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间屋子里有几个艺术家?”
在贺曼贺卡(Hallmark Cards)公司长期任职的艺术家戈登·麦肯齐(Gordon MacKenzie)在访问学校的时候,总会问这个问题。

反应总是一样的。
在一年级的教室里,所有孩子都会从座位上蹦起来,把小手举得高高的。
在三年级的教室里,30个孩子大概有10个举手。
到了六年级,只有一两个孩子会不情不愿地举起手——教室里的其他孩子都在东张西望,看谁会愿意承认自己这么不正常。
据说,毕加索这样说过:“每个孩子都是艺术家。问题在于,长大之后如何保持这个身份。”随着学生贷款和房贷越积越多,我们陷入旧模式中,渐渐看不见心里那个艺术家了。
词汇也能反映出这种变化——我们甚至不再说“艺术”这个词,而是改说“内容”。每当听到有人说自己是“内容创作者”的时候,我的内心就会死掉一点点。
内容是你塞进手提袋里的东西,那是你在装配线上制造出来的东西。没人想在清早起来就着咖啡阅读内容,也没有哪个真心尊重自己的创作者想去生产内容。
因为内容是庸常的,是可替换的,内容创作者是可以被取代的,而艺术家不可以。
艺术不仅仅是报酬低微的艺术家们在工作室里鼓捣出来的东西,它不一定非得是实物。只要你在重新构想现状,或者——借用作家詹姆斯·鲍德温(James Baldwin)那令人难忘的形容——只要你在“扰动平静”,你在生活中做的任何事情都可以是艺术。
你在工作中设计出的那个新战略是艺术。
你教养孩子的方式是艺术。
你装饰家居的方式是艺术。
你说话的方式,你微笑的方式,你生活的方式——全都是艺术。
如果你把自己的创作称为“内容”,或是不肯认为自己是艺术家,这种心态会在创作结果中体现出来——它们必将是平庸的。你会让现状变得更加牢固,你会令人无聊到想哭。这个飞速进化的世界需要我们每个人都是艺术家,而你即将被它远远甩在身后。
艺术家霍华德·池本(Howard Ikemoto)7岁的女儿有一天问他:“你是干什么的?”他回答说:“我在大学里当老师,我的工作是教人画画。”她困惑地接着问:“你的意思是,他们都忘啦?”
是的,他们都忘了。你是否曾经看着镜中的自己,疑惑发生了什么?你多半会认为自己比镜中人年轻。这是因为在你的内心深处,有一个永葆青春的核心,即便躯体会老去,它也永远年轻。在那个永葆青春的核心,有一间永恒存在的工作室,里面有一位艺术家——那个一年级的小家伙从座位上蹦起来,告诉世界,自己是个艺术家。如果我们能跟那位内在的艺术家重新建立联结,重新找回年轻时的好奇心,我们就能活得越来越丰盈美好。

所以,拿出你心中的画笔,开始尽情涂鸦吧!
空白的画布正在等待着你。
你会创作出什么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