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利不动

作者: 闲钓银河月作钩 | 来源:发表于2022-12-10 16:03 被阅读0次

    《孙子兵法·火攻篇》说:“夫战胜攻胜,而不修其功者,命曰费留。故曰:‘明主虑之,良将修之。非利不动,非得不用,非危不战。主不可以怒而兴师,将不可以愠而致战。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怒可以复喜,愠可以复悦,亡国不可以复存,死者不可以复生。故明君慎之,良将警之,此安国全军之道。”

    仗打胜了,地方占了,但不能在占领地巩固政权,不能巩固胜利,就是白费力气,那是很危险的。所以说,明智的君主一定要考虑到这个问题,良将也要认真研究这个问题。对国家没有利益就不能采取军事行动,没有取胜的把握就不能用兵,不是处于危险之际就不能轻易开战。君主不可以因一时愤怒而兴师,将帅不可以因一时怨恨而开战。对国家有利才可行动,对国家无利就要停止行动。愤怒可以重新变为欢喜,怨恨可以重新变为喜悦,但亡国不能复存,死者不能复生。故对待战争,明智的君主一定要谨慎,良将一定要警醒,这是安定国家,保全军队的基本原则。

    以历史上著名的淝水之战为例,这场因前秦苻坚急于求成,幻想着一举灭掉东晋,完成统一大业,冒险发动的战争,就违反了非利不动原则,最终招致惨败。

    公元376年,东晋太元元年,垂帘听政的崇德太后褚蒜子归政于孝武帝司马曜,十五岁的小皇帝正式亲政。同年,前秦苻坚经过一系列征战,完成了统一北方的大业。在此前一年,苻坚最得力的助手,前秦丞相王猛病逝。王猛生前,曾力劝苻坚不可伐东晋,给苻坚留下遗言:“晋朝虽然僻处江南,但为华夏正统,而且上下安和。臣死之后,陛下千万不可图灭晋朝。鲜卑、西羌降伏贵族贼心不死,是我国的仇敌,迟早要成为祸害,应逐渐铲除他们,以利于国家。”可惜苻坚没有听进去。

    完成统一北方大业的前秦,其内部并不安定。苻坚用人不择贤愚,赏罚失明。王猛生前,十分提防慕容垂、姚苌等鲜卑、西羌等少数民族投降的贵族,曾多次劝苻坚杀掉这些人以绝后患,苻坚非但没听,还给这些投降的少数民族贵族以军政实权,助长了慕容垂等人的野心,前秦也没能形成一个团结统一的领导集体。在伐晋的问题上,苻坚更是一意孤行,不听任何反对意见。

    淝水之战爆发于太元八年,这时苻坚完成统一北方的大业才八年。北方连年战乱,好不容易获得一个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民心思治,士卒厌战,这时发动战争,缺乏民意支持。本应休养生息,恢复经济,发展民生,积蓄力量,巩固内政,特别是铲除内部心怀异志的少数民族贵族,再图南征。当苻坚决意伐晋时,太子苻宏曾劝谏苻坚,此时不是伐晋时机,应“厉兵积粟,以待暴主”。可好大喜功,急功近利的苻坚并没听进去。

    苻坚伐晋,也没有什么周密的战略部署和规划。此前,在王猛的策划下,前秦统一北方的战事相对比较顺利,这也使得苻坚心态膨胀,骄傲轻敌,不顾当时东晋政治稳定,士民安和,不可轻伐的情况,匆匆忙忙发动伐晋之战,大举征兵百万,幻想凭自己人多势众,就能一鼓荡平江南,却不愿面对自己的百万大军大多为临时征召的民兵,缺乏训练,士气低落,只是乌合之众的现实。

    结果,淝水一战,几十万前秦军队,尚未与晋军接战,就自行崩溃,秦军大败,慕容垂、姚苌等手握实权、怀有异心的少数民族贵族也趁机纷纷自立为王,北方重新陷入战乱,连苻坚都死于姚苌之手,前秦政权也土崩瓦解,饱经苦难的黎民百姓再遭战乱之苦。

    “非利不动,非得不用,非危不战。主不可以怒而兴师,将不可以愠而致战”,一度强大的前秦,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两代人几十年的努力,打下的大好局面,一战而尽毁,用兵者岂能不慎之。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非利不动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rcwzf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