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心理动力学心理咨询

作者: 唐光源 | 来源:发表于2016-05-04 16:48 被阅读1134次
    图片来自网络

    心理动力学取向心理咨询常和精神分析混淆,实际上前者有别于精神分析。心理动力学取向在频率上低于精神分析,一般一周1-3次,精神分析一周4次以上。精神分析不注重症状,会更多的使用躺椅以促进来访者退行。心理动力学取向对于退行是有节制的,虽然两者都是在人格层面工作,但是心理动力学取向仍会在时间框架下评估症状是否减轻。

    有别于其他流派的心理咨询,心理动力学取向心理咨询没有一个大概的流程,咨询的发生基于咨询师与来访者之间的关系,这需要咨询师有大量的情感卷入,去体察自己和来访者的感受。虽然没有流程可循,但是精神分析一百年来的发展,无数的大家在经验中总结出的一些理论和方法仍可以学习使用。

    设置

    设置是咨询进行最重要的部分,没有设置就没有分析。除了固定的时间、地点、费用的常规设置这些外部框架,咨询师的内部框架如分析性态度、节制必须被内化到咨询师的内心。

    评估

    评估阶段一般发生在咨询的前1-4次,主要评估来访者是否适合做心理动力学取向的心理咨询。评估阶段咨询师主要的工作是收集信息,包括来访者的家庭情况,成长经历,求诊原因与诱发事件,最早的记忆,常做的梦。识别来访者的防御机制,判断来访者是否有情绪自由的能力,是否拥有心理学头脑,是否愿意走进潜意识,如果总是使用”否认“等防御机制,使用心理动力学取向技术会十分困难。

    评估的过程是双向的,来访者也在评估咨询师是否适合自己。评估阶段也是建立治疗联盟的重要阶段,该阶段咨询师不做干预,但会尝试使用解释技术评估来访者的的回应能力。评估过程还会注意来访者的现实检验能力和忍受痛苦的能力,因为心理动力学心理咨询的整个过程可能不会太愉快,伴随潜抑的情绪记忆的唤醒,痛苦的感受可能会让来访者踯躅不前甚至脱诊,离开咨询是来访者觉得对咨询师的最大惩罚,能够摧毁咨询师的自恋。从潜意识上来说可能没有哪个来访者愿意被咨询师治好。

    移情

    评估阶段很重要的一点是检验来访者是否有能力与咨询师建立起正性移情,而移情会发生在整个咨询过程中。好的咨询师需要像一块白板一样,隐去自己的个人信息,让来访者尽情的投射。咨询师被来访者重新体验为自己的“内在父母”,这是来访者在幼年时内摄的原生父母的客体形象。在成年后和其他人交往的其实不是来访者的自我,而是那个“内在客体”。

    在咨询室中咨询师需要使用“悬浮式注意”感受与来访者的关系。来访者可能会使用诸如:迎合、控制、依赖和情欲性的“投射性认同”来操纵咨询师,咨询师产生一致性或者互补性的反移情,这些都能够成为分析的素材,可以在治疗联盟稳固的情况下和来访者进行讨论。咨询师重要的是不能认同这些投射,没有体察的认同并且顺应来访者“内在客体”的设定,这就将是脱落的开始。

    容器

    “容器”理论出自比昂,和温尼科特的“抱持性环境”有异曲同工之妙。来访者常抱着寻求方法和答案的心理走进咨询室,会时常问到咨询师“我该怎么办?”。这是一个“0到1”的过程,处于“0”的状态是混乱和焦虑的,充满了一切不愉快的感受。这种感受不只来访者有,咨询师同样存在。而任何的方法和解释都是“1”的状态,给出方法和解释让咨询师和来访者来到了“1”,但是人重要的能力不是找到“1”而是对于处于“0”状态的忍受能力。当来访者不具备这种忍受能力,把所有一切不愉快和攻击抛向咨询师时,咨询师重要的不是和来访者一起跑到“1”,而是接住这些不愉快并且呆在“0”的状态。

    这和比昂的“β和α元素”有点相似。因为比昂的数学背景,它选用了不带任何感情色彩的数字符号。“β元素”是来访者的原始感受信息,来访者把“β元素”投射给咨询师,咨询师的工作就像容器的一样吸收这些“β元素”,并且加工整理成无害的“α元素”再返还给来访者。来访者看见这个容器并没有被自己投射出的难受的恶毒的物质伤害并且存活下来,被加工后的“α元素”被来访者内摄,新的经验替代旧有的经验,这是“内在客体”被替代修复的过程。随着“内在客体”的修复,来访者就能带着新的体验和他人交往,阻断过去对于其的干扰。

