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偶遇小区一位认识的小朋友(两岁七个月),奶奶正带她回家,我带着女儿跟她们打招呼:“好久不见月月姐姐啊”,月月奶奶叹气的回答到:”可不是吗,有几个月了。”,“我以为你们回老家带了。”,“没有,在这呢。这孩子不喜欢出来,出来买个菜都催我赶紧回家,就喜欢在家里待着。”,“今天周末,她爸爸妈妈没有带她出去玩吗?”,“别说了,他们,在家的时间很少,妈妈这几天又出差去了,经常开会,我儿子下班回来也比较晚了,周末还可能加班,月月这孩子说我家里什么玩具都有,就是爸爸妈妈不陪我。都给他们说多少次了,多陪陪孩子,现在看弄得性格都开始孤僻了,怎么得了。”说完,奶奶直摇头叹气,而一边坐在推车上的月月也直催奶奶快回家,我们的聊天只好作罢。
据我了解,月月的妈妈是英语专业毕业,在外企工作,事业发展还是很不错,至于爸爸,我不太了解,从月月奶奶言语中反应出也还是职场精英,如此高知父母,他们孩子的成长应该得益于父母优秀的感染,但是孩子的一句“我家里什么玩具都有,就是爸爸妈妈不陪我”让人倍感心酸。
因此见闻,我再次有感而发,分享一篇我的原创旧文《爸爸妈妈,如果你们爱我,就多多陪陪我吧》,之前发表于《这很辣妈》。
1
周末,我婆婆去了她的表姐家串门,回来又聊起来她表姐的外孙儿,一个刚上初二的中学生。
“这么大孩子了,上学还要大人背书包,走到校门口外婆硬是要他喝了水才进校;家里的稀饭都要煮两三个小时才给他吃,别的孩子都是跟同学玩,他只跟爷爷去散步……他们这样子是要毁了这个娃。”婆婆“愤愤不平”地“数落”了她表姐一大堆。
这个孩子几乎从小就是外公外婆带大,妈妈是公务员,工作太忙几乎无暇顾及孩子,爸爸在家说不上什么话,管不着孩子。前两年,爸爸妈妈离婚了,妈妈又有了新家庭的宝宝,而他只有与外婆外公“相依为命”。
眼下孩子正值青春期了,可是放学从不跟同学玩,在家脾气也越来越大,再也不是小时候外婆外公能“掌管”的孩子了。
如果你以为这个孩子只是个例,那就错了。在我从教的几年时光里,类似的情况不在少数。
2
工作第一年,我带了初一年级的班主任,那个班的整体情况较差,先不说成绩,行为习惯不好才是我面临的第一大难题。
我们学校地处城乡结合部,通过一段时间的调查了解,班上大多数孩子的父母是在这边打工或者做生意,有的孩子在老家跟着爷爷奶奶念小学,刚刚被接到父母身边来读初中的,还有些孩子很小父母就离婚了,一直跟着爷爷奶奶生活或者姑姑等亲戚……
知道这些情况后,平日里想打骂他们的我,突然对这些孩子心生怜爱。
有一位孩子小陈(化名),平时在班上很喜欢煽动不良风气,上课喜欢接老师下句,与周边同学交头接耳,对老师没有礼貌,课下都是听他直呼老师姓名,脾气暴躁,总之行为习惯就是一个“差”字。
遇到他违规违纪,我尽量不请家长来学校,但是他依然数次触犯我的底线。小陈妈妈几次来校交流后,才不瞒实情说出了他们家的情况。
“孩子现在这个样子其实我也是有心无力,也很愧疚,因为小陈之前一直在老家由爷爷奶奶带着,虽然现在接到身边读初中,但是小陈爸爸经常在外跑生意,我又刚刚生了二孩,对他的关心和管教依然很少,孩子现在不愿意与我们交流,更不要说管教得住他了。每当孩子不听话时,爸爸总是气得对他拳打脚踢,有一次他甚至离家出走(幸好孩子没有当真出走),我现在非常后悔当初没把孩子带在身边,看到孩子现在这样,我们一方面着急却无能为力,另一方面也觉得亏欠了孩子。”
原来如此。
童年时父母爱和管教的缺席,导致小陈成为现在这样的问题学生,也就不足为奇了。
12年,他跟随爷爷奶奶长大,爸爸妈妈在外打拼,虽然有爷爷奶奶的爱,虽然一年有短暂的相聚,虽然父母的初衷是为了给他更好的条件,但是他需要的不是“隔空”的爱,而是每天放学回家能和爸爸妈妈一桌吃饭,分享今天在学校的趣事、成绩亦或是委屈;是周末的时候有父母陪伴去儿童乐园、书店亦或是电影院;是半夜妈妈亲手给他盖好温暖的棉被;是生病时爸爸宽大的肩膀背着他去医院。
这些在童年时光再普通不过的事情,在他身上却是奢望,直到童年结束都未曾拥有过。
在爷爷奶奶的娇惯中,小陈不良的行为习惯没有得到及时纠正,好不容易来到父母身边,却依然缺少父母关爱,在家里的地位又被刚出生的弟弟挤占;别无选择的他,只能以一些“捣蛋”的行为获得父母的关注,但等待他的不是关爱,而是父亲的拳打脚踢。
他,开始绝望!
