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爷爷买了两个孙悟空给兄弟俩。一个胖,一个瘦。两个人分赃不均争吵起来。哥哥因为拿到胖孙悟空,很生气,各种大哭大闹。
爸爸生气了,把两个孙悟空都没收了。
爷爷很无奈,以后你们出去自己选自己挑,
奶奶很无奈:长大了,应该讲道理了。
我也很生气:说好了不买玩具了,想要什么玩具自己买。既然这样,那两个玩具你们都不能玩。
哥哥越演越烈,各种威胁,我就是要弟弟那个玩具。笨蛋爸爸!笨蛋妈妈!
一边哭一边踢凳子,捡回来继续踢。
这是很典型的在多重教育方式下令人崩溃的场景。按以前,我直接把哥哥拉到房间里,一个人教育。在有长辈在场的情况下,要用PD的语言去沟通是很困难的。这就是为什么往往长辈在场,父母的大脑盖子会更容易打开。
冷静下来,我知道哥哥这时候是很气馁的。“我知道你这时候很生气,因为你不喜欢分到的那个玩具,你喜欢弟弟的玩具,是吗?”
哥哥马上很委屈的哭了,哭得更大声。断断续续,口齿不清:因为弟弟先选走了我喜欢的那个孙悟空,每次都是他先选,每次都是我让给他。
“哦,你很生气,因为你觉得弟弟先选你很委屈。”破坏行动结束。情绪似乎很快被平复了。
“你们都同时喜欢那个孙悟空,但是只有一个,等你们商量好了要怎么分配妈妈再拿给你们。”
教会孩子要表达愤怒而不是愤怒的表达。首先得我们大人自己先学会。
愤怒的表达,为了保护自己,或为了让对方有罪恶感,或为有效地控制对方的行为,这往往比面对痛苦要容易得多。但实质上除了麻痹掩饰痛苦,问题仍没有被解决,反而带来彼此的伤痛更多。
而孩子的愤怒情绪,就像雅真老师说的,只是想得到支持与理解,并不是真正想做不当行为,但当父母没有给予支持而只是用“应该或不应该”这样的理性思维去评判孩子时,反而把孩子往外推。我们通常只纠正行为而不接纳情绪,相反的,宽容与接纳才能带来好的行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