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序
稍知文学的人一定认识黑塞,这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世上最受年轻人欢迎的作家之一。而且,他与东方、与中国也有着很深的联系,他喜欢研究尼采、老子、庄子,同时还研究印度佛教,所以当我初读这本书时,也有那么一丝的亲切感。
这本书不是他登顶的作品,但我认为是他毕生作品中最能体现他的人生感悟与思想的作品之一。初读时,我以为是一本讲禅理、佛学的理论书籍,可等到一页一页地读下去之后,我才发现这是一本小说,一本讲述悉达多这个人一生的小说。
不过书中还是有很多的隐喻,譬如
悉达多:释迦牟尼佛成佛之前的本名
侨达摩:达摩是释迦摩尼的弟子
伽摩拉:印度爱神
侨文达:悉达多的挚友,执着而又未开悟的化身
船夫:佛教有彼岸之说,渡人如渡河,那么引渡人,必是佛法高深之人
概要
这本书很薄,寥寥几百页,但是真要读懂,可能需要很长时间,它讲述的是一个圣人悟道的过程,在本书里除了作者对印度佛教的理解之外,我还看到了一些中国哲学的东西,比如悉达多在水边悟道的情境,很像老子的道德经里讲述的上善若水那篇。
全书共两部,第一部讲悉达多如何从婆罗门的骄子变成一个沙门苦修者,然后和侨文达一同拜见佛陀。之后开始觉醒,决定放弃之前的一切,再重新开始。放弃婆罗门和父亲是一次重生,放弃沙门苦修和侨文达亦是一次重生。
第二部讲述悉达多结识伽摩拉,从她那里学习爱的技巧,通过她达成入世的目的。他变成了一个商人,充分了解了人间的七情六欲。而后,他又放弃了这个身份,放弃了伽摩拉,他跑到最初渡河的地方,和船夫一起生活,一起悟道,最后接替了船夫的工作,也成了一名引渡人。伽摩拉带着他的儿子来到这里,最终伽摩拉获得了爱的真意离开人世,而悉达多的儿子就如他当年叛逆着离开他父亲一般,也离开了他,这让他窥到了轮回的一丝奥秘。在最后,他曾经的挚友侨文达来河边找他,他让侨文达亲吻他的前额,侨文达终于解开了心中难解的难题。
一直以来我都对一句佛教的谒语理解有误,就是这句:“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看到侨文达这一幕,我对这句话有了别样理解,屠刀也好,心魔也罢,不过都是阻拦人们成佛的障碍,就像侨文达一样,不明白自己对悉达多的爱,可是最后一吻,侨文达才知道自己从未放下过,没有真正的放下,如何得证悟道,这一吻让侨文达放下了心中的执念,让他接纳了自我,所以他也开悟了。我想这就是佛教的放下,也许一念之间也就是说的这个意思。
悉达多的永恒
我觉得这本书里出现的大多数人物,都是悉达多这个人的分身或者缩影,有那么点佛教里面化身的意思,当每个化身的经历最后都融入悉达多这个躯壳的时候,悉达多才真正的圆满了。
文章最后悉达多的微笑就如永恒一般,它包含了他所历经的一切,也就是世间一切。生与死、联系、割舍、扶助、仇恨、爱恋、毁灭,它们从未消失过,只是以另外的形态不断地更迭,也许这就是轮回,这就是永恒。
温度
我是一个对禅宗、宗教、哲学略感兴趣的人,但奈何这方面涉猎还不够深,所以只能有些表面和粗浅的见解。
对这本书的评价我想用禅宗的一个理念来形容,他们说看世间万物有三重境界:“第一重,看山是山;第二重,看山不是山;第三重,看山还是山。”这本书应该也是如此,初读,这是一本小说,当你再读时可能觉得它不是一本小说的时候,你应该有很多收获了。当你继续读,读到它依然是一本小说的时候,证明它的养分全部被你吸收,你就可以放下这本书了。
这本书可以让你在这个浮躁的世界中找到一种宁静的感觉,让你可以体会到自己渴望的心灵的纯净,这不是让人抛却七情六欲的佛法教宗,这是一个人朝圣的旅途和沿途的故事,故事里没有太多人物对话与曲折绵延的剧情。
这种简单干净就像作者想要传达给我的东西一样,平和宁静又带有温度,让我也想如悉达多那样,用我的眼睛、我的耳朵、我的心去发现这个世界的斑斓多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