我把我的分析给陈妈妈做了分享,并建议她和陈爸爸从现在开始多给孩子一些关爱,改变教育方式,多表扬多鼓励。我再配合家长,找时机和他谈心。
在我和小陈父母的“合作”下,经过一段时间,小陈的不良行为习惯得到纠正,并且开始愿意和父母老师交流,热心为班集体做事情,虽然成绩进步并不大,但至少对于他来讲,父母和老师都看到了希望。
常言道:“有儿不愁长。”我听过许多家长无奈地感慨,“现在孩子还小,爷爷奶奶可以帮忙带一下,我们也年轻可以多在外面挣一点钱,为孩子创造更好的条件。”
殊不知,孩子的成长是不可逆的过程,一旦养成了不良的行为习惯,形成了偏离的价值观、古怪的性格,再多的金钱都难以扭转和弥补。
3
我总结班上的问题学生无一例外来自以下几种情况的家庭:
1. 父母忙于工作,把孩子留给老人;
2. 离异家庭;
3. 父母尚未离异但感情破裂;
4. 重组家庭;
5. 爱孩子就是给孩子金钱,换自己自由时间。
了解到这些情况后,我觉得要教育好这些孩子,最根本的还是要从父母入手,虽然改变他们家庭的客观现实很困难,但是父母对孩子教育的态度,对孩子爱的方式是可以调整的。
在孩子的童年时期,如果父母没有做到有效陪伴、沟通和引导,等到孩子青春期到来,用不客气的话来讲:请自愿承担孩子“叛逆”的后果。
但是,哪位父母又愿意看到这样的后果呢?
不管是处于什么情况,真正想做到有效陪伴、沟通和引导其实也没那么难。
之前我给孩子买保险的时候认识了一位保险经纪人,虽然她是朋友介绍的朋友,但最终让我在她手中购买保险的并不是因为私人关系,而是被她个人能力折服。
她也是初为人母,孩子满月后她就给宝宝断奶上班了,每天早出是必然的,但晚上她都是按点准时回家陪伴孩子,周末的两天时间老人“休假”,她和孩子爸爸轮流各带一天时间,另外一天各自安排工作和学习。
这样,她不仅高效陪伴了孩子,自己还挤出时间完成了研究生学业。当然这一切的背后,也离不开她家四位老年志愿者的支持。
你看,只要想办法,善于利用身边的资源,妈妈们也能做到陪孩子、兼顾学业、事业三不误。
4
我身边还有一位阿姨级的同事,是我们这些小辈心中的偶像,不仅是因为在工作上敬佩她,更因为她是一位好妈妈,在工作如此忙碌的情况下,还培养出了清华儿子。
常人认为教师这个职业时间比较灵活,还有最羡煞人的寒暑假,理应有充足的时间陪伴孩子。其实这背后也有不为人知的心酸。
这位同事阿姨,多年担任中学班主任,早出晚归是工作的常态,出门前孩子还在熟睡,下班后孩子已经睡着。班主任就是陪了全班几十个孩子,却陪不了自己一个宝贝。但是,她却想尽办法实现了与孩子的有效沟通,让孩子感受到了妈妈的爱从不缺席。
她的“陪伴”就是书信,每天晚上下班回家虽然很累了,但她坚持给孩子写一封信,给孩子分享今天自己工作上有什么趣事,或者是画一幅漫画让孩子第二天补充,漫画里有妈妈讲课的形象,儿子在一边补画了自己上学的场景,母子俩就这样书信沟通交流,虽然很难和妈妈“碰面”,但他感觉到妈妈一直在他身边,在母爱的滋润下快乐成长,终于成为一株茂盛的参天大树。
所以,不要再给自己找借口不陪伴孩子。在我们科技发达的今天,除了书信,你还可以录音、录视频等多样方式和孩子交流沟通。
对于那些父母关系破裂的家庭来讲,如果大人之间的关系再无挽回余地,那么也请你们在面对孩子时,放下你们所有的恩恩怨怨,把对孩子的伤害降到最低,让他们感受到爸爸妈妈都爱他,只是他们不生活在一起了而已。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