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的起源》3:隐喻的根基
进化的策略是在你的 DNA 里预装一个种子,给后天的学习做好准备,这样一旦要学的时候,你会学得特别快。这个机制,叫做“先备学习”。
1.“先备”学习
现在科学家有充分的把握,人刚出生的时候并不是一块白板。大脑中已经“预装”了很多东西,相当于是各种本能。比如婴儿刚出生没几天就能很好地判断人的感情。你对他发火他就会吓得哇哇哭,你对他笑他会感到很愉快。
当然,DNA 编码能携带的信息量毕竟有限,不可能什么知识都给你预装好,绝大多数知识肯定得一边长大一边慢慢学习。
但是心理学家有一个洞见。有些知识,虽然不是完全预装的,但也不是一点都没准备。进化的策略是在你的 DNA 里预装一个种子,给后天的学习做好准备,这样一旦要学的时候,你会学得特别快。这个机制,叫做“先备学习(prepared learning)”
比如说语言就是一种先备学习。小孩一出生都不会说话,你教他中文他就会中文,如果你教他英文,他就会英文。中文和英文并没有预装在他的大脑中。但是小孩学习语言跟一个什么人工智能程序学语言还是不一样的,他并不是零基础!人对于学习语言是有准备的,孩子一出生就对人的语音特别敏感,在成长过程中会主动关注语言。孩子学语言学得特别快,那是因为人的大脑中肯定已经预留了某些和语言学习有关的东西,学语言只不过是往里填补而已。
先备学习还表现在,像蛇、蜘蛛、陌生人这些可能有危险的东西,你不用特意教他,孩子似乎就知道应该离他们远点。当然这个所谓的“知道”也是学来的,但是这是有准备地学。
威尔逊说,有人做实验,让小孩子从小就接触、甚至是把玩那些不咬人的蛇,那孩子就的确可以不怕蛇。但是!只要遇到一次事件,让他认识到蛇是有危险的 —— 并不一定是被蛇咬了,只要能认识到蛇的危险就行 —— 那么他从此之后都会非常怕蛇。
学习“不怕蛇”很慢,但是学习“怕蛇”,就是一瞬间的事儿。这说明怕蛇是一种先备学习,基因中已经预留了跟怕蛇有关的信息,只是需要一次触发才能真正学到而已。
那由此说来,既然人类演化过程中一直都伴随着花和星星,我们喜欢花和星星,是否也是一种先备学习呢。
总而言之,自然选择已经在大脑中预设了各种偏好,很多东西你可能现在还没感受到 —— 但是等你将来面对这些东西的时候,你的偏好会被激发出来。
有些事物是一旦见到,就再也不能忘记了。……就好像你们“前世”很熟一样。
说服别人的一个好办法是“先同步、后领导”。感情同步,本质上不就是跟人头脑中预设的东西取得同步吗?
那么文艺创作最好的办法,就是调用观众“前世就很熟”的那些东西。你要是能做到这一点,让人感觉“虽没见过,却看着面善,心里倒像是远别重逢的一般” —— 那可是贾宝玉初见林黛玉的效果。
最常用的一个手段,就是比喻。
2.明喻和暗喻
任何写作课程在讲到比喻的时候,都会讲明喻和暗喻。
所谓明喻(simile),就是明确的告诉你这是一个打比方。比如“你的眼睛像大海”,还有我儿子那句“烟花就好像花一样打开,像星星”。其中有“像”这个字,这就是明喻。
写作课老师会告诉你,明喻太直白了,是个低端的写法。
高级的比喻方法是暗喻,或者说隐喻(metaphor)。暗喻中没有“像”这个字,是直接把一个东西当做另一个东西说。
暗喻在诗歌中非常常见,比如“载不动许多愁”这句话中,愁似乎是有重量的 —— 但是李清照又没有明说什么“我的愁啊就好像有了重量一样”,显然李清照的说法更高级。
威尔逊认为,比喻这个艺术形式,对人类太重要了。他说如果没有语言,人类就还是动物;但如果没有比喻,那人类就还是野人。
比喻的本质,是用一种事物去形容另外一种完全不同的事物,这是一种创造。为什么把眼睛比喻成大海?大海和眼睛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东西,但是如果你能从眼睛里找到大海的感觉,这就非常文艺。
最关键的是,比喻可以调动人的感情。威尔逊说比喻是对语言进行感情投资,用感情鼓动人心,去推动文明进步。当然这又回到了昨天说的文艺要为群体进化做贡献的说法。不过你要是不喜欢这种冠冕堂皇的说法,还可以借用《以大制胜》那本书的语言:比喻,是一种说服力。
威尔逊并不介意什么明喻暗喻的区别,我也觉得没有本质区别。能找到一个新鲜有趣而又调动了感情的说法才是关键。比如威尔逊引用了叶芝的两句诗 ——
Two girls in silk kimonos, bothBeautiful, one a gazelle.
