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之前如何做心理铺垫,如何给剧组找借口,如何说服自己人家改编不易多多包容……当看完新版《倚天屠龙记》张翠山自杀一幕后,终于感受到了心态瞬间崩掉“一刻也忍不下去”的感觉……
《新倚天屠龙记》:最矫情的张翠山,谁的锅?我是极喜欢这射雕三部曲之一的《倚天屠龙记》的。
作为一个原著党,从旧版、新版、新修版,反复看过好几遍。于是每演绎到一个情节时,几乎都能在脑海中同时过一遍当时文字所描述的情景。
所以我观剧的评判标准只有一个:符合原著骨魂。
一
《甄嬛传》大热的时候,也让人记住了一位演员——果郡王。
是的,即使不知道这位演员的名字,但看过《甄嬛传》的人,一定知道果郡王。
那时候的果郡王,多么倜傥多情、玉树临风的一位深情佳公子。
有多少少女情怀的女子,对这位望而倾慕。
时隔数年,重见果郡王,竟是在新《倚天屠龙记》。
岁月虽消磨人容貌,但也属人之常情。但不能连演技都被消磨啊……
讲真,这位张翠山委实跌破期待。
二
也许不仅是演员的锅。
剧本也很奇怪。
在接回受伤的三哥之后,张翠山在床边作文式的浮想联翩抒情,实在违和。
在王盘山上,书写24个字,竟舍自己成名的“铁画银钩”而用普通的剑,一下子就失了人物特色。
而在自杀前的一段诗人附体式吟咏,更让人黑人问号脸——???
张五侠啊张五侠,你是怕别人不知道你要自杀所以要吟诗让人来拦住你?可惜了,在场各位好像都被你的表演“迷住了”一点也不想打断的样子……
这好像是新版的“一大特色”:时不时演着演着就成了舞台剧,人人都在如看客一般看着场内人表演,所有互动都缺乏角色代入感。
角色代入感,是指每个人都有独立的性格,同一件事情发生在大家面前时,每个人所传递出来的反应是不一样的,是复杂的,是有层次的,呈变化状态的。
而现在的剧,大多模糊了这种界限。譬如一场戏,当主角愤怒时,配角一可能同样愤怒,配角二可能有愤怒有担忧,配角三可能表面愤怒暗地里幸灾乐祸,配角四可能毫无感觉……当每个角色明白自己的任务时,镜头带过所呈现的感觉是完全不一样的。你会感觉面前这是一群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人物。但现在的配角戏,往往更像背景板。镜头过处,人人都是同一种表情。卖力,而苍白。
三
不得不提还有张五侠的配音。
用“拿腔捏调”来形容不知道会不会量词过重?一言蔽之便是怎么听怎么不舒服。
当屏蔽了声音只看画面时,还要舒适很多。
不仅是张五侠的配音如此,其他人的配音个别时候也有这种现状。
总是时不时来个奇怪的断句。
听得让人……简直不知如何形容。
四
被张五侠神奇的吟诗式自杀惊吓到之后,不得不去翻出过往的版本来洗眼睛。
虽然这几天网上热搜都变成苏有朋版《倚天屠龙记》的重新热门,但于我自己,前人的版本中最喜欢的是吴启华版。
吴启华版,当刘松仁饰演的张翠山得知自己挚爱的妻子就是伤害自己敬爱的三哥的罪魁祸首时,极怒极痛,一剑断了青丝难断情丝,一面是一眼惊艳死生契阔十年相伴的妻子,一面是从小到大至敬至亲的三师哥,如何能取舍?外面又有因自己夫妇而起的大敌环伺,而这一切归根到底九曲十八转还是要联系到自己的妻子身上,如何不焦灼?如何不痛彻?这一瞬间的情感在几人之间流转得饱满淋漓。直到赴死最后一刻被师尊接入怀里却又向殷素素微微伸出的手,都延续了这种纠葛的感情。
苏有朋版初看时,大概是被“乖乖虎”的形象影响,总觉得苏气势稍弱。但场中众人搭配得也很到位,纵然是主角突出的戏码,在场人群不至于完全沦为背景板。况且苏有朋有独特的书生气一面,初看虽然不尽及张五侠的侠气,但慢慢看下来,却也应了张五侠“铁画银钩”的书生气。
而果郡王版,委实存在表演痕迹过重的痕迹,书生气书生气,并不是随时随地吟诗就能体现的呀。与佳人相会时吟诗,会让人觉得你风雅;自杀时吟诗,尤其是在众目睽睽之下,将本应让人猝不及防阻拦不及的事件,硬生生变成一出煽情话剧……真想问一句“are you ok?”……
接下来的剧情是期待不下去了。不知道还会有什么打击人的画面。当然,十分期待逆转。然而……让时间和观众来回答吧。
End.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