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1.12
三个标签,首先想要感谢陈钟教练给我这个机会在220班分享我对断舍离的一些看法和想法, 也感谢大家今天的聆听。话题: “精神”上的断舍离和”物质“上的断舍离,人生应该做 “减法”
人生的前半段
你的包裹里会不断地被塞入新东西
这个时候你会看到什么都想要
望到什么都想得
人生的后半段
你的包裹无比沉重
它拖累你前行的脚步
你每踏出一个脚印
都无比艰难
这个时候你想丢东西了
可包裹杂乱
翻了半天
却不知道丢什么。
现象提问,有多少人通过了解过这本书?(了解的打1./2)2.多少人喜欢整理,收拾房间做做家务?喜欢(1)大家应该可以选择断舍离 因为是不整理的整理法
为什么要断舍离?)
首先断舍离这个概念是出自日本的一本书叫《断舍离》。作者山下英子,这不是一本讲如何收纳的书,而是站在收纳的更高一个境界,通过舍弃帮助我们把房间整理干净宽敞。传统的收纳是教如何收,这本书的精髓在于为什么要舍,如何舍,舍会带来什么好处。
对我自己来说,断舍离的理论对我影响极大,甚至可以说改变了我的人生观的一个理念。 断舍离让我理解了一些大师们身上的特质。 并且让我意识到这个理论并不新而是跟中华道家哲学很接近就是-----大道至简。大道至简是指大道理(指基本原理、方法和规律)是极其简单的,简单到一句话就能说明白 (举例, Steve mark, minimalist, ), Steve jobs (Kiss, keep it simple,stupid)
KISS, stands for "keep it simple, stupid", is a design principle noted by the U.S. Navy in 1960. The KISS principle states that most systems work best if they are kept simple rather than made complicated; steve jobs said“That’s been one of my mantras咒语 — focus and simplicity. Simple can be harder than complex; you have to work hard to get your thinking clean to make it simple.”
-买物品的时候 三思而后买 (剩下了少罐头)
-整理物品, 做家务不再枯燥,可以用怦然心动整理法, 只留下喜欢和有用的物品
-在人际关系上的取舍 (减少对一些人和事不必要的关注)过度的关注不相关的事(关注圈和影响圈)
-必须要承认一个人的精力有限,把时间放在重要的事情上 (三只青蛙)
-我们没有办法改变一个人, 只能改变自己,要积极的乐观的活。 包括运动, 内在作到了, 外在也会变好, 吸引力法则。
-Less is more 大道致简 -爱上recycle. 对物品的看法和角度也改变了,组织为物品找到新主人的交换会。
今天想从三个纬度来分享断舍离.
- 为什么要断舍离
- 精神上的断舍离
- 物质上的断舍离
最后给大家最受用的方法,同时也有易效能二阶DKU整理法的一些理论,请同学们注意听到最后。
什么是断舍离?为什么要断舍离?
断舍离这个理论是由日本作家山下英子提出的,通过参照了瑜伽当中的断行,舍行,离行的人生哲学,并由此获得一些灵感,创造出了这样一套通过日常的家居整理,改善心灵环境的断舍离整理术。
作者本人称自己是全球唯一的,杂物管理咨询师,而她的工作呢,主要是建议协助客人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已经堆满了整个空间的物品,通过整理这些物品从而达到整理内心的混乱,过上更舒服的生活。
那首先让我们来看一看断舍离这三个字的含义,
“断“就是断绝不需要的东西,从入口处就不去买这些东西,
“舍“是舍弃多余的废物,看看周遭的一些东西,现在是否不需要了。
“离”就是脱离对物质的执念。
学会断舍离,就是学会舍弃不必要的一切,真正的认识自己。
很多人都以为自己很会勤俭持家。
买衣服送的备用扣子、买高跟鞋的备用鞋跟、以及网购的各种软尺、镜子、橡皮圈、便利贴之类的赠品,我都想着也许哪天会用得上,于是收进了抽屉,一放就再也没拿出来过。
衣服穿到自己都不喜欢了,也没到能用上备用扣子的时候;高跟鞋穿一个夏天,原装跟也不会烂;软尺、镜子、橡皮圈之类的赠品更是来了一波又一波。
一个抽屉堆放着活动中奖得到的一年免费日报;一个抽屉放着各种不知名的充电器、电源线、数据线;冰箱里过期的烘焙食材,药箱里过期的居家药品;鞋柜里生孩子前的高跟鞋当妈后就没再穿过;衣柜里当妈前的S码衣服尽管一两年没穿,但似乎还等着我把身材从L码调整回去;孩子穿小的衣服尽管送了一些给别人,但如今还有一箱。
梳妆台上各种没用完却又喜新厌旧买回来的瓶瓶罐罐;自己的眼镜已经换成了400度,但275度的眼镜还在书房的柜子上;看过的杂志已经一大堆;连笔筒里的笔都有几支写不出墨水的;再翻到书柜最顶上的盒子,恋爱时期的所谓各种纪念品,有的竟然只是我去他那个城市的火车票甚至一起逛街的购物小票。
孩子涂鸦的习作,每一幅都觉得独一无二、异想天开,想好好收藏,留待他长大再看,于是资料夹买了一本又一本也不够装。
买了新的东西,旧的又没有及时处理,所以家里东西越来越多,心情也越来越压抑。
我曾经也一度认为是家里不够地方收纳,于是买了一个又一个收纳箱包,煞费苦心地花了大把时间精力分门别类地整理——我一直以为家里东西多又杂乱仅仅是因为没有整理好。
直到后来我后来知道了一种病叫“囤积症”,才瞬间觉得自己原来不是勤俭持家,而是——有病。
山下英子在《断舍离》一书里说:“不用的东西充满了咒语般束缚的能量。”
“这些在居住环境里放了好几个月,甚至放了好几年的东西,只不过因为不是生鲜食品所以才没有烂掉。但是如果从机能上来说,它们早已经腐烂了。置身于这样的环境中,就几乎等于是住在一个垃圾暂放室。”
住在一个充满了咒语般束缚能量的垃圾暂放室,人怎么会感觉心情舒畅呢?