两个都穿着和服的少女,美丽,其中一个像瞪羚。
把女孩比喻成瞪羚,有没有“像”字都是高明的。
比喻还可以用在幽默上,威尔逊举了两个例子。比如你要形容一个外向但是专横跋扈的人,你可以说“他是一头永远在寻找瓷器店的公牛”。如果你要形容一个自恋的人,你可以说“他是他自己心中的传奇”。
比喻要想用得好,就得调用人们文化中已有的东西。比如现在各种文化中,狐狸,都被用来形容聪明、秘密又自私的人,这是因为狐狸给人的本能印象就是这样。当然,如果你能在狐狸身上发掘一种新感觉,那绝对是创造,但是创造不能凭空而来。
3.类型片与原始人
好的文艺作品都要跟人心产生某种共鸣,而所谓“人心”,其实就是自然选择给我们头脑中留下的偏见。文艺作品要做的,就是利用这些偏见跟你说话,这样你才能听进去。
威尔逊特别强调了“大草原假设”这个思想。“大草原假设”认为,我们现在的各种偏好,往往都是由我们的祖先在非洲大草原上的生活经历决定的。
比如说,很多伟大电影的剧情,似乎都能找到原始人生活的影子。威尔逊自己把一些经典电影总结出几种原型 ——
英雄故事。讲的就是和敌人斗争、和自然斗争,然后取得胜利,自古以来这都是最受欢迎的故事。
悲剧英雄故事。起源于原始部落的领导人。故事里的领导人有很高的地位和很大的权力,但是有一个致命的缺点。因为这个缺点,导致他犯了一个大错,自己和整个部落都遭受失败。像《公民凯恩》《阿拉伯的劳伦斯》《教父》这些电影,都有因为领导人自身缺陷而犯了重大错误的剧情。
怪兽片。人类从原始社会以来就害怕荒野中的大型捕食动物,这是写在我们基因里的非常强烈的一个情感。
探索。采集狩猎的时候,我们得东找西找,像《印第安纳琼斯》之类的探险寻宝电影就是这个类型。
友谊。一般讲述的是两个男性或者两个女性联手去办成某件事,故事和爱情无关,突出利他主义和合作。
新世界。在历史上,人类也是在不断地发现新领地。
这些类型片之所以好使,因为它们不是哪个剧作家或是小说家拍脑袋就编造出来的,而是人的基因里就有这些东西。能从人类演化史中找到根源,这个东西才能引起人们的共鸣。
不过话说回来,就算文艺创作是在迎合进化带给我们的偏见,可偏见毕竟是有局限的。如果文艺永远建立在偏见的基础上,那恐怕是死路一条。那文艺到底应该往哪去呢?
