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來蘇集》5月3日誦讀內容

《來蘇集》5月3日誦讀內容

作者: 美君 | 来源:发表于2015-05-01 21:28 被阅读0次

烏梅丸證

傷寒脈微而厥,至七八日膚冷,其人躁無暫安時者,此為藏厥,非蚘厥也,蚘厥者,其人當吐蚘,今病者靜而復時煩,此非藏寒,蚘上入膈故煩,須臾復止,得食而嘔,又煩者,蚘聞食臭出,其人故吐蚘,吐蚘者,烏梅丸主之,又主久利。

[[傷寒脈微厥冷,煩躁者,在六七日,急灸厥陰以救之,此至七八日而膚冷不煩而躁,是純陰無陽,因藏寒而厥,不治之證矣,然蚘厥之證,亦有脈微膚冷者,是內熱而外寒,勿遽認為藏厥而不治也,其顯證在吐蚘,而細辨在煩躁,藏寒則躁而不煩,內熱則煩而不躁,其人靜而時煩,與躁而無暫安者迴殊矣,此與氣上撞心,心中疼熱,饑不能食,食即吐蚘者,互文以見意也,夫蛔者蟲也,因所食生冷之物,與胃中濕熱之氣,相結而成,今風木為患,相火上攻,故不下行穀道,而上出咽喉,故用藥亦寒熱相須也,此是胸中煩而吐蚘,不是胃中寒而吐蚘,故可用連柏,要知連柏是寒因熱用,不特苦以安蚘,看厥陰諸證,與本方相符,下之利不止,與又主久利句合則烏梅丸為厥陰主方,非只為蚘厥之劑矣。

烏梅丸

烏梅〔二百枚〕、細辛〔六兩〕、乾薑〔十兩〕、黃連〔十六兩〕、當歸〔四兩〕、附子〔六兩炮去皮〕、蜀椒〔四兩出汗〕、桂枝〔六兩去皮〕、人參〔六兩〕、黃柏〔六兩〕,右十味,異搗篩,合治之,以苦酒漬烏梅一宿,去核蒸之,五升米下飯熟,擣成泥,和藥令相得,內臼中,與蜜杵三千下,丸如梧桐子大,先食飲服十丸,日三服,稍加至二十丸,禁生冷滑物臭食等。

[[蚘從風化,得酸則靜,得辛則伏,得苦則下,故用烏梅苦酒至酸者為君,薑椒辛附連柏,大辛大苦者為臣,佐參歸以調氣血,桂枝以散風邪,藉米之氣以和胃,蜜之味以引蚘,少與之而漸加之,則煩漸止而蚘漸化矣,食生冷則蚘動,得滑物則蚘上入膈,故禁之。蚘蟲之為病,令人吐涎心痛,發作有時,毒藥不止,甘草粉蜜湯主之,將甘草先煎,納粉蜜攪和服。

白頭翁證

熱利下重者,白頭翁湯主之。

[[暴注下迫屬于熱,熱利下重,乃溼熱之穢氣發,過廣腸,故魄門重滯而難出也,內經曰,小腸移熱於大腸為虛瘕,即此是也。

下利欲飲水者,以有熱故也,白頭翁湯主之。

[[下利屬胃寒者多,此欲飲水,其內熱可知。

下利脈沉弦者,下重也,脈大者為未止,脈微弱數者,為欲自止,雖發熱不死。

[[前條論證,此條言脈,互相發明,復出發熱二字,見熱利指內熱,不是協熱,沉為在裏,弦為少陽,此膽氣不升,火邪下陷,故下重也,脈大為陽明,兩陽相熏灼,大則病進,故為未止,微弱為虛,利後而數亦為虛,故欲自止,發熱者,熱自裏達外,陰出之陽,故不死。

下利微熱而渴,脈弱者,令自愈。

[[發熱而微,表當自解矣,熱利脈弱,裏當自解矣,可不服白頭翁,而待其自愈也,乃渴欲飲水之互文。

下利脈數,有微熱,汗出令自愈,設脈復緊,為未解。

[[汗出是熱從汗解,內從外解之兆,緊即弦之互文。

下利脈數而渴者,令自愈,設不差,必圊膿血,以有熱故也。

[[脈數有虛有實,渴亦有虛有實,若自愈,則數為虛熱,渴為津液未復也,若不差,則數為實熱,渴為邪火正熾矣。

下利寸脈反浮數,尺中自濇者,必圊膿血。

[[寸為陽,沉數是陽陷陰中,故圊血,今脈反浮,是陰出之陽,利當自愈矣,濇為少血,因便膿血後見于尺中,亦順脈也,前條是未圊膿血,因不差而預料之辭,此在膿血已圊後,因寸浮尺濇而揣摩之辭,不得以必字作一例看。

