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博团队《说理解数》集训营有个特点:家长和孩子共同参加,上课时一半孩子一半家长,共同听课共同操练。冬训营是这样,暑假营是这样。丁博小学高年级集训营开课第一天,我拍了上课实景上传,附了一行说明:一半学生一半家长,共同进行思维训练。有群友回复:上课的学生8一一9人?我答复:吴博说,六个家庭最优化。
网上的讨论没了下文。我则思索着一个有趣的问题:夏令营的结构模式。
送孩子参加夏令营,我是不放心他一个人去的。这孩子一年级暑假参加厦门爱和乐全脑数学夏令营,我首先关心的是家长能否陪同。当得到“不能”但有成人营在一个地方开课的答复时,我毫不犹豫地报了成人营,为的是陪他。孩子太小了。不能忽略环境的突然改变带给孩子的心理冲击,即使是为了学习。厦门的数学营我陪了他二十天。前十天在一个地方。只能远远看着,不能随便交流。老师说,为了便于管理,家长不能和孩子公开交流。怕家长没来的孩子哭。后十天我住酒店等他。
他二年级的暑假参加疯狂英语夏令营。也有成人班。和爱和乐的模式相同。在上海时学生营和成人营是分开两个地方的。见面不方便。在丽江时则是同住同学。我发现了一个问题:孩子们的“手机控”。跟着学的家长只有我一个,家长学是要交费的。其它孩子家长都给配了手机,为了方便联络。可以说,课余时间都是“手机时间”,哪怕是饭前饭时,“活在手机里真实不虚”。当时我就有个强烈的感受:以后的夏令营我坚决不放他一个人去,因为不可控的地方太多了。
吴博团队的集训营没有学生单独上课的规定,一份学费孩子和家长一块学。冬令营时没意识到这个区别。暑假营中级班习以为常,高级班因人多,满满当当坐满了教室,学生和家乡分为了两个区域。过去上课是一位学生一位家长的坐,当阵容分明时,学生群和家长群的对比很强烈。一个问题油然而生:吴博为什么这么做?
早饭后等待上课的空隙我带着这个问题请教吴博。他毫不迟疑地告诉我:小孩子的学习不是单一环节可以完成的。小孩子的学习一定有家长的因素在。当小孩子来到一个陌生的环境时,家长在不在对孩子有个安全感的心理感受问题。我们的课堂是开放的。第一欢迎家长监督,第二希望家长共学。家长的素质决定孩子的状况,这一点任何老师无法取代。
那为什么只限定六个家庭呢?
我们希望做真正有效的教育。一个老师动不动带二十多个孩子,实际效果真的很有限。特别是来的孩子都有这样那样的问题,尤其是这样。
我恍惚大悟:吴博,我想起了一句话,家长的下限决定孩子的上限。家长与孩子共学太有必要了。我喜欢这样的亲子共学模式,孩子的状况在家长的视野里,对家庭很重要。那个女孩被伤害的夏令营就是例证。
吴博频频点头。
现在的夏令营太多了。能否让家长共学是我今后选择夏令营的一票否决。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