可是,为什么要把这些“垃圾”扔掉这么困难呢?
山下英子认为扔不掉东西的人,可以分为三种。
一是逃避现实型。没时间待在家里,也没办法收拾屋子。找各种各样的事让自己忙碌起来。反正家里乱七八糟也更加不想待在家里了。
二是执着过去型。过去的东西非收着留着当宝贝,留恋过去的幸福时光。
三是担忧未来型。囤的东西主要为将来不知何时会发生的事情着想。
才发现曾经的自己,既执着于回不去的过去,又焦虑于不可知的未来,总之就是成功地让自己没有全心全意地活在当下。
有病就得治。
先是从源头上控制买买买。这个对大多数女人来说还是有些困难的。特别是对衣服鞋包护肤品之类的东西。
现在我会克制一下,护肤品真的快用完了再买,换季不用的能擦手擦脚擦身体的尽量不浪费。
衣服鞋子买一件进来同时也要清理一件出去。实在买了不合适又不能退的,转卖或送人都可以。
还有个办法就是,买之前放购物车冷静几天,如果过些天再看还很喜欢就买,我发现有些东西过些天再看已经看不对眼了。
除了控制好不随便买买买,也要对现有的物品进行扔扔扔。
先是对那些绝对不会用到的、也没有多少利用价值的东西下手,通通打好包放到楼道垃圾箱任凭小区保洁阿姨处置。比如那些小赠品、备用扣之类的。
过期的报刊杂志、坏的家电,也都整理出来,叫回收人员上门收走。
不再适合的东西再喜欢也要放手。能送人的送人,能捐赠的捐赠。
2. 精神上的断舍离:
因为人到每一个人在不同的人生阶段追求的是不同的。比如我们在每一个重要的阶段都需要学会去做选择和适时的去取舍。
人在30岁之前都在拼命的做加法,疯狂的去尝试,各种各样的工作和事情。因为,你在想,你不去尝试就没有各种各样的可能性,到30岁的时候,又开始了自己的家庭生活, 一个人的生活变成了两个或是有了孩子组成了家庭, 可以想到时会是变成一个什么样子。
40岁时是什么想法?是困惑,人生到了这个阶段又开始疯狂的做减法,到了40岁,开始疑惑身边的人和事,问自己人生的意义在哪里?这个时候需要的是思考了。
等到了50岁,是什么想法?是好奇,因为很多人到了50岁以后,会觉得我没有之前年轻时的斗志去追了。开始好奇了,但人类一席闻名,全都是有好奇推动的,到了这个年纪的好奇,其实才是必不可少的一种素质,还能够保持好奇,人才不会固化。
所以每一个阶段要关注的问题不同,就需要开始断舍离,我们需要去意识到一个事情,就是并不是所有的事情都适合你,也并不是所有适合你的事情都要去做。
二八定律其实就是在教我们如何断舍离, 是意大利经济学家巴莱多发明的。 他认为, 在任何一组东西中,最重要的只占其中一小部分, 约20%,其余80%的尽管是多数, 却是次要的,因此又称二八法则。比如 20%的人掌握着世界上80%的财富,80%的人为20%的人打工。
人生就是不断的选择不断的做减法,把经历投入到最重要的事情上。而不是一味的追求所有的事情都做到最完美。
3. 物质上的断舍离
那我想先说一下“舍”字,”舍”其实就是扔东西,也涉及了塞选的概念,需要考虑两个纬度:
1)第一是我与物品的关系
也就是不要以物品为中心,应该以自己出发,以”我”为主语,自己需不需要为条件
2)第二个是以“当下现在”为时间轴
需要考虑的问题是进期我是否会用它,以后是否会用到。由Marie Kondo 提出的spark joy (怦然心动整理法)的理论也可以帮助大家判断怎样舍弃物品,
归纳整理的方法和原则
1)冲击疗法
《断舍离》这本书的作者举了个例子,为了让作者的客人意识到自己家里的物品已经超过日常需要,她让这个客人把冰箱里的食物都拿出来摆在桌子上,这样会给她带来视觉上的冲击,也意识到自己的东西完全要比想象的多很多,有些吃的竟然是三年前买的,从而激发她整理的欲望。
这个方法也适用于整理厨房柜子和衣柜或是梳妆台。
2)“七五一”总量限制原则
作者提出三个原则:
