辅导孩子做作业,父母很容易有情绪。
为什么会这样呢?是真的熊孩子太熊了,还是父母太情绪化了?
催眠师、心理学家,“生生不息”体系导师黄仕明分享了他的解释和应对方案。
从我们为什么会有情绪说起。简单表达是:通常是我们的期待没有得到满足的时候,情绪就来了。
当有情绪的时候,也就是发现期待没有被满足的时候,问问自己你期待是什么?你的渴望是什么?
你的答案可能是:我希望我的孩子足够聪明。
你可以继续问,你的孩子足够聪明可以为你带来什么?
你的答案可能是:他聪明的话,你会更放心,你会比较有安全感,他将来能自己照顾好自己,能很好的生活在这个世界上。
这时候你会发现,是在你辅导作业的时候,通过你的孩子,一种不安全的感觉被激发了。
这个不安全感是你的不是孩子的,这是你个人经验里面的一种感受,也是你的家庭里的一种感受,也是父母的的一种感受,甚至往更大的空间看,这是社会共同的一种感受。
你需要先照顾好自己的安全感。自己照顾好自己。
感到不安全,通常人的反应是,因为你们的行为让我感觉到了不安全。你不这样的话,我会感觉好很多。所以会试图去操控他人,操控外界。但外界是不会被改变和操控的我。真正不安全感的问题来自于你自己。
所以第一个要问自己的是:现在在我身体的哪个地方感觉到这个不安全感。你可以闭上眼睛,深呼吸,放松。
你会发现身体某个地方有个担心,把手轻轻的放在这个地方,做一个呼吸,你感觉到了它,它在此时此刻来到你的身体里,你相信它是有的道理,你确信它有它的有意义,它需要你聆听它,它需要你把疗愈带到这个地方。
现在请你做一个呼吸,把气息带到这里,跟它说:你感觉到了它,你接纳它,欢迎它的到来…欢迎,欢迎… 让这个呼吸和它在一起呆一会儿。然后调整自己缓缓睁开眼睛。
这个时候你会放松很多.
从这样的和自己链接的练习里,让自己变得更完整。在这样的状态里,去跟一个人交流,你才有能力去跟这个人也是有链接的。
亲子关系、亲密关系、社会关系中有很多激情我们情绪的时候,试着做这样的练习。让自己和自己有链接,让自己越来越完整,能更好的在一个空间里与人讨论,交流,才拥有更好的爱。
来自于 此念文化-生命成长记录访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