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大师游戏第117天星期天,继续读《园丁与木匠》
是什么赋予了我们独特的进化优势呢?这里有两个主要的假设。一个是我们学会了如何使用实物工具,比如学习使用铲子还有婴儿背巾。另一个有时也被称为马基雅维利假设,即我们习得了心理工具,比如获胜时的目光或者一个恰到好处的侮辱。人类具有进化优势,因为我们学会了操控其他人或其他事物,或两者兼而有之。
感觉心理工具是一个特别有趣的词汇,我的女儿特别善用心理工具“对付”爷爷奶奶,尤其是当爷爷奶奶在一起的时候,她会用“哭”这个心理工具来召唤爷爷去防御奶奶的管教,哈哈。
无论是在身体上还是心理上,工具的使用都需要因果知识。你需要了解做一件事会如何导致另外一件事的发生。这是最基础也是最难掌握的知识之一。而模仿就被证明是一种很有效的学习因果知识的形式。
有两种方法可以学习因果知识:一种是通过反复试错,另一种是观察其他人或事件。
因果关系可能是这个世界上最重要的关注之一,我们做一件事情的目的是取得结果,为了取得这个结果,我们就需要知道因果关系,即做一件事情如何导致另外一件事情的发生。我们通过试错和观察两种方法学习因果关系。
孩子们会假设,因果关系都是因为一些人所做的事情而导致的结果。观察他人,并从他们的行为结果中找出因果关系,是这些孩子学习如何自己做事的核心方式。当完全相同的事情发生时,如果没有实验者的具体行动,孩子就不太可能从中学到东西。
孩子在家里无时无刻都在模仿啊,而作为父母的我们是最好的示范者,我们希望孩子有什么样的行为,我们就应该有什么样的行为。
他们只模仿有效的行为,不会模仿无效的行为。但他们并不会模仿他们看到的另一个人所做的一切,甚至不会模仿他们看到的另一个人所做的一切有效的行为。他们只模仿故意的行为。他们试图重现演员想要做的事,而不仅仅是动作本身。
感觉真的是这样,之前我给女儿制定了一些规则,有效地限制了她的行为,现在她开始给我制定规则了,比如走路的时候不能看手机,吃饭的时候不能看手机,不能大声说话等等,我感觉都制定得很有道理,哈哈。
孩子还会以其他方式理解这个人的意图。比如说,如果你向一个18个月大的孩子展示一个人尝试把一个玩具哑铃的两部分拆开,但没有成功,他的手指每次都会从两端滑落。那么,孩子不会去模仿这个人手指滑落的动作,相反,他们会去模仿比较智能的那部分:亲自尝试将玩具拆开。
孩子的模仿能力太高级了,竟然可以从行为中还原出意图,这不是我们教练才有的能力吗?
孩子模仿的是行动的目标而不是行动本身。他们假定实验者是在努力提高效率,因此,他们通过调整自己的行为来接近目标和意图。当然他们也会将统计的数据和概率考虑在内。
孩子们简直太厉害了,难怪要向孩子学习,竟然还会用数据说话,感觉自己可以有意识地观察自己的行为,统计一下哪些行为是有效的,哪些行为是低效的,不断积累达成目标和意图的有效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