傷寒六七日不利,復發熱而利,其人汗出不止者死,有陰無陽故也。

[[六七日當陰陽自和,復發熱而利,正氣虛可知,汗出不止,是陽亡而不能衛外也,有陰無陽,指內而言,此為亡陽,與熱利之發熱不死,汗出自利者天淵矣。

白頭翁湯,

白頭翁〔二兩〕、黃連、黃檗、秦皮〔各三兩〕,右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渣,溫服一升。

[[四物皆苦寒除濕勝熱之品也,白頭翁臨風偏靜,長于驅風,蓋藏府之火,靜則治,動則病,動則生風,風生熱也,故取其靜以鎮之,秦皮木小而高,得清陽之氣,佐白頭升陽,協連柏而清火,此熱利下重之劑。婦人產後下利極虛,白頭翁加甘草阿膠主之。

乌梅丸证

伤寒脉微而厥,至七八日肤冷,其人躁无暂安时者,此为藏厥,非蚘厥也,蚘厥者,其人当吐蚘,今病者静而复时烦,此非藏寒,蚘上入膈故烦,须臾复止,得食而呕,又烦者,蚘闻食臭出,其人故吐蚘,吐蚘者,乌梅丸主之,又主久利。

[[伤寒脉微厥冷,烦躁者,在六七日,急灸厥阴以救之,此至七八日而肤冷不烦而躁,是纯阴无阳,因藏寒而厥,不治之证矣,然蚘厥之证,亦有脉微肤冷者,是内热而外寒,勿遽认为藏厥而不治也,其显证在吐蚘,而细辨在烦躁,藏寒则躁而不烦,内热则烦而不躁,其人静而时烦,与躁而无暂安者回殊矣,此与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不能食,食即吐蚘者,互文以见意也,夫蛔者虫也,因所食生冷之物,与胃中湿热之气,相结而成,今风木为患,相火上攻,故不下行谷道,而上出咽喉,故用药亦寒热相须也,此是胸中烦而吐蚘,不是胃中寒而吐蚘,故可用连柏,要知连柏是寒因热用,不特苦以安蚘,看厥阴诸证,与本方相符,下之利不止,与又主久利句合则乌梅丸为厥阴主方,非只为蚘厥之剂矣。

乌梅丸,

乌梅〔二百枚〕、细辛〔六两〕、干姜〔十两〕、黄连〔十六两〕、当归〔四两〕、附子〔六两炮去皮〕、蜀椒〔四两出汗〕、桂枝〔六两去皮〕、人参〔六两〕、黄柏〔六两〕,右十味,异捣筛,合治之,以苦酒渍乌梅一宿,去核蒸之,五升米下饭熟,捣成泥,和药令相得,内臼中,与蜜杵三千下,丸如梧桐子大,先食饮服十丸,日三服,稍加至二十丸,禁生冷滑物臭食等。

[[蚘从风化,得酸则静,得辛则伏,得苦则下,故用乌梅苦酒至酸者为君,姜椒辛附连柏,大辛大苦者为臣,佐参归以调气血,桂枝以散风邪,藉米之气以和胃,蜜之味以引蚘,少与之而渐加之,则烦渐止而蚘渐化矣,食生冷则蚘动,得滑物则蚘上入膈,故禁之。蚘虫之为病,令人吐涎心痛,发作有时,毒药不止,甘草粉蜜汤主之,将甘草先煎,纳粉蜜搅和服。

白头翁证

热利下重者,白头翁汤主之。

[[暴注下迫属于热,热利下重,乃湿热之秽气发,过广肠,故魄门重滞而难出也,内经曰,小肠移热于大肠为虚瘕,即此是也。

下利欲饮水者,以有热故也,白头翁汤主之。

[[下利属胃寒者多,此欲饮水,其内热可知。

下利脉沉弦者,下重也,脉大者为未止,脉微弱数者,为欲自止,虽发热不死。

[[前条论证,此条言脉,互相发明,复出发热二字,见热利指内热,不是协热,沉为在里,弦为少阳,此胆气不升,火邪下陷,故下重也,脉大为阳明,两阳相熏灼,大则病进,故为未止,微弱为虚,利后而数亦为虚,故欲自止,发热者,热自里达外,阴出之阳,故不死。