《创造的起源》4:科学的文艺和文艺的科学
科学和人文应该联合。科学帮人文扩大视野,人文帮科学寻找意义,这样的结合能帮助人类挑战更厉害的哲学问题。
电视剧《心灵捕手》(MindHunter)。主人公是 FBI 一个谈判专家,专门和挟持人质的犯罪分子谈判。
其中有个情节是主人公给人讲课,讲的内容就是怎么和犯罪分子谈判。他讲得头头是道,可是剧中听课的学生们非常不耐烦,下课铃声一响马上就跑了,主人公话都没说完,很无奈。
主人公发现隔壁一个教室却没有下课,有个年纪更大的人在讲犯罪心理学,而课堂气氛非常热烈。他走过去一听,果然那个人讲得更有意思。那人说,以前的犯罪,杀人总是有原因的,或者谋财害命、或者仇杀或者情杀 —— 但是现在的人犯罪常常看起来没有任何原因。随随便便就把一个陌生人给杀了。这种情况背后的犯罪心理学是怎样的呢?剧情由此展开。
这理论听着跟真的一样。《心灵捕手》是根据真实案例改编的,剧中的 FBI 探员都有原型。那也就是说,编剧下了功夫,剧中提到的犯罪理论和谈判技术,很可能都是真的。
这就非常有意思了。你只是为了娱乐而看个电视剧,居然学到了一点心理学。
而且这可能还是比较前沿的心理学。试想如果有个电视剧,融合一些最先进的科学结果,让领域内的专家也能从中学到新东西,那是一种什么样的景象。
《创造的起源》的作者威尔逊,大概也会喜欢这样的电视剧。他可能会说,那些表现传统的人际关系、只会迎合人们基因中简单情感的文艺作品,以后还能有市场吗?
威尔逊对传统文艺表示强烈的批评。威尔逊说,像诗人、小说家、文艺理论家这些人,虽然是从事创作,但是根本不懂科学。你要真给他们讲讲现代生物学眼中的人到底是怎么回事,他们会感到很震惊,完全超出了他们的认知。你们搞文艺创作的,专门琢磨人的事儿,却对跟人有关的科学一无所知,这不荒唐吗?
比如说小说吧。传统上人们读小说大约主要是满足一种社会心理需求。从原始社会开始,我们就想知道部落里每个人的故事,别人经历过什么、喜怒哀乐是怎样的,所以有人的地方就有各种八卦。而且我们也愿意和别人分享自己的故事。小说满足了这种心理需求。但是自从小说变成严肃艺术,我们又都想从小说里学到些人生的知识 —— 那这行不行呢?
行是行,但是诗人艾略特对此有过一个警告。要从小说中获取关于人生的知识,始终是隔了一层 —— 艾略特说,你读小说获得的并不是“关于人生的知识”,而是“别人关于人生的知识”的知识。
小说家要是有见识还好,小说家要是对关于人的科学一无所知,根本没见识,这不耽误读者吗?
威尔逊的另一个批评,是文艺受人类自身的限制太大。
人的眼界非常有限。各种感知之中,过分强调了视觉和听觉,尤其是视觉。人眼可见的光谱范围非常窄,那威尔逊说,如果有一种艺术形式能够表现可见光以外的世界,那会是一种怎样的作品?
人的听觉在整个动物界来说几乎是最差的。蝙蝠能自己发出声波,然后通过声波的回声来感知周围的状况。人类能分辨出一个声音大致是从哪个方向传来就很不错了,而蝙蝠却可以从声波的细微变化中感知物体的形状和速度,这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还有一种飞蛾,它能够感知到蝙蝠发出的声波,于是和蝙蝠展开声波上的斗法,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境界?
还有嗅觉。人类的嗅觉极其有限,哪怕是经验再丰富的猎手,行走在热带雨林中,也只能捕捉到很少的气味。可是热带雨林中的动物,哪怕是昆虫,都对气味极其敏感,环境中有成百上千种不同的气味。动物之间交往不同气味是不同的信号,有的表示求偶、有的表示信任、有的表示敌意,这些又都是怎样的感觉?
