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看《乐队的夏天》,记住了两个乐队的“隔空对话”。
L乐队表演完了之后,说到创作歌曲的意义时说:可以陪着我们打败生活,打败生活里的一些伤害。
乍一听,好像满满的道理,但是仔细一想,好像又有哪里不对。
H乐队在候场区听了之后,隔空与他们对话,“我的生活没问题,不需要打败。”
是啊,哪里有人写歌,目的是告诉大家,来呀我们一起打败生活!
那只是在贩卖焦虑,绑架大家一起 “被焦虑”。
1
我们正在“被焦虑”
之前在某个平台上,看见一个话题:“当你特别焦虑的时候,你做了什么改变?”
高赞回答里面,满满的是各种每天自律,各种通勤学习,各种放松自己。。。
而有一条是:睡一觉,明天起来挤地铁上班。
然后这条回答里面,充斥着各种各样的“焦虑”。
“所以,你活该活得焦虑!”
“你挤地铁对得起自己的人生吗?”
“你这样,有想过你的父母嘛?”
“接受不了挤地铁上班,你为什么还留在那里!”
“你还有梦想嘛?”
“你一个月挣多少?挤地铁还有生活嘛?”
“可怕的不是有人比你更优秀,而是优秀的人比你更努力!”
“。。。。。。。”
其实很多人在面对焦虑,就是这样:睡一觉,明天该干什么干什么!
在我们的身边,充斥着各种努力实现少有为,拼搏实现人生巅峰的故事。
所以,我们不能接受一个不努力的焦虑。
在很多人看来,只有努力是缓解焦虑最好的良药。但是,有很多轻人渐渐发现,虽然他们每天都很忙,每天都很努力,然而事与愿违,焦虑并没有缓解。
很多时候,焦虑不是今天努力一下,就可以解决的。
我们应该明白我们是为什么焦虑!而不是瞎忙,瞎努力!
2
我们正在“被焦虑”是比出来的。
想必你肯定听过这样的话:“你看谁家的孩子谁谁,和你一样大,不仅成绩好,还听话懂,你在看看你!”
从小我们就被拿来与同班同学,同小区的同龄人不停的比较。
于是,我们努力读书,考大学,工作,以为一切走上了人生正轨。
却没想到,迎接我们的,是满山遍野的“各大优秀同龄人”。
“同龄人正在抛弃你”
“第一批XX后已经买房/买车/年薪100万了。”
“每过一天,超越你的年轻人就又多了一打”
“女人二十五岁以后就开始变老啦”
“三十岁做不到职场中层就没戏了”
“脱单、脱贫都赶不上脱发”
“可怕的不是优秀的人,是优秀的人比你努力!”
眼看着各种同龄人月薪3万+,年纪轻轻就创业成功准备上市,而自己不仅胖了老了,还每天挤在地铁里,为下个季度的房租愁眉苦脸。
眼看着别人工作一路顺风,喜欢英语爱做手工,工作生活安排的井井有条,而自己却对指手画脚的上司唯命是从,做着一份无聊无趣的工作。
眼看着别人说走就走,环游中国浪迹世界,在马达加斯加潜水,在北冰洋看极光,而自己只能点着外卖,还操心满减和配送时间。
和别人一比,总感觉自己的生活不该如此无聊又低质,于是莫名的被别人的生活“焦虑”了!
3
我们的“被焦虑”正在被扩大。
一份科学调查显示,在青年白领群体中,有34%的人经常焦虑,62.9%的人偶尔焦虑,而只有0.8%的人从来没有焦虑过。
互联网的发展,让我们置身于一个万事互联的空间,我们身上开始不停的有标签,不停的被归类,我们的生活被数据化,大数据算法开始知道我们面临脱发、逼婚、肥胖、宅、社交恐惧、社畜、柠檬精等一系列的特征。
于是他们开始不停的刺激我们的感官,来获得我们更多的标签,生产更多的内容,因谁能让你在互联网中的感观放大,谁就能控制你。
所以,我们看到了《摩拜创始人套现15亿:你的同龄人,正在抛弃你》这样的文章。
摩拜单车被美团收购,创始人胡玮炜女士套现15个亿,这样的新闻本身和我们没有什么关系,但是仅仅因为“同龄人“三个字,就将我们捆绑上了被抛弃的火车。
呵呵,如果那样,我们早就被王思聪在出生的时抛弃了。
4
当我们回头看那些让我们焦虑的文章,或者事情。实际上,真正感到焦虑的,不是“被抛弃或者同龄人”的字眼,而是“我也可以像他/她一样更快成功”的想法。
但,我们从小就知道,成功是没有捷径可以走的,生活也从来不是用来比较的。
“没有哪部法律规定了,在什么年纪你就应该完成什么样的成就。”
最后,讲个故事。
一个父亲教训儿子说:林肯像你这么大的时候,经常考全班第一。
儿子说:林肯像您那么大的时候,都当美国总统了。
或许放慢自己追求成功的速度,是我们对抗焦虑,不被焦虑的最好办法。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