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妈妈,妈妈,你再不理我,我就要打死你!”
正在客厅里和我聊天的莹莹奶奶、莹莹妈被这一句突如其来的话惊得几乎跳了起来,两个人忙奔向卧室,那里,难得守在家里带孩子的莹莹爸黑着脸,莹莹也一副气恼的样儿,指着爸爸大声嚷嚷:“妈妈,爸爸是个无赖,我不想要这个爸爸了,让他滚。”
什么情况?
细问之下,原来是父女两个玩跳棋,爸爸悔了一步棋,莹莹不依,结果就急了。
真是出口成“脏”。
莹莹妈告诉我说,这已经不是莹莹第一次“出口成脏”了。
前两天,也是这样的场景。那天吃晚饭,莹莹把饭洒了,奶奶说了她两句,结果,孩子放言:“臭奶奶,不要你管,我要拍死你!”
爸爸很恼火,老人也很震惊,这岂不是天生的“忤逆不孝”?
爸爸当即就教育批评了她,并把她拎进了“小黑屋”,孩子眼泪汪汪的,妈妈忍着心疼,也跟着教育,要她尊重奶奶,不许说不文明的话,还跟奶奶道了歉,这事儿才算是过了。
没想,才过两天,她似乎就已经忘了这个教训。
据莹莹妈说,幼儿园的老师也时常反映莹莹这段时间经常把“傻逼”“臭狗屁”“滚蛋”“讨厌鬼”等等污浊的词汇挂在嘴上。还威胁小朋友要“杀了他们”“把他们踢到太空里去”“砍断他们的腿”,有个小朋友还被吓哭了。
奶奶暗地里抹了几把眼泪,说这孩子变“坏”了,暴力到让人“崩溃”。
莹莹妈无助地看着我,我的脑海里搜索着这个孩子的各种情形,终于明白,这应该是“诅咒敏感期”的典型症状。
只不过,这一下,来得有些凶猛。
我过去温和地抱抱她,轻声地问:
“如果爸爸妈妈都走了,那你没有爸爸妈妈陪伴了,会多孤单呀?以后该怎么办呢?再说,你真的想变成一个没有爸爸妈妈的孩子吗?那首歌是怎么唱的?有妈的孩子像个宝,是不是?爸爸妈妈永远爱你,你舍得他们走吗?”
“额……那还是不要死了吧。”4岁多的孩子,想了半天,终于奶声奶气地说了话。
看来,孩子还是很天真的。
大人也都舒了口气。
02
什么是“诅咒敏感期”呢?
根据敏感期理论,诅咒敏感期一般出现在3岁左右,这跟每个小孩的语言敏感程度有关。
诸如“打死妈妈!”“杀死爸爸!”“摔死奶奶!”“臭妈妈!”“坏奶奶!”等等,爱骂人,爱发狠诅咒,越是阻止就越喜欢这样说。
很多妈妈们为此苦恼不已,觉得孩子出口无礼,变得“没教养”,是自己教育的失败,因此就会对孩子越发严厉。而孩子则越发任性,令人头疼。
其实,不必着急。
这正是代表孩子在成长——孩子的语言发展敏感期。
孩子从开始呀呀学语起,就一直在体会语言的微妙。
孙瑞雪老师在《捕捉儿童敏感期》里讲道:1岁多的儿童,当发现一个词语和一个外物能配上对时,他会重复进行这种配对,比如:“妈妈!”“哎!”“妈妈!”“哎!”在这一叫一答中他享受着语言能指称带来的喜悦。这是儿童语言敏感早期的表现。
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很快发现一句话能表达一个意思,很快,孩子就会留意到语言本身是有力量的,一句话有时候会产生一种强有力的效果。
诅咒敏感期是语言敏感期中的一个表现。当孩子发现语言本身是有力量的,尤其是有些话能够像利剑一样刺伤别人,孩子就会使用强而有力的语言来试探、发展自己的力量,并观察别人的反应。
第一次天天对爸爸说“我要炸飞你”“我要打死你” 的时候,天爸的反应是很强烈的,甚至也说:“我不要你了!我做别人的爸爸去了!”结果,天天后来也学会了:“我不要你了,你去做别人的爸爸吧!”
