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短篇小说
资深讲师老王的两次考研经历

资深讲师老王的两次考研经历

作者: 资深讲师老王 | 来源:发表于2018-12-23 01:12 被阅读14次

    老王已经博士毕业一年,通过了论文答辩,参加了毕业典礼,拿到了毕业证书,但学位证书还被锁在福蛋大学研究生院的谋个抽屉里,原因是他还没发够小论文。老王妻子多次催他,抓紧写,赶紧发,拿到学位,就同意他从部队转业并自主择业。但老王却似乎急不赶来,这不毕业典礼都是一年半以前的事了,可小论文还是没发出来。

    其实老王不是不会写论文,也不是不懂得发论文的套路,毕竟作为某军中党校的资深讲师,老王也是发过一些文章的。他甚至还干过三年学报编辑。因为,不用怀疑老王的能力和水平。问题出在脑子里,老王对自己所做的所谓学术研究工作产生了深深的怀疑,他对当下的学风教风和科研体制表示强烈的不满。老王也曾想到过选择妥协,选一个不痛不痒或热门的题目写一写,先拿到学位证,哪怕以后再也不写这种文章。可是每次写到一半就写不下去了,因为老王感到一种极度的无聊和恶心,甚至开始鄙视自已。

    打开微信朋友圈,才发现今天是冬至,还是考研日。有人在晒刚出锅的饺子,有人在为参加考试的同学送上祝福。这使老王不由得回忆起了十多年前的两次考研经历。

    第一次,2002年,要考就考大城市

    2002年,老王大四了,因为读的是军校,因此没有在地方高校读书的同学们所面临的就业压力,反正都有一个岗位在等着他们,而且一毕业就是中尉,副连,无非是有的人可能去“北上广”,有的人可能会被分配到“新西兰”; 有的人直接进机关院校,有的人则会被发配到边疆海岛和基层野战部队。当然,还有一小部分人想通过考研来改变自己的命运,老王就是其中的一个。

    照例考研报名是前一年的11问份,考试则是在12月中下旬。临到报名时,老王对自己到底要报考什么院校和专业还是一头雾水,这也南怪,他们这一届参加考研的,多半是跟风,想碰碰运气,说不定能抓到一根救命稻草。否则,就只能坐以待毙,任何摆布了。老王并不期待自己能有入学时的好运气,一点血没出就考上了。经过了三年多的大学生活,小王也慢慢地成熟起来,不再天真幼稚,跟他关系好的几个哥们儿都不约而同地称他为“老王”。正所谓,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对他这样一个农村家庭出身的穷小子来说,毕业分配上只能是听天由命。起初,老王也是这么想的,但是当他看到上一届毕业的学长有的靠自己的努力考上了研究生,他又重新燃起了希望。或许有人会质问,当兵不就是要不怕牺牲,甘于奉献吗?为什么还要在毕业分配的问题上纠结矛盾,私心杂念从生?对此,我真不知道怎样回答。这也许就是人性吧!更不必说,毕业分配中的各种不公开不透明最终导致的所谓“不公平”。因此,老王把考研视为一次“自救”,考上了,也许会有更光明的未来,至少可以“缓期执行”; 考不上,就听天由命,痛痛快快地打背包去报到,不管是去也疆还是海岛,他都一无返顾。他甚至希望自己真的被分配到边疆海岛,越来越好; 最好将来能娶一个多情美丽又善良的少数民族姑娘,“每天看着她粉红的笑脸和那美丽金边的衣裳”。从这一点看,老王绝对是个集革命的英雄主义和革命的浪漫主义于一身的文艺青年。这也难怪,毕竟自己是农民的儿子,读的又是军队文化管理专业,难免会产生很多不切实际的幻想。这在考研这件事儿上,也有所体现。

    老王本来打算本校新开设的两个专业,一个是军队政治工作学,另一个是政治经济学。临到报考前一晚,老王发现有两个同学手里拿着金陵政治学院上海分院的招生简章在边看边讨论报告什么专业。老王这才发现还有这么个学校可以报考。于是,他向同学借来招生简章仔细阅读了一番,发现其中有个政治学理论专业,颇対自己的味口。此专业不像政治工作学那样令人生厌,一副说教相; 也不像政治学经济学那样令人生畏,要考数学四。于是,二说不说,就它了。老王不好意思地对同学小姜说:“对不住了兄弟!我也想考这个专业。咱公平竞争,最好都考上。”小姜嘴上说着:“好的呀!”脸上却露出了不悦。老王就当没看见。就这样,老王报了一所上海的学校,据说与复旦和同济只一墙之隔。很显然,从理论上分析,这所学校要比本院难考的多,说不想去大上海读书生活?其实,老王就是想赌把大的,要考就考好学校,要去就去大城市。更何况,他早已经厌倦了当时的生活,恨不得马上逃离。

