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的我们心理课,第1期用10节课的时间主要是讲的情绪管理。三个关键字“观止转”,实现我们对情绪观情绪管理。
观:意思就是要正确认识什么是情绪,观察到情绪发生和演变路径,同时看到自己到情绪内在的本质。
什么是情绪?老师第1节课的时候就说了三句话:
第一,情绪是一股能量
就是可以转移的,是可以流动的,是可传染的。这就为什么。如果妈妈情绪不好的话,整个家庭的氛围情绪氛围就会很糟糕,进而引发一系列的连锁反应。
举例:一把钥匙引起的惨案。
第二,情绪的背后是需要。
负面情绪的背后都是未被满足的需要。人类的需要大体相同,如需要被爱,需要被尊重,需要安全感,需要自我实现。(马斯洛需求理论)
第三,情绪是行为的动力。
这个我们可以用艾利克斯ABC理论来解释。引发情绪的往往不是事件本身,而是对事件的看法和观念,看法和观念继而引起情绪,情绪推动行为,不好的行为往往是负面情绪推动的。
刺激源-观念-感受-情绪-行为
刺激源影响的是我们感官感受,引起我们心理反应,然后就是引起了我们的主观感受,进而引发情绪情绪,推动行为行为。给你带来外在的影响。
第四、情绪没有好坏
止,的关键词就是接纳接纳自己,接纳他人和接纳世界。
世界上只有三件事情:我的事,别人的事和上帝的事。
我们如何理解我的事,他的事和上帝的事。
我们如何用4个象限理论,追求“你好,我也好的”心态。
这个世界上本没有那么多坏人和坏事,多数情况引起你不适的是和他人观念不同,但你仍然想改变他人的事;你想改变上帝的事情,但是后来你发现自己精疲力尽也改变不了上帝,于是你痛苦……
我们要理解,我们能改变的只有自己,从来不能改变他人,更不能改变环境。观察自己,改变自己的人,不要去向外寻求。认可他人,说出自己的需要,并教会他人如何满足自己的需要。也不要甩锅给他人和环境。外求的意义并不大。
上节课,老师带领了我们走进来了“转”。转念的关键词就是要使自己有力量。转的就是让自己幸福,快乐和自在。这就要求自己满足自己的需要,同时教会他人满足自己的需要。
自己满足自己的需要最重要的是什么呢?
是找的自己到底需要什么?
有的人会认为我自己需要什么,难道我自己不知道吗?
但事实上因为我们的思维逻辑,大脑往往会欺骗自己,同时因为防御系统,你真的有可能不知道你自己要的是什么。
如何知道自己到底要什么呢?
这就需要我们从期待去分析背后的需要。期待就是需要的外显表现。因为需要在意识深层次,我们很难得去识别他。但是期待会是具体的,比较容易看到。
比如情人节,我期待老公能给我一个礼物,这个期待就很具体,我们就能一下子抓住它。而这个期待背后的需要是-我需要被爱,需要被重视的安全感。
从对别人的期待上可以看到和分析到我们内在实际的需要。
所以我们需要看到我需要被爱的这个需要,然后再教给老公如何去满足自己的需要。
上节课讲完了,“转”的两个原则和4个步骤。
两个原则:
1.不要把想象当成现实。
2.不要培养对立面。不要把自己置于他人和世界的对立面。
4个步骤:
1,多用于我开头,少用你开头,因为用你开头的话很容易造成他人的被指责感。
2,陈述事实。不要都说自己的想象,不要过度解读。
3,说清自己对这件事情的真实感受,以真诚和敬意的态度对对方说。
4,说出自己的需要和请求。
我用我自己上节课作业案例,把这两个原则和4个步骤进行一下进行阐述,让大家更清晰的了解。
大家都看过我上一节课的作业:我大姑家孩子想要他两个孩子到我家来过暑假,同时姑子两孩子来了,小姑子的两个可能也会来,因为小姑子平常讲话没有分寸,经常讲负面情绪满满的话,造成我对她印象不好。
因为四个孩子要来,再加上小姑子对大姑子说类似“我可能不喜欢她们来”这样的话。造成我负面情绪满满:一个情绪是焦虑,另外一个情绪是气愤。
这个焦虑和气愤气是怎么来的呢?我用两个原则分析一下。
第一,把想象当做现实。因为我对小姑子的毒舌的主观印象,就想象出来她在背后说了很多我不好的话。其实,她也就就讲了一句说“不要来”,不知道我喜不喜欢这几个小孩。所以我就把它当成了事实,灾难化了,把我的想象想换成了事实,就造成我对小姑子的一种埋怨和气愤的负面情绪。
第二,不要培养对立面。事实上呢,这个事情一开始我就把先生和先生家里的孩子放在了对立面。我主观上还是把他们看出成他家的孩子。这样自然而然,也就把老公放在了对立面上。实际上,要处理这个事情,是要问和先生一起去面对和处理的,因为我跟先生才是一家人。所以,在沟通层面上,需要和老公作为同一立场去对外(他的家人)沟通。所以这一点我又做错了。
事后,通过这节课。我要用4个步骤和先生进行了再次沟通。
第1个步骤,多说我少说你。我大意是,咱们家的孩子要来,我是很欢迎的。但是因为孩子的陪伴以及这么多孩子的学习,以及后续外出旅游的一些安排,需要我们俩一起好好商量一个最好的方案,以及做好各种预案和准备。
所以我们要用4个,我比一个你,4:1的比例去进行沟通。把我和老公放在一个立场,而不是把老公让在对立面,从而达到不培养独立面。
第2个步骤:陈述事实。这里要说明的是已经发生了的事情才叫事实,没有发生的推测都是想象。
比如我想象的孩子们的孩子来家里会乱糟糟,这是想象不是事实。
我说:你看看我们家有两个孩子,六个孩子要外出旅行的话,管理难度大,且只有一台车坐不下那么多人。然后孩子和我的各种学习会打乱。这才是陈述事实。
第3个步骤。说清楚自己对这件事情的感受。
我是这么说的:因为这么多孩子,会打乱我们家两个孩子的还有课外学习和下一周的旅行安排。我会对能不能管好孩子有一种忧虑感和担心感。另外,已经做好的旅行计划,我也不知道该怎么安排,有种无助感。把我的感受给他说清楚了。
第4个步骤,说出你的需要和请求。
那我的需要是什么呢?我就告诉他,我的需要,就是我们能够安排好这个假期,然后请求他和我一起来商量和讨论方案。
经过这个有招有术的这个沟通呢,我们达成了一个方案,是姐姐家的两个孩子过来。小姑子就不带他两个孩子过来了,因为家里实在太多孩子了。
那么关于学习呢,就是由姐姐家的两个大孩子会监督我家的两个小孩子的学习。
关于旅行,也商量了一个方案,家里奶奶呢,不参加本次旅行,我们一车坐5个人,还有姐姐家大孩子呢,就不参加本次的旅行了,因为前两年都是带她去旅行的。这一次带的是姐姐家小小孩子去,我们一家5口去旅行。旅行完之后,就送他回家,也就是说在我家待一个星期,旅行一个星期,一共待两个星期,这是我可以接受的。
圆满的解决了这次的问题。虽然后来,实际情况是小姑子也来了,又引起了一系列反应,下次再分享。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