息中,慢慢孵化出来的确定的一体感,有的时候你会感觉她像你的守护神,有的时候她是你的小伙伴,而且你可以感受她的抚慰与照料。接近的一个体验例子,“你内心中的小女孩”_更多的与人和情感相关。

    这里描述的是更深入的,比起上文中的内心的小女孩的体验,这是融合了对自然万物的体验之后生成的。

    当你用自己的意识,和她对话,她似乎是一个女子或者任何一个可以与你对话的形象。也会有一些直觉和洞察的提升。同时也会有支持感、稳定感以及喜悦。这个时候会有初步的和天地自然万物一体的感觉。这样巨大的稳定感和被支持的感觉。

    化象是一个简洁的说法。有一个直接的体验是你可以对这个客体有入神的了解和体验。在文字表达上,会有拟人这样的大量出现修饰。这个位置拥有前面的层次所有的元素。在这里较多的描述如荣格的原型学说。他以西方的诸多神话的原型来表示某种体验和发展过程。解读的同时指明了顺序,然而也干预了理解。还有一个说法在自体心理学中提及,就是自体客体的体验,那种帮助自己稳定的、持续的温暖的、自己觉得自己是好的那种感觉。这些从感觉上的描述丰富了这部分。

    我们的东方的文化原型更有自己的特色。

    此处是自然生发的,只是温柔好奇的等待着就好了。持中不松不紧,在前面的基础之上多做练习,就有生成。关于此处,有很多冥想是有结构的、指导性的,而我认为是自然的,可以做结构的训练,但是不需要去寻求。练习而不刻意用心的感觉。此处就是同步练习的去造作心。

    这个象多是人的形象,也可以是虚拟的,比如女神、男神,这个象,用梦来理解可能会更容易接受。我有一个来访者,她经常做梦,梦见满是金光的佛陀,那个时刻她正处在一种不稳定中,她经受多年的抑郁症的折磨,还有人际关系上的困扰,但是她的各种状态很好,此时的梦中的佛陀给予她力量。事实上,在经过一年的咨询之后,她发现她一直寻求的就是存在的力量感。那些表面的症状背后的。而这个象,是蕴含了她自己的力量和智慧的启示的。她在将要完成咨询的时候,问我,怎么那些特别的象都不见了,我回应她说,那些梦中的象的感觉,我感觉到在你身上散发出来,好像它们和你融合为一起,你就是他,他就是你。她听了之后,很感动,而且感觉很深刻,就是那样的。

    这个象,更多的是心象,就是那个深刻的感觉。似乎它就是那样的,但是不是眼睛看到的。心里很确认。有时候是梦里的,有时候是生活中某个时刻,有时候是突然出现的。

    例子:屈原的九歌-山鬼

    若有人兮山之阿,被薜荔兮戴女萝。

    既含睇兮又宜笑,子慕予兮善窈窕。

    乘赤豹兮从文狸,

    辛夷车兮结桂旗。

    石兰兮带杜衡

    折芳馨兮遗所思。

    余处幽篁兮终不见天,

    路险难兮独后来。

    表独立兮山之上,

    容容兮而在下。

    杳冥冥兮羌昼晦,

    东风飘兮神灵雨。

    留灵修兮憺忘归,

    岁既晏兮孰华予?

    采三秀兮于山间,

    石磊磊兮葛蔓蔓。

    怨公子兮怅忘归,

    君思我兮不得闲。

    山中人兮芳杜若,

    饮石泉兮阴松柏。

    。。。

    余处幽篁兮终不见天,路险难兮独后来。

    表独立兮山之上,云容容兮而在下

    。。。

    用这个方式试图去理解一下屈原。很容易就能解读出他的空间、感受以及处于山水之中人的心灵与自然合一的对话的场景。此时屈原之意识就是山神的意识,他们相遇与此,有一个神奇的对话。而联接发生在此,此时的诗歌是屈原所做,更是“山神”所做,借屈原之口而得传,生发出来的时间和空间是山神的生活世界,又是屈子的某个内心世界。

    关于这个位置的佛学描述供参阅比照:

    诸胜义谛是在显现其的现量或分别中显现为自相成就,并且,其又如现相般以自相成就,因此,是显现方式和存在方式相符顺之法。较此,诸世俗谛不在现量中现起,而是在分别中现作自相成就,它是显现方式和存在方式不符顺之法

    —《因明学入门》[毛尔盖三木旦]

    注释:现量,直接的感知,直觉。

    我记得有一些团体在做培训时候,喜欢让人闭着眼睛,做引导语似的形成某种像。他们好像如实的看到,这样的的形成,就是说明我们人人具有这样的能力。这个位置的象,有一些让人困惑,可能用感受来体会是更好的。联想:在一系列的练习和引导下形成的象,尽管怎样的稳定和美好,某些时候,还是要任其流转和变化的。不要留于此。这样的象与我描述的并不同。

    幻觉:

    幻觉是当没有实际的外部刺激存在时,类似感觉的体验。这种感觉清晰又生动,具备正常感觉所有的一切因素,并不受自主控制。。。幻觉必须出现在清醒知觉状态下;。。在一定文化背景下,幻觉也可以是宗教体验的正常部分。

