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县的中考报名工作已经启动,城区某优质学校在组织九年级学生报名时,发现了这样的情况:
有的学生的学籍突然被转到了乡下的薄弱学校去了,这些学生当初都是弃这些学校于不顾,想尽办法来城区学校上学的;在接下来的报名中,他们则表示不在这所城区学校报名,但仍希望能在这里继续上学。还有一种情况,有的学生明明三年都在某校上学,却找人说情,想让孩子在招办报名。
出现以上两种情况,个中原因不外乎一点——学生家长们在趋利避害。这需要从现在的中考政策和相关的问题说起。
首先,对于省级示范性高中来说,录取学生时,分数不再是唯一的,因为招生指标中,只有20%是统招(全县一个分数线),另外80%的指标都要按相同的比例(以中考报名人数为基数)分解到各初中学校。这样,各个学校的定向指标数有差异,定向分数线也会有很大的差异。比如:城区某校去年一中定向的分数线为686分,而其他学校的定向分数线则为500多分,甚至400多分,有的学校竟然定向指标用不掉(普高建档分数线480分以上的人数没有定向指标多)。
其次,中考报名时,学生被分了两类,一类是在某校取得学籍和在读满三年的,一类是取得学籍未满三年或在读未满三年的。前一类的,在本校报名;后一类的,虽然也在本校报名,但最后都算是在招办报名的。这样一来,各校未满三年的学生汇总到一起,就是一个庞大的数字。为了吸引在外地的学生回来报名,政策规定,他们也能像满三年的学生一样,在招办按相同比例享受省级示范性高中的定向指标。由于这部分学生比较多,定向指标也比较多,中考成绩又相对较低,这样,招办在一中、二中的定向分数线远没有城区某校高,去年就比某校低了几十分。
以上两个方面,都显示着一样的问题——城区某校的定向分数线,既比其他学校高得多,也比招办高得多。这些不想在本校报名的学生,平时的成绩多是在中等上下,以他们的实力,达普高建档线没有问题,但在这个学校想被一中、二中定向录取几乎是不可能的,而如果到乡下学校报名,或者到招办报名,被录取的机会就大大增加,甚至是十拿九稳的。正因为如此,有些家长才想到这些“上策”。
但是,以上两种做法都是政策所不能允许的。为什么有些家长还敢这样做、有些学校还敢给他们报名呢?答案是钻漏洞。
家长们所找的学校,都是前几年定向指标用不掉的学校,既然这个学校的学生没人能用上多余的指标了,那么如果自己孩子能达普高建档线,用这个指标也就不会有人说什么了。
临时把孩子的学籍从城区某校转走,也是家长的一个策略,既然在这个学校必须以本校学生的身份报名,那么,我刚转到另一个学校,在这里未取得三年学籍,就算不让我在这报名,也可以到招办报名吧。在招办报名,也比在原学校报名要划算得多了。
利益面前,人们常常忽略风险,所谓“利令智昏”是也。把孩子弄到其他学校报名,或者弄到招办报名,也是存在着巨大的风险的。
一方面,这是原学校所不能容忍的。
这个学校虽然不能控制你在哪报名,但他可强令你离开学校,这恰恰是家长们的软肋。这些家长不让孩子在本校报名,是为了讨定向指标的巧,但同时,他们又不愿意让孩子离开这个学校,这又是想继续利用这里的优质资源,也就是说,是两头的好处都想得。而这个学校是不会给家长、学生这样的机会的。因为学生不在本校报名,严重损害了学校的名声和利益。一是学生的离开会让外界误以为学校出了什么状况;二是学生到外校报名,会使本校的报名基数变小,也会让定向指标随之变少,外校原本没有机会使用的定向指标,也可能会因为这些学生在这里报名而被占用,这也让原学校在定向补投阶段失去学生被补录的机会。用自己的资源,给自己培养竞争对手,这是哪个学校都不愿意做的,而应对这种情况的最无奈也是最有效的手段就是——请你走人!你不在我这报名,我没有继续培养你的义务,这应该是天经地义的吧?如果出现了这种情况,我想,学生家长会进退两难的。
另一方面,乡下学校的定向指标能否为自己所用具有不确定性。
就算一个学校前两年的定向指标用不掉,并不意味着他今年的指标就够用,一旦本校学生达普高建档线的人数等于、大于指标数,我想,没人敢把这个指标给报名时才转来的学生用的,不然,一引起矛盾,就会有人吃不了兜着走。
第三个方面,招办的定向分数线也具有不确定性。
招办前两年的定向分数线较低,并不代表今年就一定低,这要看今年报名的学生中成绩好的是多是少,这些学生来自各个学校,所以这个数量是无法预测的。对于大部分学校来讲,他们都不会把在本校满三年的学生往招办报,因为招办的定向分数线比他们本校的要高。想把孩子报到招办的,基本上只有城区的少数学校的学生家长,所以这对招办的报名基数不会有多大的影响,也不会让招办增加多少定向指标,万一招办的定向分数线上涨了,哪怕没有城区某校的高,也足以让某些费尽心机的家长竹篮打水一场空。
招生政策就像游戏规则,也许它有不合理、待完善的地方,但是,在它作出改变之前,我们都要遵守它。如果你认为它不合理,就想打破它,觉得它有漏洞,就想往里钻,其结果就是,对你好像是公平了(其实是你占了便宜了),对于其他人就会造成新的不公平。别人感到不公平,就会有所反应,后果是可想而知的。
网友评论