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本质是活出自我。
心理学家认为,驱动人类生存、繁衍和进步的三大要素是:性、暴力和自恋。
活不出自我的人,不会是阳光朝气的人,不会自内向外散发个人气质,在人际关系中不可能是个有感染力的人。
人生而为人,就因为人有自我意识,才有了在除生存本能外,还有追求快乐、期待,努力实现自我价值的冲动。于是,人类开始走向文明。
然而,文明社会是一个克制的社会。社会学家的研究结果与我们的生活感受有很大不同。我们自认为,文明社会应该是建立在高度自由的基础上的。事实可能恰好相反,人类正是在不断地自我约束和克制中促进了文明的发展。
怎么会这样?
文明,可能是人类本体欲望与人类共同发展需要之间的一个平衡结果。
本体欲望,直观来讲,你内心可能会想:老子要是有钱了,一定要过三妻四妾、纸醉金迷、声色犬马的生活。这是要当皇帝啊。
可是,稍微懂点历史,对皇帝有立体认识的人就会发现,皇帝虽有三妻四妾,可很少有皇后是因爱而选,那都是有权有势家庭联姻的结果,是皇室权力制衡的产物。
无论是封建的官家士族,还是国外的皇家贵族,文明从这些上级阶层产生,但上层阶级又有着非常多的“繁文缛节”,就连基本的吃饭交往都有各种礼节规矩。
可见,人是无时无刻不受约束的。我想,如果你真的有一天大富大贵了,那时的生活肯定不会是声色犬马,相反,大概率你会是个更加自律的人。
思想一旦天马行空,文字表达的内容也就扯远了,我们不说宏观大道理了,我们回归到“小我”。
对于一个正常人来讲,自我是与生俱来的,我们从婴儿到成年,经历的就是一个本我、自我、超我的过程,而这其中最关键的就是逐步实现一元(本我)、二元(大多是本我与母亲的关系)、多元(本我与其他人三元基础结构的关系)的觉醒和进步。
但我们进入二元关系后,开始知道这个世界,不是我一哭就能得到所有满足的(婴儿一哭就能吃到乳汁);当我们进入多元关系之后,逐渐发现:原来,社会是多个本我相互协作的结果。
大多时刻,我们的自我认知都是本我,我们是主角,他人是配角。
可是,在人际交往的实际逻辑里,我们都是配角,社会人际关系中的微弱一环。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多么优美而充满哲思的诗,本我与他我,主角与配角的关系,用诗意的语言表达的淋漓尽致。
可见,当好配角有其科学的生存逻辑。
卡耐基在他的《人性的弱点》一书中,就是在反复强调一个观点:不要试图去改变一个人,不要去批评任何人,这些将是人际交往最大的错误;我们应该用配角的思维去与人交往,尊重对方、顺从对方、肯定对方,从对方的利益和想法出发,试着把自我的利益与对方的利益结合在一起,以双赢的思维达到自我的目的。
一个只有自我的人,不可能有顺利的人际关系。有一个客观事实:本我的自恋与客观配角的关系。
达到超我境界的人,本我与他我不再是矛盾的关系,而是共生共存的关系,我们通过在他人那里得到自我的肯定,从而实现自我的价值。因为,超我的最高价值,是社会价值。
太以自我为中心的人,会把所有的社会关系都看成是围着自己转,从而给自己产生过大的心理负担,甚至产生社交恐惧。
例如,如我以自我为中心,会无形中特别重视自我在他人心中的形象,一个细节上自己做得不如意,一句话自己说得不完美,一件衣服没有穿得体、一个妆容有点瑕疵,我们都特别怕被别人在意、谈论,从而影响自己的形象。
可有一个冷酷的笑话,直击了我们的幼稚:作为大学生的我穿着非常漂亮,化了一个很美的妆去上课,我感觉课堂上所有的同学都在关注我。可是,几天后,我惊讶地发现,那个我暗恋的男生,对于那堂课上的我,是在哪个位置,穿什么衣服毫无印象,甚至都以为我像往常一样翘了课。
深思之下,我们发现:
要想活出自我,首先得不能太把自己当回事,当我们不太把自己当回事时,你会发现,不生活在别人的眼光下是多么地自在。
要想法出自我,还得时刻起醒自己他人亦是主角,他们也追求活出自我,提醒自己不去和他人开过分的玩笑,不去试图改变交他人的想法,要不去批评任何一个人。
我们唯一要做的就是: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