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想起来居然漏了两个重要的。也只好将错就错了。
第五,卫太子刘据。私以为他的遭遇和扶苏很像。这位武帝三十岁才得来的儿子因为一系列的阴谋阳谋被父亲逼死了。晚年,知道了真相的武帝痛悔不已,造了“思儿台”来追悔。
在我看来,这位太子很像扶苏。他的父亲也比较爱好武力,他本人也是比较宽厚的性子而且在民间有不小的名望。
武帝是一位优点与缺点同样突出的帝王。晚年尤其如此。他穷兵黩武,大兴土木,迷信鬼神。(这些史书里都有记载)其中,一些方士眼看着他的年纪越来越大,又明知自己不受太子待见。明里暗里总在说太子的坏话,虽说武帝并没有什么举动,但也不是一点隔阂也没有。在加上大太监苏文曾经得罪过太子,也害怕太子登基后报复自己。众人结成联盟来对付太子。
在武帝向两个女儿和大批卫氏贵戚举起屠刀时,帝后之间的情谊已经名存实亡。而武帝这一举动,既把儿子的势力去了很多,也给太子以沉重心理负担。当深受武帝宠幸的绣衣使者在东宫挖出了诅咒武帝的人偶后,太子终于爆发。
他杀了那个一直陷害自己的江充,带着所有的兵马来向父亲说明实情。而所有仓皇出逃的人都说太子谋反。听到这个消息的武帝并不十分相信,派人来打探。不料那人是个胆小鬼,根本没有去打探就说太子果真谋反。动怒的武帝就这么和儿子打了一场仗。太子哪里能和打了一辈子仗的父亲比。很快败下阵来,带着自己两个未成年的儿子自杀身亡。
这件事表面来看好像是小人作祟引发的人伦惨剧。但是,谁又能说,这不是一位并不年轻的儿子和年老的父亲之间的争斗呢?从《古文观止》里可以看出,许多人是认为武帝是一个不念什么情而且好大喜功,喜欢听好听的人。有人说,卫后如果早几年死去,可能还会被后世人羡慕。是啊,与他最亲密的几个女人下场都很惨。他虽没有如始皇一般派徐福出海,可也醉心长生不老,宠幸一个著名骗子,贻笑后人。简单点说,他要是真的德高望重,会被这么几个小人骗的这么狠?还不是输给了自己。
看他晚年发表《罪己诏》。可能也是有一点点悔改之意吧。可是,他就从来不为同样无辜冤死的卫后遗憾一次。多年之后,卫太子唯一血脉刘病已得临大统,也算是天理循环吧!
第六。太子杨勇。这位就挺像建成太子。《贞观政要》中,太宗对隋文帝的评价还是非常中肯的。千百年来,多数人对这位帝王的评价都是什么明主,英主之类的。似乎全都选择性失明似的,看不见他从外孙手上夺位。是啊,他是个名不正言不顺的帝王。事事都急于表现,急于证明自己。本来,别说一国太子,就是某个地方官或者富商的儿子,吃的好些穿的好些,住的好些,娶了几房妻妾。那都是非常正常的事。可偏偏,在他这里,就是大逆不道。不知不觉地就喜欢上了会演戏的二儿子。后来的事实证明 ,比起大儿子,您的二儿子才算真正的生活家。
杨勇比较寸的地方还有就是比较倒霉。本来,有了这样的爹和弟弟,母亲若肯帮衬些倒也无碍。偏偏母亲是个醋坛子,十分看不惯他宠爱妾室的行为。种种火上浇油。他又没有什么好的策士和势力。被废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而隋炀帝登基,他也就自然地被杀了。为何历朝历代都把太子的废立看的那般重?因为太子和其他皇子不同,他们是从小就接受作为未来统治者的教育长大的。如果将来失德被废,也不可能会被重新当做一个普通皇子来对待了。多数都是被幽禁一生。所以,必须慎重。
在外人看来,太子之位,距离那个至高无上的地位只有一步之遥的位子是那样诱人。可是,东汉时期,诸多皇帝生下一个小太子就去当太上皇了。宋朝的徽宗强逼着儿子继位。这种种事例不也证明,帝位其实也很像围城——外面的人想进去,里面的人想出来。而且,呆在这个位子上,就不得不做出些不想做的事情,装出些不喜欢的样子来。世间的确是没有十全十美的地方的。
记得有皇室中人说过,愿再不入皇家。其中种种,非其中人难知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