    —《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DSM-5

    幻觉,是具备正常感觉所有一切因素。就是说,我们的眼睛亲眼看到。耳朵听到。是分不清真实和感觉的区分。化形成的心像是不同的,是内心知晓发生了什么,而且体会的同时也区分现实的。

    泛灵论

    把人的属性赋予非人类实体上,以此来防止人类的沉沦。。虽然这种机制在成年精神病人中比较突出,但是在正常小孩身上也很常见。。。作为对悲伤的一种防御方式。。

    —《心灵的面具101种防御机制》

    再对于这几种不同的体验区别如下,化相形成的体验是主动的,自己是清晰的,需要的,而且有种子做引导,是一种经验流与意的融合;这种体验带给自己的是休息的、智慧的或是整合的,对于身体、意识等是放松的,自己进入和出来是自由的。而精神病性的幻觉是被动的、感觉到迷失的、混乱的和不确定的。

    对于泛灵论的说法,或者也是一种解释。比如各种童话、神话、少儿故事都是泛灵的,或许这也是治疗的一种可能。退行至自我保护的泛灵期,在此重新自体客体内化和建立各种关系。泛灵的感觉是儿童认知的真实感,在他们的世界中,确实就有如此的感知觉。化形成的像,一方面与那样的真实感相一致,另一方面是有清晰的了解的。这样的一个感觉和逻辑的同时存在的不同。一个故事:来访者讲述她小时候的一个经历,父母不在身边,她在黑暗的屋子里,很害怕和担心。但是,她会点起煤油灯,她确信,当她点起灯的时候,就会有一个小精灵,陪伴她和保护她。这样的温暖陪伴她度过了童年时期。她后来获得一个感觉的稳定源泉:当有光线存在的时候,她会特别的稳定和踏实。在长期的咨询后,她这部分开始内化:光明和稳定的感觉进入心里,她不再害怕黑暗。她已经和“小精灵”以及相关联的特质“合一”。

    很重要的另一个方面是这种化的体验的感觉退出是方便的,快速的,现实感和想象感的区别在此。如果感觉受到影响很大,或者退出比较慢,则要注意自己练习的时间。

    还有一个就是信则有,不信则无的争论。关于这个是毫无意义的。用相遇的理论来说,两者谈的根本不是一回事儿,而且两者都对或者都错都是可以的。一个是从认知层面,我们说的分析和评论一个事情,这个多是居于客体世界的经验来分析判断,另一个是从体验和感受层面,模糊的感觉,即使语言化,也是在表达自己知晓的内容,这个更多的是从主体的感受层面来了知。这两个领域很难有交集,除非是到了某些更为深度的点上相遇。

    神入的能力。被用作观察复杂心理状态之外的领域。会导致一种对现实的的前理性的、万物有灵的知觉能力,以及认知上的幼稚症。-Heinz Kohut《自体的分析》

    对于科胡特的说明,他的理解,一个是知觉能力的提高,他用到了一个词:前理性;另外他提到了认知上的幼稚,那么事实上,这样的幼稚有时候会在表达中显现,同时更多的对应于感受又不是这样。在这样的矛盾性中,有一个“显现方式和存在方式的符顺之法”。为了描述这个,用一个词“返身”,或者说是:我是这样的,感受其中的喜悦;非是这样的,更理解现实的,更多角度的看待这个事情。实际上是一种神入的能力。

    神入,又称为共感或者共频,在这个位置上,确实也有共感的部分。化而成象,感到的更多是自己内心的温软的部分,人性的部分,即使从外在非人的客体上。这是心里原本就具有的部分,借助于外在的看到而映照出来。这个地方,我更多的倾向于人本的观点,人人皆具有这一特质,只要更多的去映照,而自然显现这一个部分。这一部分的内容可以用于艺术创造、关系的处理等。

    从发展的观点,生物经由无机物到有机体,再到有情的人。这个意识流动的象出现,也是出现了人,这个里面蕴含一些关系。我想,内心出现了“心象”,也是某种意义上与世界建立链接的开始。当内心中有丰富的众生时,你便与丰富的众生一起。当内心中有广袤的宇宙时,你便有深邃的空间。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 田凯心理:这个部分,当我描述越多的时候,越觉得这是一个大的课题。我自己的临床经历,以及在我了解认识的人中,他们在转折的时刻,或者某些高峰体验的时刻,往往伴随着某种“象”。就像是心灵的语言。
      • 田凯心理:神入与像,可以理解为对“象”的聚焦。主要是自我聚焦。神入,我希望通过一些描述助于朋友们体会。现在这方面的内容和描述很少。
      • 田凯心理:在我再次描述这个探索的时候,也是感觉到很多跨越和需要充实的内容。欢迎每位朋友提出自己的疑问或者感想,我可以表达的更便于理解。
      • 85106f9d94e9:好美的图文与注解
        田凯心理: @85106f9d94e9 谢谢

      本文标题:聚焦之道,“神入与象”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rcezi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