可见,孩子体会到了语言的杀伤力。当他发现语言的力量后,就会经常性地使用这类语言来故意激怒你。
只不过个体有差异,也许不同的孩子所表现出来的程度会不同。
现在你明白了吧?孩子所说的那些“刺激性”的话,不过是他在探索语言力量的方式,至于话的内容,并不是他心理真实意思的表达。
这就像是孩子看见一把刀,他拿着刀来刺你,只是他很好奇地想看看刀是做什么的,而不是想杀死你。
03
孩子的各个敏感期,都是他们探索学习的过程,随着成长,过了这个阶段也都会自然而然地消失了。
诅咒敏感期也是如此,在一段时间以后就会悄无声息的过去。
对于其他敏感期而言,孩子一般都需要得到满足才会顺利度过。而对于诅咒敏感期,却相反,父母的反应越强烈,可能就越容易激发孩子使用诅咒语言。
如果你的孩子也出现了诅咒敏感期,千万不要反应过于强烈,因为,你的反应越强烈,越容易激发孩子不断地使用诅咒性的用语。
一般来说,小朋友只在“诅咒敏感期”才会有足够的兴趣去如此表达,如果成年人对此反应过激,或者让他们感到,在生活中经常看到或听到类似的表达方式会让他从中受益,孩子就有可能形成无意识的习惯,并延伸下去。
所以,对付诅咒敏感期最好的方式就是冷处理。你要知道孩子说脏话狠话只是在一定阶段内的行为,那就无须为此大惊小怪,平和淡定地面对就好了。
早教专家林怡在《别以为你会爱孩子》一书中举例了她跟一个处于诅咒敏感期孩子的对话:
“我要杀死你。”从孩子那澄澈的眼神可以看出,她说这话并没有恶意。
“是吗?我要是被杀死了,你就再也见不到我了。”
“那你去哪儿了?”
“我就变没了。”
“那我要把你砍断。”
“我要被砍断了,就需要用胶水把自己黏好。要黏不好就麻烦了,我就死掉了。”
“那我把你头砍下来。”
“那我的头一定很伤心,因为它不能跟我的身体在一起了。”
……
从始至终,林老师只是很平淡地面对孩子的这个行为,并没有给她讲道理,告诉她这话有多狠,有多不受人欢迎,只是很自然地呈现后果给她。
聊了几句,孩子很快被别的事情吸引了注意力,也就把要杀人砍人的念头给忘了。
过了几天,孩子再也不曾提起过这个话题。
确实,一般来说,如果不是特别在意孩子的诅咒,并表现出“一点也不好玩的意思”,当孩子发现他的“脏”话、狠话并没有获得想象中那么强烈效果时,慢慢也就会失去兴趣,从而逐渐顺利度过“诅咒敏感期”。
好了,明白了“妈妈,我要杀死你”背后的真正原因,那我们应该怎么去做呢?
很简单,当孩子再次出现这种行为时,全家要达成共识,不焦虑,不镇压,而是“冷处理”。
当孩子再吼“奶奶你真是个大笨蛋”时,奶奶会冷静地告诉他,奶奶会做菜烧饭给他吃,不是笨蛋,这样说奶奶会伤心的;
当孩子喊“妈妈我要把你头砍断当球踢”时,妈妈会平和地告诉他,妈妈会把头黏上去,虽然很伤心,但依然很爱他……
所以,不要再误会这个特殊阶段的孩子了,也不必过度紧张、忧虑,冷静面对,对症下药,相信那个乖巧可爱、善解人意的宝贝,很快就回来了。
朋友们:你家孩子有出现过类似的问题吗?宝妈们又是怎么处理的呢?下面留言区,告诉我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