* “看不见”的收纳空间要七成满:比如,像是衣柜,储藏柜需要只装70% 留有30%空间可以便于收拾物品
* “看得见”的的收纳空间五成满:比如,客厅里的玻璃展示柜,从空间美学的角度,五成满是给人最舒服的状态
* 展示给别人的空间一成满:装饰给别人看的空间其实就是最低限度的去放东西,具体例子,就像美术馆看到的画,一面墙上只放一幅画,重点相当鲜明
3)“只需一个动作”原则
这一条很容易理解,就是减少拿物品时的动作,最好只有两个步骤以下,比如大家在拿物品的时候只需要打开柜子,再打开盒子,里面就是物品。
举个例子,如果你将一个物品放在小盒子里,比如首饰,外面再套袋子再盒子,再放在柜子里,那你拿出它就要4-5个步骤。时间长了人就会懒得拿出它使用了,使用率就降低。
4)“自立,自由,自在”原则
“自立”,就是物品立起来,比如书。
“自由”,是指本身选择的自由,物品怎么样摆放才能让你拿出来更顺手。
“自在”,是指立不起来的东西,卷起来放就更自在。
5)“每次”主义
作者倡导,物品在需要它们的时候才去买,经济学角度“不良库存”等于负债,如果一次屯的太多就是我们的“不良负债”。比如一下消耗品和日用品。我们完全可以把超市当作我们的库房。
以上就是我今天的分享。谢谢收听。最后想用书中的一句话和大家共勉,能够让”总有一天”,迟早付诸实现的, 没有别人,自有你自己。
有兴趣的小伙伴可以加入我们的易效能DKU整理群,分享更多自己的想法。
大家也可以去读一下这本书。
整理物品的原则
1.整理的概念既不同于清扫,也不同于我们日常所说的收纳。而是整理收拾,舍弃精简。
2.物品不仅挤占了空间,更重要的挤占了我们的精力。当我们看到一些多余的物品,引起各种的情感,都会对当下的我们产生的影响。
3.流转的而非收集的概念,物品、金钱只不过在我们这里停留,当他们在我们这里的效用发挥完毕,应该流通到其他的位置,这样你才能留出空间和精力接受更多更好的。
4.丢弃的方法虽然精神上很痛苦,但“断舍离”后的状态确是关注自身,能量充沛的状态。
一、关于整理物品的一些错误理念
1.还能用呢,如果丢了多可惜——是否是当下还正在使用的东西,否则,一个能用但用不上的东西,占据着空间才是真正的可惜。
2.“不能随便扔东西”的旧式教育观念。——这是物资缺乏时代的教条,现在是空间缺乏的时代,应该培养尽量只拿自己真正需要的、有用的东西,培养身无废物的习惯。
3.“说不定”“有一天”可能用得着。——存放这些物品会带来压力,一旦用的时候,可能根本就找不到。物资流通体系如此便捷,使用的时候,又能买到新的。
4.哪些东西真的很贵。——购买的一次性投入是沉没的成本,储存他们,你一直要面对着负罪感。同时,按照租房的计算了储存的空间成本,书中是按照日元计算,此处在上海换算成人民币。目前,在内环边地铁附近租一个50平米的两室一厅需要3500元左右,那么1平方米存储空间每日费用是2.3元,每月70元,每年840元。
5.那是别人赠送的,代表这一份情谊。——归根到底,礼物只是传递感情的媒介。因此,赠送应该关心的不是那份礼物如何,而是对方是否欣喜的接受了。
6.那是非常有意义的纪念品。——几每一个人,都能从对人生各个阶段的回忆中发现难忘的事情,对这些事情的记忆有着非凡的价值。因此,很多人后悔的是因为东西过多而没有好好整理记忆。这里推荐一个@袁春楠的方法,就是把这些承载记忆的物品拍照留念,按照年份放在电子笔记中,可以很好的保留人生路的历程,也不会因为物品所累。
后记
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一个人可以走得很快,但是一群人可以走得很远。 愿大家可以将幸福愈减愈多。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