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网上看到一个视频,肺都要气炸了。
北京东城某小区,一个三十多岁的女人带着女儿站在阳台窗户外准备跳楼。孩子惊恐万状地哭喊:“妈妈,我不要……”女人歇斯底里声讨老公:“什么都没有,什么也不会,跟小三在一起三个月了。我不图你别的,就图给孩子一个完整的家……”
满脸倒霉相的男人跪在地下苦苦哀求。旁边还有人在劝:“过不下去,离婚也比跳楼强啊。快下来,别伤着孩子。”
真是颠倒了三观。
对男人有怨恨可以吵架离婚,实在绝望哪怕自我了断呢,拉着年幼的女儿一起出现场算怎么回事?加大较量筹码吗?万一有个闪失怎么办?让孩子目睹并参与这种过激行为,想没想过孩子心里阴影的面积?
类似事情还挺多。
因违停被罚,上海松江一个女人抱着年幼的孩子(一说是外孙)对交警连出恶语拉扯推搡。警察忍不了她的嚣张,一个绊摔将她控制,怀中孩子重重摔在坚硬的地上。
带着孩子故意往风暴眼上凑,这是孩子亲人干的事吗?即使笃定警察不会动手,但发生在孩子脸前的激烈争执,恶形恶状,不怕吓坏孩子吗?
还有自媒体平台花样百出的“虐童”视频。
视频一:
金发母亲将不满周岁的孩子,随意在泳池抛丢,按压,任由婴儿拼命挣扎,哭叫,咳嗽。这是在训练孩子吗,这是拿虐待孩子博眼球。我的心提到嗓子眼,唯恐一口水进气管里呛死。我曾在私教陪同下,第一次把头潜进水里,灭顶之灾的恐惧立刻将我攫住。一个刚出生的婴儿,面对兜头压过来的水流,会惊恐到何种地步?
视频二:
年轻父母往幼童嘴里喂芥末膏。毫无提防的孩子大口吞下,辣得涕泪横飞,疯癫抓狂,旁观的父母哈哈大笑。如此消耗孩子用生命相托的信任依赖,以此换取点击率,这样的父母是不是太缺乏人性了?
有人说,三岁前的孩子就是个没记忆的小动物,吃饱喝足不灾不病就行。那时的事情他哪里会记得?
甚至还凑到别人脸上问:“三岁前的事情你记得吗?”
的确,三岁之前的事情我们基本无法回忆出。但这并不代表大脑没记忆,对我们的心理不产生影响。
惨烈的刺激过后,孩子会出现创伤后应激障碍。
噩梦。经常在梦里重现当时场景,不断重复体验创伤时的情绪和感觉。
警觉。容易受惊吓,出现哭泣,焦虑,紧张,发热等症状。
时间久了,这些东西形成潜意识,左右着孩子对外界的态度,怕警察,畏水,对身边的人戒备,无法与人建立亲密无间的关系。
形成负性心理人格,或懦弱胆怯,或暴戾粗野,甚至形成反社会人格。有时我们奇怪一个人的做法不可思议,答案也许就在他早年的悲惨遭遇中。
悲悯之人往往对幼童屏蔽悲惨恐怖的场面。
奥斯维辛集中营里,一位父亲面对每天有人被残忍虐待杀害的情况,对年幼的儿子说:“这是在做游戏。”他自己最后也被杀害,儿子却靠着“游戏心态”在残酷的环境中生存下来。
用爱规避残忍,可以让孩子获得保护。
直面恐怖,则会给孩子带来身心戕害。
1920年美国心理学家华生主持了一个实验。实验对象是九个月的男孩阿伯特。他先将白鼠放在小阿伯特身边。小男孩好奇打量着这个毛茸茸的小家伙,试图触摸它。实验开始了。每当白鼠来到阿伯特身边,实验人员就在阿伯特后脑敲响钢管。阿伯特剧烈抽搐,浑身颤抖,哇哇大叫。每次都是这样,渐渐地再看到小白鼠,不敲钢管也害怕极了。华生又将其他小动物甚至毛绒玩具放在阿伯特身边,都会引起阿伯特恐惧逃避。
为什么他的妈妈会同意儿子做这个毫无人性的实验呢?因为实验人员承诺每天可以支付一美元。并且华生保证,实验对孩子毫发无伤。
试验成功了,证明人的恐惧不是天生就有,而是外界刺激所得。侧面验证了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论。
小阿伯特却没那么幸运,日复一日不断叠加的恐惧体验,摧毁了孩子的安全感和对生的渴望,6岁就郁郁离世。
对年幼的孩子全身心爱护,主动规避风险,让环境富有规律并且可预测,对锻炼考验等行为,做好过渡和铺垫。只有这样,才会促进孩子建立良好的安全感,保证积极健康的自我发展,这是为人父母必须的功课,这是为人父母的天赋职责。
因为,孩子真的伤不起。
;H�(�h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