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心理咨询和培训相对昂贵的市场环境下,人们对心理咨询和培训的热捧只增未减,便可窥见民众对心理咨询的巨大需求以及对人类心理的理解与洞察的深深渴求。而如今在集体兜售知识的年代,平日读书尚少且实践经验不足的人们,只好用金钱的代价来换取所谓专家对书本知识和实践真知的贩卖。
今天起了个大早赶来杭州花大价钱来听老师上课,那自然要用心做好学生的本分,正好借着千字文的机会,整理一下一天的听课内容。
人们是否需要心理咨询与治疗,以及心理咨询与治疗的有效性问题早已得到了广泛性的认可,已经成为普遍的共识。而具体是何种因素在心理咨询与治疗中发挥了有效性的作用?这一点随着对心理治疗的有效性探讨也逐渐得出科学结论。
不论采取何种流派的心理治疗方法,期间都有某种疗效的相似性,疗效取决于病人和治疗师的特质、治疗关系的匹配,而技术理论的应用和其他因素的作用不到20%。好的治疗师本身是咨询中最重要的工具,而治疗师自身人格完善有力量且恪守伦理才是对心理治疗的最大帮助,而如果治疗师本身的价值理念发生扭曲只会加重来访者的创伤性体验,对治疗师本人也是职业生涯的毁灭。恪守咨询师身份的伦理看似是保护来访者,实则是对咨询师本身的保护。
当资本运作快速地涌入心理咨询与治疗的行业,面对国家心理行业发展的行政指示,精神科医生以及心理从业人员的极度匮乏,以及各种心理领域的投诉风波,无不昭示着中国心理咨询师的发展迎来了某种新的机遇。中国心理咨询与治疗行业面对着巨大需求和迅速发展的现状,却存在只生不养、发展无序的从业资格认定的潜在危机,太多专业或非专业人士渴望在心理咨询与治疗领域分一杯羹,却不得不面临规范管理和职业化发展任务的重新厘定。
心理职业资格认证领域势必面临着重新洗牌的局面,而提升从业人员的专业胜任力显得迫在眉睫。而除了系统的学习和了解自身知识的局限外,更重要的是咨询师本身的态度价值观需要澄清,在对咨访关系中的一致性、基于道德的价值观的实践、欣赏多元化和科学实证研究等内容是咨询师更加需要注意和保持的。
而西方的心理治疗模式是否适合中国的问题上,首先需要查看心理治疗的起源。维也纳之后是精神分析产生的时代背景,对弗洛伊德经典精神分析理论需要从其本人的独特性去理解与认识。在科学心理学产生之前,神学是解决人们心理意识的支柱,维也纳之前的诸如忏悔室、巫师、族长、哲学家、医生、牧师/神父、僧人和道长等在以往的文化中帮助康复因素远比心理学更早、更长久和有效。弗洛伊德对人性中的病与恶有更多的觉察,而对人性的力量缺乏更多的洞察,他的理论对人的言行给出完美的解释,但并不是对人所有的理解。
西方传统心理治疗“盲人摸象”的黑箱操作具有只见局部不见全部的缺陷,基于个体的西方传统心理治疗并不完全适用于中国传统文化背景下的人们,应基于中国人自己的心理与文化特点去开展治疗。咨询中对善行、尊重、诚信、责任与公正的追求恰巧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仁、义、礼、智、信所阐述的观点。
尽管我们不断强调咨询与治疗中的人与人的平等,但实际来讲,咨询关系是不平等的。咨询师与来访者容易产生移情与反移情,这种情愫的产生恰巧是心理咨询和治疗疗愈的根源,所有亲密关系中习得的潜意识模式都将在咨询中以各种方式得以呈现。
治疗师与来访者的治疗互动将成为关系改变的动力。对移情的分析与解决是现代精神动力的关键所在,记忆是人类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却也是人类痛苦的来源,只有在记忆的移情中去深入了解来访者,才能帮助来访者更了解自己并治愈自己。移情让来访者陷入过去重要他人的熟悉的问题关系模式中去,而对移情处理的妥当与否,决定了咨询与治疗的进程与疗效。
咨询师始终要保持第三只眼来洞察来访者与自己的情绪,并有节制地使用各种咨询的技巧与方法,允许来访者有所阻抗和所有可能的表现。而这种全然接纳的态度与力量本身,皆是来访者认同与效仿以及咨询与治疗的有效因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