下利微热而渴,脉弱者,令自愈。

[[发热而微,表当自解矣,热利脉弱,里当自解矣,可不服白头翁,而待其自愈也,乃渴欲饮水之互文。

下利脉数,有微热,汗出令自愈,设脉复紧,为未解。

[[汗出是热从汗解,内从外解之兆,紧即弦之互文。

下利脉数而渴者,令自愈,设不差,必圊脓血,以有热故也。

[[脉数有虚有实,渴亦有虚有实,若自愈,则数为虚热,渴为津液未复也,若不差,则数为实热,渴为邪火正炽矣。

下利寸脉反浮数,尺中自濇者,必圊脓血。

[[寸为阳,沉数是阳陷阴中,故圊血,今脉反浮,是阴出之阳,利当自愈矣,濇为少血,因便脓血后见于尺中,亦顺脉也,前条是未圊脓血,因不差而预料之辞,此在脓血已圊后,因寸浮尺濇而揣摩之辞,不得以必字作一例看。

伤寒六七日不利,复发热而利,其人汗出不止者死,有阴无阳故也。

[[六七日当阴阳自和,复发热而利,正气虚可知,汗出不止,是阳亡而不能卫外也,有阴无阳,指内而言,此为亡阳,与热利之发热不死,汗出自利者天渊矣。

白头翁汤,

白头翁〔二两〕、黄连、黄檗、秦皮〔各三两〕,右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渣,温服一升。

[[四物皆苦寒除湿胜热之品也,白头翁临风偏静,长于驱风,盖藏府之火,静则治,动则病,动则生风,风生热也,故取其静以镇之,秦皮木小而高,得清阳之气,佐白头升阳,协连柏而清火,此热利下重之剂。妇人产后下利极虚,白头翁加甘草阿胶主之。

相关文章

  • 《來蘇集》3月22日誦讀內容

    五苓散證 中風發熱,六七日不解而煩,有表裏症,渴欲飲水,水入則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多服煖水汗出愈。 [[表...

  • 《來蘇集》3月23日誦讀內容

    傷寒汗出,而心下悸,渴者,五苓散主之,不渴者,茯苓甘草湯主之。 [[汗出下當有心下悸三字,看後條可知,不然汗出而渴...

  • 《來蘇集》3月25日誦讀內容

    大陷胸湯 大黃〔六兩〕、芒硝〔一升〕、甘遂〔一錢七分〕,右三味,以水六升,先煮大黃取二升,去滓,內芒硝,煮一二沸,...

  • 《來蘇集》3月27日誦讀內容

    傷寒本自寒下,醫復吐下之,寒格,若食入口即吐,乾薑黃連黃芩人參湯主之。 [[治之小誤,變症亦輕,故製方用瀉心之半,...

  • 《來蘇集》3月24日誦讀內容

    十棗湯證 太陽中風,下利嘔逆,表解者,乃可攻之,其人漐漐汗出,發作有時,頭痛,心下痞硬滿,引脅下痛,乾嘔短氣,汗出...

  • 《來蘇集》3月28日誦讀內容

    抵當湯證 太陽病,六七日,表症仍在,而反下之,脈微而沉,反不結胸,其人發狂者,以熱在下焦,少腹當硬滿,小便自利者,...

  • 《來蘇集》3月30日誦讀內容

    痙溼暑證 太陽病,痙濕暑三症,宜應別論,以傷寒所致,與傷寒相似,故此見之。 [[太陽主表,六氣皆得而傷之,三種,故...

  • 《來蘇集》3月31日誦讀內容

    桂枝附子湯 桂枝〔四兩〕、附子〔三枚炮〕、大棗〔十二枚〕、生薑〔三兩〕、甘草〔二兩〕,右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

  • 《來蘇集》4月3日誦讀內容

    右論胃實證。 問曰,太陽緣何而得陽明病,答曰,太陽病,若發汗,若下,若利小便,亡津液,胃中乾燥,因轉屬陽明,胃實大...

  • 《來蘇集》4月2日誦讀內容

    陽明病,心下鞕滿者,不可攻之,攻之,利遂不止者死,利止者愈。 [[陽明證具,而心下鞕,有可攻之理矣,然鞕而尚未滿,...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來蘇集》5月3日誦讀內容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reebf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