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仰,首先要相信然后才能“敬仰”。度娘给出的定义,信仰指对某种主张、主义、宗教或对某人、某物的信奉和尊敬,并把它奉为自己的行为准则。
信仰带有主观和情感体验色彩,特别体现在宗教信仰上,极致甚至会丧失理智。
哲学家定义的信仰:“一种强烈的信念,通常表现为对缺乏足够证据的、不能说服每一个理性人的事物的固执信任。”
信念,信仰,迷信……太多的名词围绕着我们的生活,但他们有一个共同的起点——相信。
相信(xiāngxìn),出自《谷梁传·僖公五年》,意思是互相信赖,信任。因为相信,很多事物看起来又会有不同。是真的不同,有可能不小心就彻底颠覆。就像一个无神论者,也许某个时刻,就有了宗教信仰。当然在这里我们不讨论此宗教信仰是否为人格化的神论。但可以确定的是开始“相信”会看到不一样的风景。
你相信“快速记忆法”吗?“相信”是一种执念,“不信”也是一种偏见
“81章《道德经》倒背如流”
“3天牢记1000个英文单词”
“5分钟正确记忆480个数字”
说实话,单看这三句话下意识觉得,应该在后面再加上一个高昂的学费,贴上创造未来的标签出现在电视购物频道显得更加匹配……
之前,真的不会信。“一定是骗人的,荒谬,只有努力才是真的,投机取巧是在骗自己。”周围太多的声音,外加上自己的认知偏见,太多的类似信息被主观屏蔽掉了。书,更是看到标题就直接归类为“无用”。
终究还是遇见了“你”
九岁时候有一本别人送的书,几天背完单词那种。看了不到十页就放弃了,对于上面的内容,自己觉得奇怪,其他人也觉得荒谬。其实也就是利用读音,进行故事记忆。主动回避了太多年,终究还是遇见了“你”。
1. 配对联想法
形象词配对联想六法:找共同点法,组词造句法,主动出击法,媒婆牵线法,另显神通法,双剑合璧法。两个影响具体的事物名词,以一个故事或者某种关系链接输入到大脑,起到记忆的效果。如果你说自己缺乏想象力,那么书中的这六个方法正好给出了思考的途径。把这些风牛马不相及的名词联系到一起,并且被大脑友好的接收。
抽象词配对联想
生活中有大量的抽象词,如果不是经常出现被使用,记住他们本身就不容易。如果再要对他们进行关联记忆,那故事就要再精彩些。比如,孟德尔——遗传学定律(袁文魁,《记忆魔法师》,化学工业出版社,2017.P48) 可以抽象记忆为,梦中的儿子跟我长得很像,同样符合遗传学的定律。听起来有点像在说胡话,但老实说是不是一不小心就记住了呢。如果要论证事情的真伪,恐怕要从大脑记忆的模式,亦或是进化论谈起,但无论如何记住了,这本身就是最大的价值。成败论英雄,尽管说不清其中的奥秘,但也不能否认其中的意义。
2. 定桩联想法
如果有两个词汇要匹配记忆,首先我们记住其中一个,另一个只要与其关联就像买一赠一似的被添加到了我们的记忆。那如果需要编码记忆的第一层次(未被匹配的词汇)非常多的时候怎么办呢?这就相当于我们在摆乐高,如果要建一个铁塔,首先要有第一层支点。有效确认编辑支点接下来才能添砖加瓦。定桩法就提供了这个逻辑链条,有序没有遗漏的记忆“支点”词汇。如果之前是一对一的一元一次方程,那么定桩法就可以成为“一”对多的多元一次方程组(这里的一并不表示一个词,而是一个整体的概念。整体使我们只需完成一次记忆,然后在运用过程中可拆分多个子元素,辅助链接记忆)。
数字编码表身体定桩法,6个身体桩,头,耳朵,眼睛,鼻子,嘴巴,脖子
数字定桩法,可以运用数字编码表辅助记忆,当然也可以自己选择记忆桩,满足以下三个条件,一要熟悉,二要有顺序,三是具体图像。
还可以运用熟语,地点进行定桩。听起来有点像战争年代的密码设计,了解做密码的人的经历,家庭,偏好,这些可能都会成为解码的密钥。
这种记忆的过程,简单来说,就是运用已知探寻未知。运用大脑中已有的方程式进行编码链接,就像一团电线连接到了各自的插孔,整齐有序。
故事到这里还没有结束,书才看了不到三分之一。被这障目的一叶遮挡太久,有种猛然被惊醒的感觉。反思这样不了解就否定难道不属于一种迷信吗?(迷信专指人对事物的一种痴迷信任状态、迷惘地相信;更指盲目的相信、不理解的相信。)不论其真伪性一味的反对,否定本身也是一种偏执,无知。“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相信”是一种执念,“不信”也是一种偏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