    干预

    虽然我认为“最好的干预就是不干预”,但是从来访者修通的蛛丝马迹中我们仍会看到干预的痕迹。干预的作用发生在潜意识的领域里,任何的干预都是建立在均匀悬浮注意的基础上的。咨询师首先评估治疗联盟的稳固程度,一般在咨询的5-6次后,尝试性使用面质、解释和澄清技术,来访者也许会否认、情感隔离或者使用其他防御机制,咨询师可以只是简单询问或者是滑过这个问题,但是来访者的潜意识已经被扰动。随着咨询的进行,新的事件会发生,之前干预的点会在来访者的潜意识里发酵,在咨询后期可以再次提起以促使来访者领悟。

    具体干预哪些点,在精神分析领域里,不同的理论体系有不同的解释,这些解释我倾向于理解为不同的大家在其各自的工作生活中总结出的一些假说,人们为了获得控制感和安全感,对于一些规律进行总结,这些总结在其理论体系中都是有一定道理的。我比较倾向于佛洛依德的经典精神分析。

    佛洛依德的经典精神分析里,力比多和攻击驱力是重要的两大议题。在我们的文化里,性因为各种原因成为禁忌。这种禁忌以超我的形式对自身进行惩罚,当本我被过度的打压时,这种攻击驱力是指向自身的,冲突由此产生,来访者发展出强迫、抑郁等一些症状。特别是俄狄浦斯期中与异性父母乱伦的恐惧成为重要的冲突点之一。

    其次,以克莱因为首的客体关系理论也是理解个案的理论来源。在婴幼儿早期,随着神经系统的发展,婴幼儿会习得与重要抚养人的互动模式。在克莱因理论中,婴幼儿生来不是为了获取力比多而是天生为了获得客体,获得关系。这个理论的背后原因我猜想是和孤独与死亡有关。而在60年代的历史原因中,我们的文化出现过大规模的历史创伤,上一代人并没得到良好的情感滋养。这种情感断层直接影响了当代人在现时代下崇尚自由人文的精神世界。幼年时不恰当的情感关系在小时候也许是最好的生存策略,但是也许并不适用于成人社会,这是很多症状的根源,和那个原生家庭有关。

    从原生家庭中产生的对父母的恨在来访者超我的作用下是不被允许的。没有得到爱滋养的自我发展出假性自体去讨好迎合重要的抚养人。在成年世界变成讨好迎合领导者或者是权威,或者走向另一个极端,去控制去对抗。以上都是可以干预的点,并且不限于以上所提及的一些类型。

    梦和自由联想

    因为阻抗的原因,来访者有时候不能进入潜意识,梦是理解来访者潜意识的重要来源。梦是巨大的精神能量的释放,一种始终存在于理性层面下的、强有力的原始冲动的释放。到目前为止并没有实证能够清晰地解释梦境,梦里面的内容经过了凝缩、置换、象征或者其他一些的加工方式。如果说谁能最清晰地解释梦境,那就只有做梦人。做梦人对梦进行自由联想,对于梦里的人、物或者符号你可以想到什么?做梦前一天发生的事是重要的释梦信息来源,并且梦里面你是什么样的感受也十分重要。如果说梦的内容天马行空不着边际,那梦的感受就是最真实最落地的呈现。面对梦的多种解释,做梦人往往能凭着直觉挑选出最符合他感受的解释,而这个解释就是最贴切梦原意的解释。

    分离

    心理动力学心理咨询可以在最开始和来访者讨论咨询大概的时间长程,也可以不做划定。当面对咨询结束的分离,咨询师和来访者都会出现分离焦虑,分离焦虑实际是害怕失去所爱的客体或害怕失去与所爱客体的联系,分离焦虑也是人类面对短暂生命的觉知。分离焦虑的背后是死亡本能。随着咨询的进程,当来访者处于哀悼的状态,就是分离的开始。哀悼是一种能力,是人类面对自身的局限时带有妥协性质的生存策略。当来访者开始接受自己所遭遇的苦难,接受自己与父母间的恨,接受自己的无能为力,这一切就是转变的开始。也许来访者仍然坚持当初那个带来痛苦的选择,但在来访者根本没意识到的时候,他已不再被这个选择所困扰。

    以上是一些简单总结,精神分析绝不是使接受分析的人不许有病理性的反应,精神分析是使接受分析的人的自我获得自由、并能自如地进行选择的过程。在咨询过程中我们要一次次的面对我们身上属于本能的那一部分,中间也许有太多灰暗压抑,但走到人性深处,纵观每个人的人生,最核心部分的忠诚让人唏嘘感动。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 漫漫动动:很多的理论还不明白,只能根据自己的经验理解一部分,还是觉得蛮赞的!

      本文标题:浅谈心理动力学心理咨询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kknrr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