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hy
在最近的设计过程中,我发现我不止一次的使用一种类似的设计方案,这种设计方案会从纷繁复杂的表象中发现(或者说理清)业务的本质,使代码变得简单,系统更容易维护。第一次运用这种技巧已经是几年前的事情了,因为最近又两次用到这个技巧,因此决定把这种技巧写下来,并给它取了一个名字: Pattern Mapping
, 中文名叫 模式映射
。
先来看一个例子,我们有一个系统,它的其中一个业务是把数据从一种 源数据库(Source)
同步到另外一种 目标数据库(Target)
, 而不同数据库之间进行同步的时候,为了达到最高的性能,会采用不同的同步方式,比如(这里只是为了说明问题,不代表真实实现):
- MySQL -> Spark: 采用MR
- MySQL -> Oracle: 采用DataX
- MySQL -> HBase: 采用HBaseBulkLoad
一种比较原始的做法是针对每种不同的Source -> Target
组合,我们都各自编码,写着写着,你会发现有些组合的业务逻辑是类似的,比如MySQL -> Oracle
, MySQL -> PostgreSQL
都是用DataX同步,于是你的代码里面会出现一些if-else
判断逻辑:
if ((source == MySQL && target == Oracle)
|| (source == MySQL && target == PostgreSql)) {
// balabalabala
}
...
if ((source == aaa && target == bbb)
|| (source == ccc && target == ddd)) {
// balabalabala
}
...
if ((source == eee && target == fff)
|| (source == ggg && target == hhh)) {
// balabalabala
}
...
在系统开发的初期,这种if-else
逻辑不多的时候,还没有什么问题。但是当我们支持的数据源越来越多时候,你会发现这种if-else
如此之多,以至于你已经没办法理清所有的业务逻辑;你要新增对于一种数据库的支持的时候,你不知道到底哪些if-else
需要进行修改。因为这些Source
和Target
之间产生了类似笛卡尔积的关系,凡人是理不清这之前的关系的:
代码开始腐烂,人员开始流失,可能要考虑推倒重来了。
Pattern Mapping
等等,让Pattern Mapping来试试拯救你。
Pattern Mapping,或者说模式映射,是指针对一组纷繁复杂的业务,我们不是直接针对裸的原始输入进行业务规则的定义,而是从中抽象出其本质的几种Pattern, 然后把原始输入跟Pattern进行Mapping,从而构造出整个系统。
这些Pattern其实才是业务的本质,因此这样理出的Pattern的个数一般会比原始数据源的个数小一个数量级,从而降低了整个问题的复杂度。比如说上面的例子,我们其实可以抽象出几种Pattern:
Pattern | Mapping |
---|---|
可以用DataX同步的 | MySQL -> Oracle, MySQL -> Postgresql |
可以用BulkLoad同步的 | 任意数据库 -> HBase |
可以用MR同步的 | Spark -> MySQL |
这样代码就变成了:
if (isDataXCompatiable(source, target)) {
// 使用DataX同步
}
...
if (isBulkLoadCompatible(source, target)) {
// 使用BulkLoad进行同步
}
...
if (isMRCompatible(source, target)) {
// 使用MR进行同步
}
你会发现这个代码里面没有任何地方对具体的 source
, target
的类型进行判断,我们编程针对的是业务的本质,而不是裸的业务输入,从而减少了这种if-else
的个数,在原来的笛卡尔积问题中间加入了中间的Pattern, 降低了问题的复杂度:
它把原来的
M x N
的问题 变成了M + X + N
的问题。
结论
Pattern Mapping适用的场景是: 业务逻辑的输入因子有很多可能的值,这些因子之间可能会相互作用,但是不同因子之间是有一些共通的Pattern。使用Pattern Mapping使得我们可以抓住业务的本质,使得我们面向业务的本质编程(而不是裸的业务输入), 降低了业务的复杂性,提高了代码的可维护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