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这个文题并非偶然。
语文群长期存在一种奇怪现象:有人把领导(或教师)新近做的一件事发到群里,点赞送花的,目不暇接;某教师把语文教学中疑难发到群里,回应者聊聊无几。群里批评者的声音更是“稀罕”。
我向来不喜欢揣测别人的善意。把好的做法和做的好事分享到群里,一方面起到了宣传作用;另一方面也给大家提供了学习机会。对好的做法、做的好事及时肯定,点赞越多越能形成鞭策的力量。这些做法都极有意义。但是一个拥有二百多人的语文群,长期看不到批评,(补充一点。批评:评论、评判的意思,包含对人的思想、行为、文章等做出评判。本文讲到的批评均指评论、评判。)难免让人生疑、揣测背后况味。什么原因阻碍了语文群里的“语文批评”呢?
一个群的健康发展取决于群里的人和群里的风气。风气反作用于人,但是风气又由人产生,所以归根结底取决于人。
语文群以语文老师为主体。语文老师是传道授业的载体。中国是个权力意识很重的国家,集权政治风行三千多年。围绕权力演义的故事同样延续了三千多年。一个群里如果领导乐于听奉承的话,那么群里必然滋生一批溜须拍马之徒。如果领导清明,群里风气必然提振,添砖加瓦的好事不胜枚举。但是又有几个领导被奉承裹围而又能独善其身呢?
古代有个去外地任职的京官。离京前,他和老师辞行。老师告诫他,外地为官不易,需谨慎。那人说,自己准备了一百顶高帽,逢人就送他一顶,必能左右逢源。老师生气,强调为人应当坦荡、正直,不能耍这种卑劣手段。学生点头说是,并恭维老师的品行实在是难能可贵。老师不知觉中接受了一顶高帽,高兴地点头说:“你的话也不是没有道理。”这个故事说明喜欢奉承是人的本性。有些人表面拒绝奉承,身体却本能接受了!
语文群里并无官员,大多是一线教师。我们更多行为来于自律。按情理我们无需奉承,而应该把精力投入到教育教学的研讨上,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事实上,页面上罕见“语文批评”。你只要一浏览,映入眼帘的大多是送花点赞的图标。这是社会风气使然吗?
无独有偶,2019年2月27日,《半月谈》报道基层干部明智保身、群体失语的现象。一些党员干部在公开场合不愿说真话、不想说实话、不敢说心里话,开会发言说些“正确的废话、漂亮的空话、格式化的‘套话’、场面上的‘应酬话’”等。
语言是表达思想和情感最直接的形式,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往往能通过语言反映出来。有道是“你不问,我不说,是距离;你问了,我不说,是隔膜;你问了,我说了,是信任;你不问,我说了,是依赖”。(这里的“说”是真心诚意的说。)如果社会上,大家都在装腔作势,尽说些漂亮的话、逢迎的话,假话必然横行。
我在网上搜索了一下。点赞有六种模式,常见模式、互动模式、利益模式、存在感模式、崇拜模式、疯狂模式。特别是利益模式和存在模式,刷新了我的认知。我以为点赞应该是一种心理认可,可能是朋友圈里的一副图片、一句哲思、一次义举。怪怪,点赞竟然还可以有利益交换,还可以刷存在感!
但是转念一想,又释然了。马斯洛将人的需求分成五个顶级。其中第三、第四等级包含着“社会需求”和“尊重需求”。人是害怕被孤立、渴望认可、渴望尊重的。既然点赞能给人带来精神上的满足,那就投其所好。一个赞不够,一打的赞;一朵花不够,一串花来送。又不花钱,何乐不为。“逢人开口三分笑,遇人遇事有关照”,同理。
那么批评呢?是要注意场合的。如果是对熟识的人进行批评,人家说你实诚,把对方当作兄弟。要是陌生人群里,你进行批评,哪怕你是善意的、在理,也容易遭人抵触。你谁呀?干嘛要听你的!恶意批评那就是谩骂,甚至是武斗了!鲁迅先生讲过一个故事:有户人家小孩满月,大家前去祝贺。第一个人说,小孩将来一定会发财。他得到一番感谢。第二个人说,这孩子将来要做官的。他收回几句恭维。第三个说,这孩子将来是要死的。他得到的是一顿大家合力的痛打。人生富贵是难以预期的,死是必然。许谎得到欢喜,说事实反而被群殴,所以进行“批评”,哪怕是善意批评也是危险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