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杨宝德走了,
这个未来本是国家栋梁的博士生,
因不堪导师无限制的奴役和人格的侮辱,
投河溺水而亡。
陈小武凉了,
要不是那位勇敢的华裔女博士罗茜茜的实名举报,
这位大名鼎鼎的北航教授,长江学者还将会向魔爪伸向更多纯洁的,寒窗苦读只为求知的女孩儿。
大学,求知的圣殿,求学的象牙塔。
求学的象牙塔都掩盖着如此龌龊晦暗的阴霾,
不少网友因此感叹,
这个社会怎么了?求知的殿堂怎么了?
其实换个角度思考一下,
这恰恰说明了我们国家对于自我保护教育的缺失,
读了这么多年书,
你还是用了沉默来保护自己。
2.
上千年来,
中国的知识分子秉承着一种忍耐为先的夫子观念,
因此,才出现了一个又一个的牺牲品。
1966年一个孟秋之夜,
58岁的翻译大师,一个爱子深切的父亲傅雷,
不堪红卫兵的殴打,凌辱,
坐在自己的躺椅上吞服巨量毒药,
辗转而死,
其妻随后自缢,尾随夫君而去。
在那个疯狂的年代还有无数伟大的思想因不堪迫害而自绝于人民,
有人说是傲骨,
有人说是时代,
我说,是因为沉默,
使他们成了待宰的羔羊。
3.
王小波说,
“所谓弱势群体,就是有些话没有说出来的人。
就是因为这些话没有说出来,所以很多人以为他们不存在或者很遥远。”
曾经看过一份女孩受其舅舅性骚扰的报告,
里面有这样一段让我记忆深刻,
女孩的妈妈问她:
“你为什么不早和我说呢?”
女孩哭着说:
“我不说,就没人知道了。”
那个女孩17岁,
是个学习优异的好姑娘,
可她在受侵害的时候,
想到了隐瞒,别人知道会有怎么样的后果。
唯独没有想到,
怎么使自己从这种担惊受怕,耻辱的日子里抽离出来。
我纳罕,
现在的读过书的人都不相信正义了吗?
到底是社会的混沌暗象,
把光明变成了一个笑话,
还是这些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学子们,
对于自己的权益受到侵犯时,
不知所措,只能以沉默以对。
4.
这种邪不压正的信心的缺失,
让我想起了我以前的一个亲身经历,
有一次,我去接我四岁的小侄子,
到了他班级的门口,
我看见一个小女孩在门口边抹眼泪边罚站,
我蹲下问:“嘿,小不点,不哭啦,你怎么出来站着了?”
她抹抹眼泪,“我……我打人了。”
我看了看那个小女孩儿,双马尾,蓬蓬裙,活脱脱一个公主模样,我觉得诧异:
“能告诉哥哥为什么吗?”
“因为xxx老是抓我奶奶,妈妈说,男孩子不能抓我奶奶。”那个小姑娘满脸涨得通红。
我默然无语,
竟对这个素不相识的母亲肃然起敬。
在这个日益发展的中国社会,
现在的父母为了让孩子变得更优秀,
不惜一掷千金,
却吝啬花上半个小时,
去和自己的孩子探讨一下,
遇到压迫,
遇到色狼,
遇到危险,
你应该反抗,求救,
用舆论来讨伐,
用法律来惩罚,
而不是一个人,默默流泪,沉默以对。
“如果所有被性骚扰或侵犯过的女性都能发一条’Me too’状态,
那人们或许能认识到这个问题的重要性。”
美国女演员艾丽莎·米兰诺这一倡议之所以一呼百应,
只不过重现了简单却常被人忽略的事实,
我们的先辈花了几百年抗争来的人权,
也许被你的沉默几秒就击溃的体无完肤。
5.
1983年,龙应台回台湾,
发现台湾病态丛生,
而同胞们却麻木不仁,熟视无睹,
龙应台彻悟没法再做一个
“冷眼旁观的高级知识分子”
她开始奋臂疾呼,
“中国人,你为什么不生气?”
“你怎么能够不生气呢?你怎么还有良心躲在角落做那沉默的大多数?”
“你今天不站出来说话,明天你,还有我,还有你我的下一代,都将成为沉默的牺牲品。”
一个知识分子应该为这个社会做些什么贡献?
我不知道,
可是我知道,
一位知识分子应该有所担当,
不管是自己被侵犯,
还是社会的恶势力,
应该像龙应台一样,
发出自己的声音,
做出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
6.
王小波在他的《沉默的大多数》中曾说,
“"在一个喧嚣的话语圈下面,始终有一个沉默的大多数。既然精神原子弹在一颗又一颗地炸着,哪里有我们说话的份?但我辈现在开始说话,以前说过的一切和我们都无关系--总而言之,是个一刀两断的意思。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中国要有自由派,就从我辈开始。"”
就算你的声音渺小,
就算你的力量卑微,
也不能因噎废食,
去选择沉默。
就像以前老爹总是说我,
“读了这么多年书,
都读到猪肚子里了。”
诚然,
制度只管得住好人,管不住坏人,
但如果没有对社会公知坚定的维护态度,
不为反抗恶势力发声,
满腹经纶又有何用?
真的,
读了这么多书,
你真的不该沉默。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