有些所谓“漂浮生物”,比如某些昆虫,永远都生活在水面上。它们既不沉入水中,也不会离开水面,它们的整个世界就是二维的。
![](https://img.haomeiwen.com/i4149123/dd3205e8efa31926.png)
它们的水面生活非常成功,有捕食、有繁殖、有社交。但是对它们来说,二维的水面就是整个宇宙。你要对一个这样的昆虫讲三维的世界是什么样子、宇宙有多大,它肯定无法理解。
那么威尔逊就问道,我们人类的世界难道不也是这样吗?我们的视野是不是太有限了?试想将来有人能用什么技术,把动物界的各种体验直接传达到人脑,那将是何等丰富的艺术体验。
所以人文要想发展,需要科学。而另一方面,科学也需要人文。
表面看来,今天的科学家相对于文艺工作者是比较硬气的,有一种智力优越感。但是如果你仔细考察现在的科学家,你会发现他们和牛顿、达尔文那个时代的科学家不在一个量级。
以前的科学家都是科学大家。他们对整个学科有深入的见识,有自己的观点,能控制住场面,能跟公众说上话。而今天绝大多数的科学家,则被威尔逊称之为“学徒”。
大部分科学工作者做的都是极其专业的“小”问题。所谓的“生物学家”,并不是研究整个生物学,他其实只研究一种细胞膜,或者一种特殊的蜘蛛。他们把这些小问题确实研究得很明白很深入,但如果你让他们说说生物学里那些方向性的、有哲学意义的大问题,他们没有那个水平。
这并不是说现在的科学家不努力。这个原因是现代科学的分工越来越细,每个研究者都躲在一个角落做小问题,而且就连这个小问题还是很多人合作的。
现代科学的评价体系,看的是单点突破的能力 —— 要的是你在某一点,得能宣称自己发现了什么。至于说对全局的了解,写本书介绍整个领域这种工作,不会给你带来任何学术荣誉。哪怕你出一本畅销书,对学术地位也没有任何帮助。
那公众要不要了解前沿科学?科学家有没有责任给科学找到意义?像“人的意识”这样的大问题,很可能需要多个学科、甚至科学和人文交叉研究,我们现在有多少这样的全能人才?
由此得到
大部分科学家做的都是小工作,他们几乎不思考什么“科学的意义”。而人文,则在自己的小圈子里走到了死胡同。
所以威尔逊呼吁,科学和人文应该联合。科学帮人文扩大视野,人文帮科学寻找意义,这样的结合能帮助人类挑战更厉害的哲学问题。这就是威尔逊这本书的逻辑。
评论
近年以来,美国的人文艺术正在积极使用科学知识。像《心灵捕手》这样直接引用最新科学结果的作品并不罕见。学术圈来说,那些在一线的哲学家,恰恰都是在使用最新科学成果。物理学有什么新思想他们知道的比绝大多数非本专业的物理学家都多。在关于意识的话题上,哲学家提供了非常有价值的思想和观点。
反过来说,也有很多科学家在做人文的工作。卡尔·萨根、尼尔·泰森,包括霍金在内,都是很喜欢搞人文的职业科学家。
可以说,人文和科学,已经在结合。威尔逊呼吁的这个趋势,已经开始了。比如说“科幻”,几十年前可能是专门面向中学生的偏门,而现在在美国早就成了主流,科幻小说和严肃小说、科幻电影和严肃电影之间已经没有明显的界限。
威尔逊人老、看的片老,但是心并不老。这本书的批评精神,往前看的精神,非常值得我们学习。经典文艺已经是……经典。梵高再可爱,他已经死去一百二十多年了。
泰勒·科文关于艺术欣赏有个忠告。他说你们听歌的话最好听新歌 —— 听老歌的危险是你可能会跟你的父母喜欢同一首歌曲……那多尴尬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