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苏轼—第七首,绝好的竹子诗

苏轼—第七首,绝好的竹子诗

作者: 幸运的喵姐姐 | 来源:发表于2022-04-18 07:04 被阅读0次


    题目发音:于前僧绿云宣

    译文:

    吃饭可以没有肉,居所不可没有竹。

    没有肉吃人会瘦,没有竹子观赏人会俗。

    人瘦了还能长肥,人俗了无药可医。

    旁人听此言面露讥笑,象是高明又像痴。

    那么请问,如果面对此君(竹),仍然大嚼,既要想得清高之名,又要想获甘味之乐,世上又哪来“扬州鹤”这等鱼和熊掌兼得的美事呢?

    背景:

    北宋熙宁六年(1073年)春,苏轼出任杭州通判时,从富阳、新登,取道浮云岭,进入於潜县境“视政”。於潜僧慧觉在於潜县南二里的丰国乡寂照寺出家。寺内有绿筠轩,以竹点缀环境,十分幽雅。苏轼与僧慧觉游绿筠轩时,写下了这首《於潜僧绿筠轩》。

    用典:

    ⑴於潜:旧县名,在今浙江省临安市境内,县南有寂照寺,寺中有绿筠轩。僧:名孜,字惠觉,出家于於潜县的丰国乡寂照寺。

    ⑵此君:用晋王徽之典故。王徽之酷爱竹子,有一次借住在朋友家,立即命人来种竹,人问其故,徽之说:“何可一日无此君。”此君即是竹子。大嚼:语出曹植《与吴季重书》:“过屠门而大嚼,虽不得肉,贵且快意。”

    ⑶扬州鹤:语出《殷芸小说》,故事的大意是,有客相从,各言所志,有的是想当扬州刺史,有的是愿多置钱财,有的是想骑鹤上天,成为神仙。其中一人说:他想“腰缠十万贯,骑鹤上扬州”,兼得升官、发财、成仙之利。

    赏析:

    这诗可能是古代咏竹作品中知名度最高的诗篇了。开头四句几乎人尽皆知,甚至有人并不知苏轼其人,也能脱口说出“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於潜县寂照寺有绿筠轩,以竹点缀环境,十分幽雅。僧名孜,字慧觉。熙宁六年(1073),苏轼任杭州通判时作此诗,

    借题轩赞竹歌颂风雅高节,批判物欲俗骨,以议论为主,写得很有风采。

    第一段六句。

    开头即以王徽之爱竹典故赞颂这位超然不俗的高僧。继而写出物质与精神,美德与美食在比较中的价值。食无肉,仅使人瘦而已,而人无松筠之节就会变俗。瘦可肥而俗不可医,一个人最重要的就是思想品格和精神境界。俗人媚骨,丑行可厌。这既是对於潜僧的赞颂之语,又是对缺乏风节之辈的示警。

    苐二段四句。

    旁人即俗士。对诗人议论不以为然,反而嘲笑诗人似高似痴。接着是诗人对俗士的调侃和反击。诗人用“对屠门而嚼”和“腰缠十万贯,骑鹤上扬州”的典故指出,你既想种竹而得清高之名,又要面竹大嚼得多财之实,还想得成仙骑鹤之利,世间安有此事?诗人意在明确:肉与竹二者不可得兼,庸俗与高雅不能相容。这是对“似高还似痴”的答复,观点鲜明。

    这首杂言诗,以议论为主,适当采用了散文化句式以及赋的一些表法手法(以对白的方式发议论),因而能在议论中见风采,议论中有波澜,议论中寓形象。

    苏轼极善于借题发择,想象力丰富,能在平凡的题目中别出新意,吐语不凡,这首小诗就是一例。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苏轼—第七首,绝好的竹子诗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rczle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