    考试结果很快就出来了,老王总分过线且排名第二,但英语只考了51分,离59分的单科线,尚有差距:而小姜同学同学则考得更不如人意。

    老这次比较务实,希望采取行动,抓住机会。他先是主动给招生院校相当工作人员打了电话,询问如果总分上线,单科未上线是否还有机会被录取。得到的回答是:尚待研究,如进入面试环节,会通知考生。老王一颗悬着的心,还是无法平静。难道就坐以待毙,听天由命?不,绝不能这样。机不可失!他找到了一位比较熟识的老师,将自己的焦虑说了出来。这位老师建议他去找找本校主管教学的副院长,或许能有所帮助。

    就这样,老王去找了那位副院长,当然,这次不是空着手去的——两瓶名酒,一盒补品。这是老王第一次给领导送礼,在去的路上,他一路低着头,生怕被熟人看到,同时,心里不断念叨:这算什么,这不过是人之常情。忽而又在心里骂自己:怎么这么不要脸,用父母的血汗钱去送礼……

    但最终,他还是厚着脸皮,壮着胆子敲开了领导家的门。接下来的一切,似乎出乎他的预料。领导热情地接待了他,又是泡茶,又是剥桔子。问明了来意后,领导说:小王,不要担心,机会还是有的。临走时,领导握了握老王的手。老王分明感觉到了一股暖流直入心田。穿好鞋子,转身出门的那一刻,他的目光扫过了他带来的礼品……也算是不虚此行了!

    没过多久,老王接到了面试通知。他知道,一定是领导打招呼了。此时,他觉得自己之前的选择是对的,而内心的羞愧则悄悄散去了。他更加坚定了,要把握机会的想法,甚至用“牢牢扼住命运的喉咙”这样的话来激励自己,并最紧一切时间训练自己的英语口语,准备在面试时实现逆袭。然后,他并不清楚,所谓命运,就是指无法靠人力改变的社会结构安排。命运是不可改变的。

    老王让家里寄了一万块钱,对他和他的家庭来说,这堪称一笔巨款,他打算在必要时用这一万块钱去“扼住命运的喉咙”。就这样,小王怀揣着一万块去了上海,中国最大最现代化最洋气的城市。

    面试的过程并不复杂,很快老王就看清了自已面临的形势:政治学理论,原本招4人,现在缩减为3人,原因是报考人数少且普遍考的不好。老王算是考的不错了,专业课排名第一,遗憾的是英语没上线。排在他前面的有两人一个是女生,考的不错,长的也不错,百分百没问题。后来才知道,这位美女是“跟读生”,去年已经考过一次,没考上,今年又考。但从去年开始已经跟着考上的人一起读研究生课程。这是什么神操作,但现在我也没弄明白。只知道此人是某上将的儿媳妇儿。

    另外一个是男生,是金陵学院院本部的,考的也不错,总不是很高,但每科都上线了,排不出毛病。后来才知道,此人也是有些背景的……

    第三名,就是老王了,似乎大有希望。然而,不幸的是,忽然又从金陵本部调剂来两人。这还有希望吗?老王心里清楚,机会几乎为零。

    面试过程中,老王发扬了当年高考时的作风,表现得从容自信,尽可能地展示出了自己在专业课上的积累和功底。几位导师虽然也给予了肯定,但在录取问题上,他们都表示无奈和遗憾。

    他对自己报考的老师说:“两年后我还会卷土重来,还报考您的研究生。”

    对方回答:“好,我两后等着你,不见不散。”

    见此情形,老王明智地选择了放弃最后一搏。从带来的一万块钱中拿出两千多元购买了一台海鸥相机。剩游船游览了黄浦江。去复旦大学逛了一天,在志达和鹿鸣,买了一大堆政治学专业书藉。

    回到长沙,刚进校门,就碰到了正准备外出的同学阿晨,对方问:“怎么样?录取了吗?”老王惭愧地一笑:“没有。”“那你背着的这一大包东西是什么?”老王回答:“书啊!我准两年后再考。”阿晨只回了两个字,“傻逼”,就扬长而去了。

    老王一开始摸着头,觉得莫明其妙,但很快就明白过来了:也许阿晨骂的是对的,自己就是个傻逼,让你去扼住命运的喉咙,你却买了沉甸甸的一堆书回来。

    一个月后,老王打起背包就出发,去了另一个“大城市”——铁岭,走上了自己军旅人生的第一个岗位。这一年,他二十三岁,身边人还都叫他——小王。

    (未完待续)

    明日预告:

    第二次,2005年,考上才能离开“大城市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资深讲师老王的两次考研经历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rdpik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