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比较喜欢那种重口的描绘,要么就是动作特别华丽,要么就是服饰或者是人物比较特别。
对那种平淡的描述,往往是一目十行,不求甚解。
昨天看《大师们的写作课》,方才明白这有多么错误。
这本书里面说,好的文章,哪怕极其平淡,词句用的很普通,但是一定要流畅,要有一种韵律,有一种秦腔牡丹亭中的韵律。
很多大师的文章都有这种返璞归真,通篇不见一个华丽的字眼儿,生僻的成语用词,就几句精准朴素天然的美感和韵律之声。
记忆中叶圣陶,冰心都有此类极朴素的文章,大家可以自己找来看看,把《大师们的写作课》中推荐的文章看一看也有好处。
看完这段话我想以后写作的时候只听一首自己喜欢的音乐,随着它的韵律去用字,那出来的文章一定带着音乐之美吧。
这本书里呢,又谈了人物的描写。
西方是极尽写实的,所有容貌都从特征开始描写,加入人物性格的联想,这种描写比较庸长,让人看了昏昏欲睡。
甚至延伸到了景物描写之中,作者评论往往是这些大师沉浸其中,无法自拔,也是一种自嗨的写作吧。
她说的没错,以前我看到这样的地方都是跳过去。
再来她又开始说东方的人物描写,又太过模糊,如《西游记》中描写女儿国王的那段,明明就是一个观音菩萨的画像呀。
眉如翠羽,肌似羊脂。脸衬桃花瓣,鬟堆金凤丝。秋波湛湛妖娆态,春笋纤纤妖媚姿。斜红绡飘彩艳,高簪珠翠显光辉。说什么昭君美貌,果然是赛过西施。柳腰微展鸣金佩,莲步轻移动玉肢。月里嫦娥难到此,九天仙子怎如斯。宫妆巧样非凡类,诚然王母降瑶池。
这个描述太抽象了,古代小说中大都是这样写。
不过到了曹雪芹这里,红楼梦中的人物大多比较有鼻子有眼儿了。
尤其是林黛玉的,我小的时候读《红楼梦》,总感觉很迷惑,在想象她应该长成个什么样子,才能一哭就让花鸟都不忍听。
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泣非泣含露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聪明清秀,绝丽无双,气质脱俗,淡雅若仙,妩媚风流。
大师解读,这词描写的就是三个字,泪悲病。
林黛玉的命运就是围绕着这三个字展开,所以这段容貌的描述,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写到张爱玲的描写人物,也算是近代作家的一个独创手法了。
不过我印象中的张爱玲主角基本都是三角眼儿,凶巴巴的,单薄的刀子脸。
昨天一听大师讲解,其实张爱玲在不同的小说当中,人物之间面貌还是各有不同的。
不过她对于西方人的面貌,描写得不那么擅长,皆因为,她可能没有参照物,她独创的东方美人写作方式算是成功了,能给我们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但是西方人很显然有些不伦不类。
所以看爱玲的小说,我们不必细看情节,因为她所有的故事都是一件事,说女子的痴情,敌不过男子的变心,金钱面前所有的一切都归成尘土,她所写的就是早期的博弈论。
但是她给我们描绘的那一幅幅画卷,确实是作为一个作家值得参考的学习高峰。
光是一个月亮,她就写了不下十几种写法。
三十年前的上海,一个有月亮的晚上……我们也许没赶上看见三十年前的月亮。年轻的
人想着三十年前的月亮该是铜钱大的一个红黄的湿晕,像朵云轩信笺上落了一滴泪珠,陈旧
而迷糊。老年人回忆中的三十年前的月亮是欢愉的,比眼前的月亮大,圆,白;然而隔着三
十年的辛苦路往回看,再好的月色也不免带点凄凉。《金锁记》
今天晚上有月亮,稍带长圆形的。像一颗白净的莲子似的月亮,四周白蒙蒙的发出一圈光雾。
对过有一个黄色的大月亮,低低地悬在街头,完全像一盏街灯。今天这月亮特别有人间味。它仿佛是
从苍茫的人海中升起来的。《十八春》
大家感兴趣找来比对一下,有的时候学习写作,要大量对比同一类型的描述或技巧,进步的快。
大师又说了一些名家以儿童之眼看世界的写作方式,这是最难的,也最容易出彩的,一定要用上帝视角去写。
不带功利心的去写,很难做到。
孩子不足两岁,塌鼻子,眼睛两条斜缝,眉毛高高在上,跟眼睛远隔得彼此要害相思病,活像报上讽刺画里的中国人的脸。他刚会走路,一刻不停地要乱跑,母亲在他身上牵了一条皮带,他跑不上三四步就给母亲拉回来。他母亲怕热,拉得手累心烦,又惦记着丈夫在下面的输赢,不住骂这孩子讨厌。这孩子跑不到哪里去,便改变宗旨,扑向看书的女人身上。(《围城》第3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年)
以上是这本书的介绍,下面是我读这本书的想法:
我在读《西方文学史》的时候读到一个论点:美是人生而有之,不可培养的。
我觉得这个观点不尽然,可以说审美的的确确是我们天生自来的,所以很多没有受高等教育的作家,依然写出了脍至人心的作品。
但我依然认为美是需要培养的,只有把注意力全部放在审美上,才会发现美的规律,美的内在。而美与语言的联系也很紧密。
无法欣赏美,就无法用好的语言表达出来。
我们只有通过不断的训练自己,训练自己的眼光,训练自己的写作方法,训练自己不断发现美,挖掘美,创造美,才能使我们的文章内容更加的深刻。
我认为看一个事物,要先看它美不美,美是如何体现的?
1.练习在心底审视这个美。
2.酝酿语言,用哪种方式表达。
3.最后把它写出来,不要一气呵成,要慢慢的汇聚。
让这个美自动的流溢出来,像山上的云雾一样,缓缓的被蒸腾,慢慢的凝聚成形,直到撑不住,最后化成春雨洒落。
这应该是王国维的三重境界吧,第一看山是山,第二看山不是山,第三看山还是山,但是全然不同了,境界不同了,看在眼的山还是山,却是仙山了。
这一篇文章有点象学术文,有些枯燥,我觉得讲解的已经够直白了,不知道大家能不能听懂,朋友们可以和我留言讨论一下,我推荐的这本书,很值得去看一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