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臧哀伯谏纳郜鼎

臧哀伯谏纳郜鼎

作者: 莲子羹moi | 来源:发表于2017-12-03 21:39 被阅读0次

前710年的夏天四月,鲁桓公从宋国取得原属郜国的大鼎,放进太庙。

此事,极度不符合礼法。

编者注:科普时间:前710年的春天,宋国太宰华父督杀死司马孔父嘉,并占有了孔父嘉“美而艳”的妻子。宋殇公为此很生气,华父督害怕,就干脆把殇公也杀了,另立宋庄公。

华父督害怕各诸侯国会因此群起而攻之,于是先后对齐、陈、郑、鲁等国进行贿赂。贿赂鲁国的,就是原属郜国的传国大鼎。

一国之君受贿也就罢了,行贿者的事迹本来就不堪,还放在太庙,昭告天下,生怕别人不知道吗……)

于是,臧哀伯上线~

编者注:臧哀伯,鲁国大夫,就是“臧僖伯谏观鱼”里臧僖伯的儿子。)

臧哀伯规劝桓公说:

“为君者,应昭德塞违,即发扬德行,阻塞邪恶,以便监察百官。就这样还怕有不足之处,还要显示各种美德以传示后代子孙。

编者注:敲黑板,划重点:“昭德塞违”,文章主旨。“昭德”即“塞违”,所以接下来,臧哀伯将细细论述何为“昭德”。)

①太庙用茅草盖顶,大车上用蒲席做垫子,肉汁不加调料,饼食不用精粮,昭其俭也;

②从祭祀用的礼服到各式各样的带子和饰物,昭其度也;

③玉器垫儿、刀剑套、佩刀刀鞘上的饰物、束衣革带、飘带、旌旗饰品、马鞅,昭其数也。

④礼服上火形、龙形、斧形、弓形等花纹,昭其文也;

⑤在车服和其他有关器物上用青、赤、黄、白、黑五种颜色按天地万物的形貌绘出各种不同的形象,昭其物也;

⑥系在车马和旗帜上的各种铃铛,钖、鸾、和、铃,昭其声也;

⑦旌旗上画的日、月、星辰,昭其明也。

所谓德行,就是俭而有度,登降有数。文物以纪之,声明以发之,以此来监察百官,百官这才警戒畏惧,进而不敢违反法度。

现在您灭德立违,把别国贿赂的宝器堂而皇之安放在太庙里,来昭示百官。百官都有样学样,您还怎么惩罚他们?

国家之败,由官邪也;官之失德,则是由于国君宠爱和贿赂风行。郜国的大鼎放在鲁国的太庙,还有比这更公开的贿赂吗?

武王打败殷商,将九鼎搬到王城,还有义士批评他的。您把受贿来的郜鼎放在鲁国太庙的做法,大家会怎么说?”

桓公:不听。

周朝的内史听到这件事,说:“臧哀伯的后代大概会在鲁国世代享受爵禄吧!国君违礼,他都不忘用德行加以规劝。”

编者注:臧僖伯谏观鱼,臧哀伯谏纳郜鼎。积善之家,必有馀度。)

相关文章

  • 读书《古文观止》上卷《左传》0006

    臧哀伯谏纳郜鼎桓 公二年 夏四月,取郜大鼎于宋[1]。纳于大庙,非[2]礼也。 臧哀伯[1]谏曰:“君人者,将昭德...

  • 读《古文观止》之臧哀伯谏纳郜鼎

    《臧哀伯谏纳郜鼎》讲述的是臧僖伯的儿子臧哀伯劝谏鲁桓公不要将从宋国取得的郜国的大鼎安放在太庙之中。全篇...

  • 每天读透一段历史故事,品味百态人生之《臧哀伯谏纳郜鼎》

    《臧哀伯谏纳郜鼎》选自《左传.桓公三年》。本文讲述了鲁国大臣臧哀伯劝谏鲁桓公,不应该把郜鼎放在太庙的故事。 通过深...

  • 立竿读书第三天0712

    早起,读《古文观止》之《臧哀伯谏纳郜鼎》五次,并复习前几篇。

  • 读书笔记之二

    《臧哀伯谏纳郜鼎》 臧哀伯曰:"国家之败,在官邪也。官之失德,宠赂章也。" 臧哀伯的话,大意是说:国家的败亡,是因...

  • 臧哀伯谏纳郜鼎

    前710年的夏天四月,鲁桓公从宋国取得原属郜国的大鼎,放进太庙。 此事,极度不符合礼法。 (编者注:科普时间:前7...

  • 2021-03-08 第六篇臧哀伯谏纳郜鼎

    前有臧僖伯谏观鱼,后有他的儿子臧哀伯谏纳郜鼎。 宋国为了讨好鲁国,送象征国家权力的大鼎于鲁桓公。桓公将大鼎安放在太...

  • 《左传》臧哀伯谏纳郜鼎

    桓公二年夏天,四月份,国君从宋国那里接受贿赂,郜国的大鼎,将其放在了太庙中,这是不符合礼法的。 臧哀伯向桓公劝谏道...

  • 趣谈古文~臧哀伯谏纳郜鼎

    老大和你想的不一样,你怎么劝都没有用的! 背景:鲁桓公拿了宋国的郜鼎,放到太庙中祭祀,臧哀伯告诫老大不能授受贿赂,...

  • 读《臧哀伯谏郜鼎》

    本以为贿赂是现代人的产物,原来并不是,它在遥远的春秋就诞生,在那个讲究礼讲究道的年代,更是在那个掌握话语权的高层。...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臧哀伯谏纳郜鼎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rcvzb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